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直播间 辽宁丹东广播电视台刘彤:"泥腿子"记者的酸甜苦辣
他被称为“泥腿子”记者,在电台从事农村报道的10年里,他始终把双脚迈向田间地头。有一次做关于山羊的报道,他非得弯着腰把录音笔伸向羊圈里的羊羔嘴边,伴随着一声声“咩咩”的羊叫声,他一头栽进羊圈,满身都是羊粪,回来后同事们戏称他的报道有“羊味儿”。
他总是骑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背包,奔波于大街小巷采访。一次,他问路人对天气的感受,采访对象很警觉地让他拿出记者证,对着照片看了好一会儿。“记者咋也得像电视里那样,西装革履,开着好车,哪有像你这么穷酸骑个破自行车的?”
他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15年来,他扎根基层,报道百姓的酸甜苦辣,被人们称颂。新记者去采访,人家不接待,只要一提是刘彤的“徒弟”,对方马上就笑脸相迎。
他是当地获得新闻奖最多的记者,先后获得丹东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十佳记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用盒饭换电源
1999年秋天,刘彤到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采访。他从镇宣传委员那得知河口村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特产燕红桃后,就急着要去现场采访。这时,正好有一辆拖拉机要去河口村附近送货,刘彤谢绝了镇里挽留吃饭的好意,一脚登上了农民兄弟的拖拉机,之后又头顶正午的“日头”走了一个半小时,到达了卖鲜桃的现场。
当地农民正肩扛着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燕红桃,喜笑颜开地往外地客商的大小车辆上装。“互联网上卖鲜桃”的报道就在刘彤的脑袋里成形了。这篇录音报道在当年辽宁省政府广播奖评比中征服了全体评委,获新闻类节目一等奖。
刘彤认为,拿着干巴巴的材料改改,出不了原汁原味的鲜活新闻。他踏破铁鞋,从宽甸县大山沟里“抠”出来的“疙瘩话”可不少——“有一年,俺们小队都用面袋子往回拿钱”“大娘不瞒你,俺们村里现在可富了,20岁往上的小伙都有媳妇儿”……一句句土得掉渣的话儿,经常出现在刘彤的新闻稿件中。
对记者而言,到农村采访是很辛苦的,但刘彤十几年如一日,将宽甸县22个乡镇上百个村民小组走了个遍。
他的一位“徒弟”回忆:“一次跟着刘师傅去采访,采完了中午到了‘饭点儿’,他不吃饭,急着要马上整理录音成稿,快两点了我去看他,他还在那写,‘盒饭呢?’我问。他回答说,给老乡了,用人家电不好意思,用盒饭换电源了。”
“下乡采访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真实。”刘彤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大水沟村听民谣》、《农家汉巧干工艺活》、《爱算计的农民秦世贤》等一篇篇农村气息浓烈的报道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宁肯得罪领导,也不让百姓失望
创办于2007年年初的《民生早报》,是丹东特别火的一档广播节目,其中“刘彤走社区”栏目专为他量身打造。从此,刘彤从农村记者摇身一变,和百姓的柴米油盐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是百姓关注的,他就要“跑到底儿问到根儿”。
2008年,一位姓吕的市民给刘彤打电话,说开发商强行拆除自己住房的一面墙。刘彤赶到现场了解到,一间连接主房的厦子是这位市民孩子的住房,已经居住了几十年,开发单位只同意补偿一处筒子房,这一家人根本不够住。刘彤不惧威胁,据理力争,并联系相关部门领导。当天下午,这位吕姓市民就拿到了一套两室一厅房子的钥匙。
丹东市振兴区铁矿沟曾有一处挡墙严重倾斜,一米之外就是人行通道和一处住房。由于传闻这里即将动迁,因此哪个部门也不想投“冤枉钱”去维护。刘彤先后找过街道办事处、市防汛办,采访居民、社区干部,并进行了跟踪报道。新闻播出后,分管市领导亲自查看,当场拍板新修了挡墙,社区干部也免去了年年汛期死守的烦恼。
刘彤就是有股劲儿,不解决问题不算完,有关部门不给百姓一个交待就不撒手。失地农民的生活、市民的“菜篮子”、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和养老、的哥的姐如厕难、教育资源平衡发展……群众的心声都在刘彤的关注范围之内,每个问题都需要跟政府职能部门或相关单位见面和沟通,都需要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当中有支持的,也有不“感冒”的,刘彤宁肯得罪一名带“长”的领导,也绝不让一个百姓失望。
做个“沉底儿”的记者
2009年,《民生早报》由录播改为直播。自此,刘彤的工作节奏更紧张了,每月有10天要凌晨两点多起床,搜索、编辑昨夜今晨的最新资讯,5点半到台里做播出准备,6点直播。为防止睡过头,刘彤把两部闹钟、一部手机分别定格在深夜2点10分、2点20分和2点30分3个时段。
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的刘彤,不仅报道老百姓,也关心老百姓。今年54岁的李文田8年前患上半身不遂,妻子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住在廉租房里,每月只靠300多元的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过日子。因为交不起有线电视初装费,一台旧电视也成了摆设。很快,刘彤以《民生早报》节目组的名义出钱圆了李文田看电视的梦想,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减免了他的收视费,两人也因此成为好朋友。
一年除夕,刘彤带着礼物到李文田家,陪他一起看春晚。李文田说:“没想到刘彤能看得起我,和我交朋友,现在我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他唠唠。我脑子记不住字,手又不听使唤,给他发个短信要用半天、一天的时间,那我也愿意。”2011年11月,他用积攒下的50元钱做了一面锦旗,步行3个小时送到刘彤的单位。
电台领导和同事都说,刘彤从当记者那天起就是一个“走转改”的记者,一个接地气的记者,一个“沉底儿”的记者,一个老百姓欢迎、政府放心的记者。
对于刘彤的事迹,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评价说,刘彤的事迹可以概括为:信念坚定,忠诚于党;一心为民,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追求卓越。作为一名记者,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百姓疾苦呼吁、奔走,回应了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成为老百姓的代言人和贴心人,折射出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价值取向。
戴玉林认为,刘彤以其真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经年累月服务群众的工作常态,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成为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的一面旗帜、丹东城市精神的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