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明星电影人——王心刚(一)

2017-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主要参演影片:<宋景诗>(1955).<海魂>(1957).<老兵新传>(1959).<风从东方来>(1959).<红旗谱>(196

    主要参演影片:《宋景诗》(1955)、《海魂》(1957)、《老兵新传》(1959)、《风从东方来》(1959)、《红旗谱》(1960)、《北大荒人》(1961)

                              谢添(1914—2003)

    主要参演影片:《生死同心》(1936)、《追》(1947)、《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新儿女英雄传》(1951)、《林家铺子》(1959)、《洪湖赤卫队》(1961)、《老人与狗》(1993)

                               陈强(1918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桥》(1949)、《白毛女》(1950)、《红色娘子军》(1961)、《魔术师的奇遇》(1962)、《大河奔流(上下集)》(1978)、《瞧这一家子》(1979)、《二子开店》(1987)、《爷儿俩开歌厅》(1992)

                                 张平(1917-1986)

主要参演影片:《无形的战线》(1949)、《光芒万丈》(1949)、《钢铁战士》(1950)、《沙家店粮站》(1954)、《探亲记》(1958)、《粮食》(1959)、《风暴》(1959)、《北大荒人》(1961)、《停战以后》(1962)、《小兵张嘎》(1963)、《怒潮》(1963)、《十月风云》(1977)

                                  于洋(1930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蒋》(1947)、《桥》(1949)、《卫国保家》(1950)、《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英雄虎胆》(1958)、《生活的浪花》(1958)、《青春之歌》(1959)、《水上春秋》(1959)、《暴风骤雨》(1961)、《侦察兵》(1974)、《火红的年代》(1974)、《大浪淘沙》(1977)、《戴手铐的“旅客”》(1980)

                              于蓝(1921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白衣战士》(1949)、《翠岗红旗》(1951)、《龙须沟》(1952)、《林家铺子》(1959)、《革命家庭》(1960)、《烈火中永生》(1965)

                               谢芳(1935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青春之歌》(1959)、《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5)、《泪痕》(1979)、《第二次握手》(1980)、《李清照》(1981)

                             赵丹(1915-1980)

    主要参演影片:《时代的儿女》(1933)、《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十字街头》(1937)、《马路天使》(1937)、《中华儿女》(1939)、《幸福狂想曲》(1947)、《关不住的春光》(1948)、《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武训传》(1950)、《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聂耳》(1959)、《林则徐》(1959)、《烈火中永生》(1965)

                             孙道临(1921—2007)

主要参演影片:《大团圆》(1948)、《乌鸦与麻雀》(1949)、《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渡江侦察记》(1954)、《南岛风云》(1955)、《家》(1956)、《不夜城》(195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革命家庭》(1960)、《早春二月》(1962)、《李四光》(1979)、《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雷雨》(1984)、《非常大总统》(1986)

                              白杨(1920-1996)

    主要参演影片:《十字街头》(1937)、《社会之花》(1937)、《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7)、《新闺怨》(1948)、《山河泪》(1948)、《火葬》(1948)、《团结起来到明天》(1951)、《祝福》(1956)、《为了和平》(1956)、《金玉姬》(1959)、《春满人间》(1959)、《冬梅》(1961)  

                              张瑞芳(1918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东亚之光》(1940)、《火的洗礼》(1940)、《松花江上》(1947)、《南征北战》(1952)、《母亲》(1956)、《家》(1956)、《凤凰之歌》(1957)、《三八河边》(1958)、《聂耳》(1959)、《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李双双》(1962)、《大河奔流(上、下集)》(1979)、《泉水叮咚》(1982)

                               秦怡(1922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忠义之家》(1946)、《遥远的爱》(1947)、《铁道游击队》(1956)、《马兰花开》(1956)、《女篮5号》(1957)、《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摩雅傣》(1960)、《北国江南》(1963)、《浪涛滚滚》(1965)、《海外赤子》(1979)、《雷雨》(1984)、《千里寻梦》(1991)、《梦非梦》(1993)

                            上官云珠(1922-1968)

  主要参演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天堂春梦》(1947)、《太太万岁》(1947)、《万家灯火》(1948)、《群魔》(1948)、《希望在人间》(1949)、《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南岛风云》(1955)、《枯木逢春》(1961)、《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5)

                              王丹凤(1925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民族的火花》(1946)、《青青河草边》(1947)、《琼楼恨》(1949)、《锦绣天堂》(1949)、《夜来风雨声》(1949)、《彩凤双飞》(1951)、《家》(1956)、《海魂》(1957)、《护士日记》(1957)、《春满人间》(1959)、《女理发师》(1962)、《桃花扇》(1963)、《儿子、孙子和种子》(1978)、《玉色蝴蝶》(1981)

                              祝希娟(1938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红色娘子军》(1961)、《燎原》(1962)、《青山恋》(1964)、《啊!摇篮》(1979)、《模范丈夫》(1981)、《男性公民》(1986)、《最后的贵族》(1989)

                            李亚林(1931-1988)

   主要参演影片:《如此多情》(1956)、《徐秋影案件》(195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前哨》(1959)、《烽火列车》(1960)、《炉火正红》(1962)、《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南海的早晨》(1964)、《钢铁巨人》(1974)

                              庞学勤(1929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边寨烽火》(1957)、《古刹钟声》(1958)、《战火中的青春》(1959)、《炉火正红》(1962)、《甲午风云》(1962)、《独立大队》(1963)、《兵临城下》(1964)、《花园街五号》(1964)、《追赶太阳的人》(1991)

                              张圆(1926-2000)

    主要参演影片:《祖国的花朵》(1955)、《沙漠里的战斗》(1956)、《寻爱记》(1957)、《地下尖兵》(1957)、《笑逐颜开》(1959)、《羌笛颂》(1960)、《炉火正红》(1962)、《景颇姑娘》(1965)、《雁鸿岭下》(1966)

                               金迪(1933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花好月圆》(1958)、《笑逐颜开》(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我的十个同学》(1979)、《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大雁北飞》(1985)

                              王心刚(1932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寂静的山林》(1957)、《海鹰》(1959)、《勐垅沙》(1960)、《红色娘子军》(1961)、《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秘密图纸》(1965)、《侦察兵》(1974)、《南海长城》(1976)、《知音》(1981)、《伤逝》(1981)、《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1987)

                               田华(1928年生)

    主要参演影片:《白毛女》(1950)、《花好月圆》(1958)、《党的女儿》(1958)、《风暴》(1959)、《夺印》(1963)、《秘密图纸》(1965)、《法庭内外》(1980)

                                                                                         王晓棠(1934年生)

王心刚 永远年轻的帅哥 

王心刚是六七十年代中国银幕上最红的“英俊小生”,在《海鹰》、《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侦察兵》、《知音》中,相貌英俊的王心刚塑造了很多完美的男性形象,在很多五六十年代长大的女人心中,王心刚就是白马王子和梦中情人。

但自从1987年息影后,王心刚生活低调,从不抛头露面,中央电视台数次请他去做节目,都他婉言谢绝了,公众活动中更是从来看不到他的身影。十多年来,人们难以了解王心刚的故事。 

自认为不是帅哥 

上世纪60年代,曾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据说那时八一电影制片厂门口,每天都有痴情少女守候,就为能看上王心刚一眼。王心刚告诉记者:“我是个很普通的人,只不过是借了那些好影片的光,借了洪长青们的光,很多观众都把对影片中人物喜爱的感情给了我。这些都是演员这个职业带来的,大家喜欢的其实不是我,是影片中的那个人。” 

《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一个年代的偶像》的文章,文中写道:“当年学校图书馆那个女管理员非常漂亮。一天,她收到电影明星王心刚的来信,因为有人提前拆开,内容很快传开了,大意是:感谢您的信任,但很抱歉,我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了……”记者提及此事,王心刚笑了:“要说观众来信,当时几乎每个演员都收到过,不信你去问问他们(指身边其他老艺术家)。我收到的信不见得比别人多。” 

不管是同场演出的明星还是特意赶来看偶像一眼的观众都叫王心刚“大帅哥”,王心刚却说:“不是我的帅,只不过因为我当过兵,有军人的气质,演军人观众看上去比较舒服。年时我都没觉得自己帅,现在七十多岁的人了,更不能提帅了!” 

息影后甘心平淡 

1987年拍完《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之后,因为身体原因,王心刚决定息影,息影后,他从不参加公开活动,所以不仅观众见到王心刚不容易,其他老艺术家见到他也难。 

王心刚这些年到哪去了呢?曾有报道说他去了美国,他告诉记者:当时去美国是因为我儿子在那,我和老伴去帮他照顾了一段孩子,早就回来了,儿子现在也回国了。这两年,我回老家去了,叶落归根,我回家乡大连(王心刚1932年元旦生于大连)定居了,现在每年一半的时间在大连住,一半时间在北京,因为孩子们都在北京。每天在海边晒着,你看我都晒黑了。 

他为什么坚持不公开亮相呢?王心刚说:当年息影是因为自己的年龄、身体都不适合继续做演员了,既然我的身份不是演员了,我不应该出来面对观众,而我也愿意做个普通的老头。 

但也有些老艺术家不演戏了,还在做着与电影有关的幕后工作。王心刚说:“我这个人是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做,我一直都在做演员,再做其他工作,我怕自己做不好,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了。哎,借了那些好影片的光,让大家到现在还记得我,但这么多年,我没再为大家做什么,惭愧呀!”

感慨人生回忆当年 

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艺术家,王心刚感慨地告诉记者:“我们都好多年没见到了。你看,于蓝大姐85岁了,秦怡大姐84岁了,我都73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她们转眼之间都成了耄耋老人了。那边那个老太太(指叶英)是我妻子的学姐,当年我去她们学校时见过她,那是1958年,快5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妻子23岁,我26岁,我们那时还没结婚,现在一转眼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好多人都不在了,有的人孩子都不在了。

”记者知道王心刚说的孩子不在了,是指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于洋,因为他特意走过去跟于洋握手说:都听说了,你一定要保重!于洋刚说:没事,都过去了。轻描淡写的言语之间包含着人生的悲痛与无奈。 

王心刚说:估计以后我们要见面到医院里见更容易。我今年5月到301医院去看胳膊,医生告诉我田华3月在那里住过院,我跟庞学勤聊天,我的一个孙子跟他孙子一样大,都是4岁,当年我们还是小伙,现在一转眼孙子都这么大了,不服老不行呀!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心刚说:“那时我们一个月40元钱工资,拍戏到半夜不吃饭,才有4角钱补助。但人活着光有钱是不够的,现在的演员收入虽然高了,却少了很多我们那时候的幸福。”王心刚回忆说:“那时候拍戏要体验生活,演渔民要跟渔民一起生活,演海军跟海军一起吃住。

在剧组,大家也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修道具、搭布景,我们跟着一样抬木头、搭架子,全剧组同心协力就是为了把电影拍好,那时在物质上我们很贫瘠,但在精神上却很富足。” 

现在就是普通的老人 

王心刚现在过的是普通老人的生活。他说:“我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没当演员,不是我不让他们当,是他们自己没兴趣,他们都从事IT行业,现在他们每人又都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们都回家时,我们家是个热闹的大家庭,现在保健、健身对我是最重要的,我每天游泳一千米,闲暇时间,就陪孙子,看书、听音乐。” 

王心刚说:“过去我当演员时,工作很认真,事业在我心里最得要,不演戏了,老伴与家人最重要。”与王心刚感情深厚的妻子杨绍采原来也是部队的演员,在电影《突破乌江》中曾扮演红军卫生员。与王心刚结婚后,为全力支持丈夫,她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文革”中,杨绍采因受刺激得了重病,王心刚为妻子四处寻医,最终使妻子逐渐恢复了健康。 

对于现在平淡的生活,王心刚完全适应。虽然是少将军衔,享受副军级待遇,但王心刚一直把自己当普通人,他一直不愿做官,当年他服从上级调动不得不但任了八一厂的业务副厂长,被迫从集体宿舍搬进了高干楼,但他享受不惯特权,退休前专门配备的专车他很少用,除了开会,他就愿意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老影迷论坛"里有这样一篇: 动荡岁月里的张勇手和王心刚 

70年代初期“文革”急剧动荡的局势稍见平缓,江青在抓“样板戏”的同时,又格外关注电影创作,八一厂受命重拍《万水千山》挑来挑去报上去的演员,却一次次被江青骂回来,“你们找了一批丑八怪….简直是废物……..

难道就找不到张勇手、王心刚那样的人?他们俩干吗去啦”八一厂来人说“都在,但他们有错误正在审查中。”江青嚷道“他们杀人啦放火啦”回答“没杀人没放火”,江叫道:“那为什么不让他们出来工作啊!!!!”于是王心刚和张勇手经过群众批判后被送到《万水千山》剧组,但是这时张勇手已经被发配到大西北,因为江青点名后没有被赶出八一厂。

后来张勇手知道了江青喜欢厂里三个人——王心刚张勇手李炎,江青还特别喜欢《奇袭》和《海鹰》两个片子,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就是参照《奇袭》排的。

作为八一厂的著名演员和观众心中的银幕军人形象,1973年张勇手被江青看中在重拍的《南征北战》中出演高营长,这是文革前冯哲塑造过的一个经典人物,在此片开拍的命令迟迟未下时,《侦察兵》又开拍了,张勇手被指定演主角侦察英雄郭锐,谁知《侦察兵》开拍不久江青指名的新版《南征北战》又开拍了,张勇手不敢违抗江令,无奈下打电话给挚友王心刚求援,王兴奋地说“好啊,一直闲着没事可做,快把我烦死了”就这样王心刚接了张勇手的班,拍了一个很不被观众和专家认可的电影。

文革期间,江青希望重拍《海鹰》,他指责老版〈海鹰〉有某些影响不好的镜头,但题材好,必须重拍,女民兵连长刘晓庆担任,但男主角怎么都找不到合适人选,江青希望张勇手或王心刚演,但两人都知趣以年龄与身体条件不适力不从心等理由推辞了。

后来因为新版〈南征北战〉播放后社会上有较多负面影响,〈海鹰〉重拍之事又不了了之了,江青也因重拍片的底气不足同意了改拍新片〈南海风云〉。文革后期江青因〈闪闪的红星〉一片很喜欢找张勇手王心刚和李炎面谈修改之事,但三人与该片没任何联系,在那个特定环境下,三人没权利不去,所以粉碎“四人帮”后八一厂被列为受四害影响重灾区,张勇手等人也因此受到一年零七个月的隔离审查,但他们都以自己的品行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还有这一篇:《南海长城》摄制风波

据史料记载:1964年6月19日,毛泽东和江青观看了热门话剧《南海长城》,并予以充分肯定。该剧讲述了1962年国庆节前夕,大陆沿海大南港民兵连长区英才,率领甜女等守岛民兵,消灭了国民党派遣特务入侵骚扰的故事。

同年8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这台话剧搬上银幕,特选派本厂实力派导演严寄洲执导,同时,还聘请江青为艺术顾问。此后,江青多次召见导演商讨创作事宜,明确指示严寄洲要把影片拍成“样板电影”。由于创作思想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在影片筹拍和外景摄制阶段,严寄洲常常与江青发生激烈的争论,致使影片创作进程迟缓。

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受林彪委托主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期间,观看了《南海长城》外景样片,极度不满,斥之为“小桥流水”而缺乏“大江东去”的气魄,打回重拍。不久,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江青趁机打击严寄洲,诬谄他是“反革命”,而《南海长城》也被打入冷宫,直到1975年的夏天…… 

《南海长城》摄制风波

1974年秋,由北影厂拍摄的文革时期唯一一部惊险故事片《侦察兵》在全国公映了。在那个文艺创作极度萧条的年代,惊险样式影片本应给人们枯燥单调的业余生活带来一点调剂,岂料想,影片几轮映过,“广大工农兵”观众极度不满,批评影片“假大空”,竟是遍地讨伐声响。

而中央领导中主管文艺的江青看过影片亦持相同意见,自觉着文艺革命闹了十来年,电影就出了这样的“成果”,实在是丢了脸掉了价,气急败坏之余口出恶言,在公开场合大骂该片导演“鸦鸦乌”,一时成了电影界传闻最广的“小道消息”。

王心刚的心事

导演不得待见,主演也抑郁寡欢。《侦察兵》这还是王心刚在“文革银幕” 上的首次露面,饰演解放军的侦察英雄,舆论反映如此尖刻,真是砸了他大明星的牌子。不过,当兵的最讲一口气,从哪里跌倒的就要哪里爬起来!短暂的失意很快就过去了,他调整了情绪,精心制定了“打翻身仗” 的作战计划——重拍《南海长城》。

早在文革前严寄洲拍《南海长城》时,导演看中的两位男主角区英才的饰演者赵汝平和张勇手几上几下,最终均被江青否定,她亲自指定王心刚担当此任。本来,“样板影片” 的拍摄夭折,《南海长城》已成了江青的一块伤心地,十年中她绝口不提重拍此片;反倒是上海京剧团遵照她的指示,将话剧改编成样板戏《磐石湾》,全国推广,是继八个样板戏之后续起的第二批样板戏中的佼佼者,已由上影著名导演谢晋拍成影片。

王心刚看上《南海长城》自有其道理,作为当事人之一,该片的历史背景他心知肚明:当年,影片虽被封杀,但是剧本却是江青认可的,又有《磐石湾》做保,政治上可说是绝无问题,何况重新出演区英才业务上可谓熟门熟路,有政治与艺术的双保险,那年月到哪里去找这等的便宜事? 

王心刚将拍片设想向厂里做了汇报。当时,八一厂实行的是党委负责制,党委书记由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陈亚丁兼任,王心刚也是党委成员之一。党委会对重拍《南海长城》没有异议,同时确定该片由李俊任导演,张冬凉任摄影,并将方案上报国务院文化部与江青审核。

日子不长,八一厂重拍《南海长城》的请示报告批下来:这回江青没多话,点头允准了。

《南海长城》摄制风波

刘晓庆芙蓉出水

1975年10月,《南海长城》摄制组正式成立。总政文化部及八一厂对该片十分重视,特聘请部队作家、曾写出过《红色娘子军》的梁信和董晓华负责剧本修改,根据文革后新的文艺原则“三突出” 标准,对人物和剧情作进一步的增减。

导演李俊到组后,甜女一角由谁出演成了他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李俊选用演员历来态度鲜明,全厂皆知:谁都可以介绍,用不用在导演。而甜女又是《南海长城》的女主角,厂内便有多人推荐演员,其中,陈亚丁和张勇手的荐举最为有力。

陈亚丁是顶头上司,此次推举已是继《闪闪的红星》之后的第二次,前回就没给面子,曾引得陈大人当面“自嘲” 瞎了眼,没给好脸色,此番自然应谨慎对待。而张勇手推荐的是成都话剧团的新秀刘晓庆,当初,张勇手为筹拍一部影片把她借调来厂,可惜影片未拍成,刘晓庆也陷在厂内。

这回推荐,张勇手也有补偿之意。两位演员李俊一一面试,她们各有优长,一时难以确定。毕竟用谁弃谁,都关系着举荐人的脸面,不好仓促决断。况且剧本修改已告一段落,摄制组也成立有日,即将奔赴外景地。时间紧,任务急,于是乎李俊把手一挥,两位候选者一并下生活,到实地考察。

1975年12月,《南海长城》摄制组全体人马浩荡荡奔赴海南岛外景地。大队落脚在三亚驻军开办的招待所,主要拍摄场景则确定在附近的海军基地内。由于总政文化部已事先与广州军区打了招呼,当地驻军把接待工作当成政治任务看待,不但出人出车全程地陪,还破天荒地邀请客人登舰参观。

兵舰停泊在深海区,大家乘小艇抵达。上了船,舰长一路引导,缓步走上船头。那天,气温达二十四、五度,天蓝蓝,海蓝蓝,映衬着绿色的岛屿和大片原始风味十足的白沙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令人陶醉。大家正在随意地说笑着,突然,一直站在船头的刘晓庆转过身来,直愣愣地发起挑战:“你们谁敢往下跳?”

人们纷纷向海里望了望,只见船头离海面高达十三、四米,海浪冲击着船首一起一伏,看着都眼晕,哪一个还敢应战?人群里发出一阵嘻笑声:“太高了,谁敢跳呀 ……”

刘晓庆微微一扬脸说:“你们看看吧!”话音未落,她纵身越过护栏,蹭地一下跳入海中。船上的人都惊呆了,唯独李俊眼睛一亮:多日来委决不下的甜女人选就定刘晓庆了!她这一跳,显示出其果断勇敢的个性,而这一点恰恰正是甜女的本色。

《南海长城》摄制风波

学习样板戏之争

摄制组在海南下生活扎得很深。李俊带着导演组岛内岛外、山上山下选景点、分镜头,忙得不亦乐乎,而王心刚带着演员组每日和渔民们一起摸爬滚打,海里陆上风吹雨打日晒,个个黑里透红愣瘦了一圈。

王心刚的苦就吃得更大了。文革以后,他无片可拍,一闲下来,发福不少,身体显得有些臃肿,难见当年傲选“22大明星”阵容时英俊小生的影子。可是,区英才身为渔民又是民兵队长,年近而立,平日打鱼练武,应是精干结实、肌肉发达之辈。王心刚深知外形的重要,到了海南岛后,他严格控制饮食,每天举哑铃、练双杠、跑圈儿,经过两个来月的苦练,臂膀胸前的肌肉终于隆起,皮肤也黝黑发亮,里里外外像个海岛民兵样了。

1976年4月底,影片正式开机。根据“三突出” 原则的要求,主要英雄人物区英才是影片的灵魂,摄影上要体现出“高大全” 的气势,仰角为多。可是,王心刚虽消瘦许多,腰围毕竟还是四十多岁人的,脸上的皱纹在连串的特写境头中也难以掩饰。

张冬凉把机器,想了许多办法,拍特写、近景时多找些角度,有时拍大特写,就在镜头前加一层淡淡的白纱,使光线柔和一些,人脸上的皱纹得以巧妙地遮掩住;而仰角镜头尽量拍上半身,避开粗胖的腰部……

影片大多数演员是当年广州军区《南海长诚》话剧组的老班底,都拍过电影。老演员经验丰富不怵场,导演容易把握。可是,戏演得多了,不免也有些油条,有时开拍口令已发出,某些人总要从口袋里拿出个小镜子,照照自己的发式乱不乱,或补补妆,引得摄影、照明、化装部门很反感。

与这些成名演员相比,刘晓庆就显得单纯而无私心杂念。拍电影对她来讲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大脑一片空白,但她却因此受益菲浅。每次在镜头前,她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戏上。有时根据剧情要求,遇上战斗场面,脸上要抹些黑灰色彩,她也毫不在乎,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有如此的事业心,赢得了摄制人员的好感。

几场戏拍下来,大家对刘晓庆的印象是一致的:入戏快,能吃苦,做事认真,人也相当机灵。她话剧演员出身,对镜头前表演心里实在没底,导演和摄影就成了时常请教的对象。在北京时她就和张冬凉走得较近,常去张家看电视,有些心里话也愿对他讲。

那一阵子,刘晓庆总是念叨:“张老师啊,我拍电影心里真是没底!”而张冬凉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放开!平时怎么演,现在就怎么演。”平常,白天演完了戏,刘晓庆晚上回来还要做功课,她先把次日将要拍的内容拿个设计出来,随后就去找李俊请示:“明天这戏我拿什么道具,这么着演,您看我这想法对不对?”李俊扶植青年的心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对的充分肯定鼓励,不对的讲出道理,让她自己再回去斟酌。师徒二人一个虚心好学,一个诲人不倦,合作默契而愉快。

当然,影片摄制也并非一帆风顺。1976年5、6月间,正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运动处于高潮时期,全国人民的政治神经绷得紧紧,摄制组亦不例外,政治学习占用了大块时间。所谓活学活用,一些同志对所拍的样片老觉得不太满意,认为节奏不够紧凑,紧张气氛还不足。

碰巧,谢晋执导的《磐石湾》正在全国上映,有些人便提出来调片子观摩,学习取经。影片从广州调到三亚,摄制组组织大家观看,随之举办座谈会,请大伙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些人提出:“向样板戏学习” 的口号,甚至出现了按样板戏的套路重拍影片的想法。

李俊看了影片,对“向样板戏学习” 十分的不以为然,他在会上直率地说:“《磐石湾》是刀出鞘、鞘对刀,风格样式属于惊险片,样板戏有它的长处,我们要学习,但不能抄人家。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各是各的,绝不能拿它来硬塞!”

《南海长城》摄制风波

风云突变

6月底,摄制组完成全部外景拍摄,大队人马拉回北京拍内景。为了这部戏,八一厂真可谓不惜血本,“打伏击” 一场戏在摄影棚中拍摄,为了避免拍仰角镜头时露出棚顶穿帮,美工部门特地搭了一个天片,竟花去十万元,却只拍了几个镜头,而当时一部影片的普遍成本不过三、四十万。

内景拍摄展开不久,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有强烈震感。摄制组在院子里搭个小棚,下工后大家就睡在里面,一概不许回家。临近尾声,又突遇毛泽东主席逝世,党支部在摄影棚里挂了一张毛主席标准像,大家鼻涕一把泪一把,举拳宣誓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悼念毛主席,把影片保质保量地拍好。

1976年9月中旬,《南海长城》双片完工。许多人向导演建议,在影片送审前,是否请首长先看看,把把关。谁是首长?第一个就是江青,第二个是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张春桥。李俊很清楚,现在拿去给他们看,若影片真的有什么问题,改起来容易。

不过他总觉得与江青、张春桥的距离很远。人家是中央大首长,自己是个小导演,工作关系很远,愣往上送,岂非授人以攀附的口舌?他冷静地说:“给首长看很应该,但不应是我去送,应该由厂里送。”而厂里也不愿越级送审,自找麻烦,此事不了了之。出乎意外的是,文化部、电影局均无异议,马上发布通过令,未提任何修改建议。

国庆节后,《南海长城》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映。八一厂为酬谢广州军区的大力协助,特意派摄制组制片主任等两人组成放映组,携片去广州、海南岛两地放映。影片还没出京,1O月6日“四人帮” 被抓。北京消息灵通,李俊等人已经知晓,可广州方面还一无所知,因而放映组到后,广州军区政治部热情接待,提供一切便利。

不想,没过几天,“四人帮” 垮台消息传到广州,主人的态度立即变了。他们深知该片的背景与江青有关,况且组里有三个人与江青有过交往:李俊因拍出了《闪闪的红星》而受到江青的接见和称赞,王心刚则早在首拍《南海长城》时就被江青指定担任男主角,而张冬凉因拍摄《红灯记》等样板戏影片也和江青多次见面。

现如今江青倒了,影片以及这些主创人员的政治命运如何前景难测。按已商量好的计划,放映组还要去海南岛几个外景地做酬答放映,主人找个借口出面劝阻:“在广州放放就很好了,到海南岛还要过海,太辛苦了,就不要去了。”

放映组情况不明,以为这是客气话,坚持要按计划走。主人那点心事摆不上台面,只得派员同往。影片在三亚放过一场,放映组还想去东拗、西拗几个海外小岛外景地为驻军放片,这次,主人坚决拒绝了。

放映组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久,《南海长城》停映,实际公映时间不足半月。1O月底,揭批“四人帮” 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人们还习惯于用左的思维定势来批判左的事物,一些人无限上纲,把《南海长城》也作为批判“四人帮” 的佐料大加讨伐。幸运的是,当时主管宣传口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耿飚调看了影片,观后一句“不错” ,使影片得以幸免于难。

《南海长城》筹拍于文革之前,成片于文革行将结束之际,历时长达12年之久,上上下下牵涉到数十人之多,为中国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奇事。这个曾经震动影坛的影片摄制事件,文革后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只是因为它是影星刘晓庆的处女作,偶尔还被提起。

1997年,八一厂和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了《南海长城》VCD,名之曰“优秀反特故事片” ,在全国各大商场出售,价格在25元至40元不等。爱忆旧的人们,终于可以在家中打开影碟机,看着屏幕上那些熟悉的面容,回朔一段往事了……(大众电影, 应观)

    主要参演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边寨烽火》(1957)、《英雄虎胆》(1958)、《海鹰》(1959)、《鄂尔多斯风暴》(1962)、《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翔》(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