黄宗江的后人 把情看得极重的黄宗江为何能躲过建国后多次运动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黄宗江有名言在耳:"演戏比读书重要,恋爱比演戏重要."至于在常人看来的人生目标:宏大理想,事业有成等等,在他看来全不重要--情之所至,才是人活下去的理

核心提示:黄宗江有名言在耳:"演戏比读书重要,恋爱比演戏重要。"至于在常人看来的人生目标:宏大理想,事业有成等等,在他看来全不重要——情之所至,才是人活下去的理由。这样的率性,如此的快意,殆有几人堪比?

不过,回溯黄宗江的一生,不得不承认,(参军)这是他最明智的选择。以黄宗江的履历来说,他若不是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而是在地方上的文艺团体或者研究机构供职,"文革"前历次的政治运动必然波及到他,甚至会改变他的命运,他就不会有很平安、很自我的生活。

黄宗江是国统区走来的知识分子,1951年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运动的对象即是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他当然在此之列。但因为他在解放军队伍里,他既不用"脱裤子"检讨,也不用"洗澡"来脱胎换骨,而是在精心酝酿日后成名的《柳堡的故事》的剧本。

1943年,黄宗江因情脱离演艺界,加入了国民党海军。两年多国民党军人的履历,若在地方,他首先要与肇始于1953年底的"审查干部"遭遇。此次审干主要由组织部门参照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档案,对政治历史不清、或曾与国民党有过瓜葛的干部逐一排队审核。

在审干开展一年半后,肃反运动爆发。"肃反"成为人人过关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不论是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以黄宗江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经历,哪怕他什么也没有干过,能够过关,但至少也要一遍一遍地写出这段历史的经过,记录在案。军人的身份,让黄宗江再一次幸免。

如果黄宗江在地方,让黄宗江最难以过关的是他与"二流堂"的渊源。

在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1957年"反右"运动中,"二流堂"的堂友大多遭受审查,或沦为所谓"胡风革命集团"的"小分子",或沦为右派分子,并因此中断了知识分子生涯,直到"文革"后才获得平反。而身为"二流堂""堂友"的黄宗江,因在军队,又一次置身事外。

即使在1967年,"二流堂"作为"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一大公案,曾使许多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屡被批斗,惨遭迫害,黄宗江也未被提及。当然,在全民族劫难的"文革"中,黄宗江也未曾幸免,他曾被发配到甘肃去。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040期,作者:徐庆全,原题:《一个透明的黄宗江》

黄宗江一生率性而为,与严肃的人生目标无缘,这倒使他多少与时代有所游离,也少了时代风云的羁绊,有了快意的一生

10月18日,自封为"艺人"的著名编剧、演员、影剧评论家黄宗江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9岁。岁月无常,伴随着黄宗江的仙逝,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登上艺坛的前辈们已凋零无几,那一代宗师也走进"告别的年代",行将谢幕!

在黄家吊唁灵堂中,挂着这样一副挽联:"真是杂家,作协剧协影协,无协不与;堪称奇迹,文人艺人军人,此人大才。"上联涵盖黄宗江一生之涉猎,自然精当,但下联以其"文人艺人军人"之经历证其"奇迹"与"大才",多少有些牵强——且不说从30年代走来的与黄宗江有相似经历的人就有不少,而考察黄宗江一生行状就会发现,他的经历有时候往往成为阻碍其成为"大才"或者说更"大才"的因素。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不认同"此人大才"的说法。他出身书香门第,却带领一众弟妹跨入戏剧行当,成为"卖艺人家";他10岁就发表独幕剧,之后创作《柳堡的故事》《海魂》等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剧本——"此人大才"也并非浪得虚名。笔者想说的是,黄宗江一生率性而为,与严肃的人生目标无缘,这倒使他多少与时代有所游离,也少了时代风云的羁绊,有了快意的一生。

"父亲一生从不追名逐利,对于生活追求的就是朴实。"女儿的总结,揭示了其快乐一生的实质。

为情两次改变人生轨迹

黄宗江1921年生于北京,父亲是留日学电机的洋翰林后来在北京电话局做工程师。在黄宗江记忆中,父母从小就带着他看戏,这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黄宗江10岁时就写了一个名叫《人之心》的寓言剧,在当时的《世界日报》上刊载。1935年黄宗江考入有着悠久演剧传统的南开中学读高中,开始在校内登台演出,展示出了才华。1938年,黄宗江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读书。相比学业来说,演戏对他似乎更重要。

黄宗江说他的初恋,就发生在此时。这其实是一段单相思的暗恋,暗恋的对象是曾与他一起就读南开中学并一起考上燕京大学的同学。在南开时因为男女分校而无缘"零距离",到燕京后却有缘一起排演话剧《雷雨》:他演周冲,她演四凤。

但现实中,"四凤"却舍"周冲"而恋"周萍"。17岁的黄宗江竟然服药自杀,幸而未遂。稍后,黄宗江爱上了一个在他眼中模样酷似主演《插曲》的英格丽·褒曼的女同学,但依然是单恋——那女孩子却因为失恋要为别人自杀。此情不可待,惘然成彷徨。与伤心相比,学业算什么?黄宗江竟然一走了之!而以他的聪颖早慧,若是继续学业,未来成"大才"岂不是有了更高的起点?

1940年冬,19岁的黄宗江前往上海,考进上海剧艺社,走入了真正的戏剧团,并很快站稳了脚跟。不久他又加盟了黄佐临组建的上海职业剧团。1942年,他辗转到了重庆,参加了夏衍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与夏衍、于伶、郑君里、金山、蓝马、张瑞芳等名家同台演出,舞台生涯的序幕由此拉开。由于他出色的表演,很快就得到了观众与同行的认可,拥有了"三大小角色之一"的雅号,并与蓝马、谢添、沈扬一起被称为"四大名丑"。

就在黄宗江声誉日隆之际,他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如同第一次改变一样,这次依然是"情"之所至。恋爱再次无果,又一选择离开。1943年冬天,22岁的黄宗江参加中国国民党赴美参战海军,当了一名水兵。从此,他为自己的演员生涯画上了句号。

黄宗江有名言在耳:"演戏比读书重要,恋爱比演戏重要。"至于在常人看来的人生目标:宏大理想,事业有成等等,在他看来全不重要——情之所至,才是人活下去的理由。这样的率性,如此的快意,殆有几人堪比?

一次让后半生快乐的选择

1945年黄宗江回国时,日本已经投降,抗日战争已经结束。1946年秋天,黄宗江又一次走入燕京大学校园,准备完成丢失的学业。可是,一桩在他看来不幸福的婚姻,使他再一次选择出走上海,最终也未能取得燕京大学的毕业证书。

既然学业无成,总要干点什么。黄宗江接续了10岁时的理想,开始剧本写作。1948年,他创作的剧本《大团圆》在上海获得公演,大获成功。这是黄宗江第一个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决定了黄宗江的人生选择:他从演戏转为职业写作。

《大团圆》演出后不久,人民解放军驻扎在上海的"霓虹灯下"。尽管一直与现实有着一定的间隔,既未加入过国民党——哪怕在国民党海军服役时也未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也未曾加入过共产党,但黄宗江对国共两党的政治信念,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国民党的溃败相比,欣欣向荣的中共,无疑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

年近"而立"的黄宗江,作出了选择:加入中共领导的军队,做一名文艺兵。而《大团圆》的成功,他的才华,秣马厉兵的军人更加需要文艺人才的现实,使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这一选择,他对访谈者给出的理由是:那时,军人特别受到尊重。言语之间,并无"为什么什么而奋斗"之类的宏大叙述。淡淡的,浅浅的,这才是黄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