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成立于2009年6月,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淮阴师专中文系。多年来。学院秉承“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文学”精神,坚持“和谐、创新、开放”的办学思路,坚守“厚德、笃学、博雅、日新”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终蔚成今日之气象。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汉语言文学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校品牌专业。包含上述专业在内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区域文化为校优势学科培育点。学院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写作、文艺理论等五个教研室。
文学院师资雄厚,人才辈出,涌现过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周本淳、楚辞研究专家萧兵、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魏家骏等一批知名学者。现任教师中,力量教授的汉语与苏北方言研究、张强教授的秦汉文学与运河文化研究、顾建国教授的张九龄与运河名物研究、施军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诗艺研究、胡建教授的美学研究、蔡铁鹰教授的《西游记》研究、盖生教授的文艺理论研究、王广超教授的元曲研究、王泽强教授的先秦文学与弹词巨著《子虚记》研究、周薇教授的陈衍诗学研究、焦亚东教授的钱钟书与比较诗学研究等颇有建树,备受学界瞩目。
一批70后、80后青年学者业已茁壮成长并在各自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批评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思和先生现为文学院特聘教授。
著名诗人沙克为文学院驻院作家、兼职教授。新近获得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著名青年作家徐则臣为文学院杰出校友。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5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硕士学位的教师26人;江苏省333跨世纪人才工程人选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标兵4人、院级教学标兵8人;1位教师兼职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8位教师兼职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6位教师具有国外高校访学经历。
近三年来我院教师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50多篇,出版专(编)著20多部;省厅以上科研立项50多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23项,教育厅重大项目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奖37项,其中省哲社优秀成果奖2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学院现有本科生1400余名,成人教育在籍生600余名,此外还有与苏州大学、宁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20余名。
学院当下使命主要有三:第一,文化传承与服务的使命。一是诠释文化经典,捍卫母语尊严,维护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从而使大学和社会不失灵魂。二是更重视回应与阐释区域文化问题,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主动承担区域文化服务功能,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内涵建设与提升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第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使命。文学院将努力为学生搭建成长与成才的实践平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优秀人才。
笔下文章润,心中天地宽。翔宇戏剧社、起兮文学社、文欣文学社、涟漪诗社、采菊诗社、读者协会、周恩来研究会学生分会、大学生语文基础教学研究会等文学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审美教育的广阔平台。“翔宇论坛”是文学院的文化名片,莫砺锋、党圣元、吴福辉、陈思和、朱晓进、吴功正、黄修己、吴义勤、傅光明、董学文、叶兆言、毕飞宇、范小青、刘醒龙、赵本夫、梁小斌、阿成、六小龄童等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相继在此畅谈文学艺术与人生,为文学院师生送来一场场文化盛宴。
“提升素养,勤练技能,学以致用”是文学院的学生工作思路。我爱记诗词大赛、大型诗歌朗诵会、课本剧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文化精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长锻炼的青春舞台。
梅花香自寒,四年磨一剑。文学院以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编制、考村官等“四考”工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文学院“四考”工作成绩显著,平均每年考取研究生60人左右,考取公务员10人左右,考取事业单位编制80人左右,考取村官10人左右。
文学院毕业生人文素养深厚,基础知识扎实,社会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文学院的诸多毕业生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教育与文化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文若春雨润心田,学犹不及恐失之。文学院全体师生欢迎您的加入,同心共创文学院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