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上虞 【致哀】何老 一路走好!上虞著名乡贤何振梁逝世 区委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申奥功臣,何老的一生与中国体育事业息息相关。我们特意选取了一篇描述何老为中国申奥呕心沥血的文章,以纪念何老。
2001年7月13日22:10时,北京申奥成功。在这个令国人激动而难忘的时刻,一位老人更让人难以释怀、无法忘却,他就是为北京申奥而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老人——“申奥功臣”何振梁。这位与奥林匹克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老人,为中国申奥流过两次泪水……
1993年9月23日,蒙特卡洛城。作为北京申奥常务副主席的何振梁,一大早就服下了预防心脏病发作的药,并另备了一份药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他镇定地检查了带去申办会场的文件,尤其是那份最重要的陈述报告,然后乘车向会场驶去。所有的陈述结束后,无记名投票开始了。
2010年,萨马兰奇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逝世,何振梁表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中国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我个人失去了一位亲密的同事和兄长。”如今,两位为奥林匹克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都离我们而去……
这次申办过程中,何振梁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特殊身份,频繁地与各国奥委会委员接触,超负荷地运转着,几近达忘我之境。在3个年头里,他多次出访,累计飞行路程超过64.6万公里。最紧张时,他连续作战,三天之内竟两次迈出国门,这对于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何振梁来说,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已是超负荷了。
令人心痛的是,这次申办结果是悉尼以两票的优势获得主办权。所有人都记得那个酸楚的场面: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是悉尼而不是北京时,何振梁迈着沉重的步履,挤出一丝笑容,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
何振梁的心里在流血,但他没有流泪。当晚,何振梁和夫人梁丽娟从会场返回饭店后,许多朋友打来电话向他们表示慰问。何振梁总是压抑着伤感镇静地交谈。夜深了,又一次响起电话铃声,是在北京的女儿打来的:“爸爸,我看了电视,您别太难过了,要保重身体,我爱你们。”何振梁放下电话,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
何振梁的儿子何阳说,1993年以前,我从来没看到父亲哭过,即使是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回忆说,当时父亲是过了两天随专机回来的,家人事先收拾了屋子,做了一桌饭菜,在家里等着。回到家,大家都努力表现着内心的平静,于是这平静就变得很奇怪,变得小心翼翼,似乎大家都心照不宣,谁也不提申奥的话题。
饭桌上的气氛有点压抑,大家东拉西扯,父亲偶尔答两句。那段时间说话特别的少,整天沉默着。父亲的自制力很强,虽然心里难受,可也没听他唉声叹气,表面上看跟平常没两样,只是话少了些。
“1993年,我是强忍着泪水去应对世界上所有的媒体镜头和采访,等到四周没人了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从1993年的两票之差到2001年的得票情况创造纪录(得票远远高于第二位城市),何振梁的内心确实无法平静。
说到“7·13”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老人的脸上荡漾着微笑,“可今年不同,自己是幸福与激动相交在一起,用情不自禁的泪水,奔放而自由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感情。其实,上次申办我们并没有失败,只是两票之差使我们失去了机会。”
同样,2001年北京申奥何振梁功不可没。由于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邀请国际奥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让委员们更多地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为北京击鼓呐喊。在表决前的半年时间内,在北京奥申委很难见到他的身影。
从2月以来的5个多月里,何振梁就有69天在国外或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北京申奥研究工作,更少不了请他参与。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何振梁是英法文审定者之一。为了使北京的申办报告更为出色,他以自己精通英、法语言的优势字斟句酌。申办报告完成了,他却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7月13日,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以动情的辞句、漂亮的法语、优雅的风度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了一个圆满精彩的句号,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由衷的掌声。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严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最后归属是“北京”时,整个中国变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而此时此刻,心情最为激动、感慨最为强烈的当是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
或许有人还以为何振梁出生于体育世家,或者以为他本人是曾经叱咤过体坛的运动员、教练员,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原本是一位工程技术人员。
1929年岁末,何振梁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埠墩。当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被囚禁在那里然后解往京城。“留取丹心照汗青”,哲人哲语故土情,在幼年的何振梁心中扎下了根。何振梁的父亲,曾当过学徒工。在汗水里煎熬,省吃俭用,凭着一双手,终于开办了一家小工厂。
可是,好景不长,“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轰炸无锡,战火将小工厂夷为平地。伤心落泪的父亲病倒了,就永远也没有起来。母亲带着全家人在苦海里挣扎,靠出售商标和借债度日,没几年也因病而告别人世。
饥一顿饱一顿的何振梁,并没有被贫穷压倒。他聪明勤奋,上小学和中学一再跳级,后转学到上海法租界的中法学校就读。在这所学校里,除了中国语文外的所有其它课,几乎都是由法国教士直接用法语上的。在中法学校的七年,为何振梁打下了扎实的法语基础。聪颖的何振梁,顺利考上入了上海震旦大学,选读的是理工学院电机系,虽然全部课程用法语讲授,但是对从中法学校升上来的他来说,并不困难。
1950年4月,青年何振梁被团中央选调到首都北京,在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当翻译。学的专业虽一时没有派上用场,但他一口流利的法语却使他在新中国迅速发展的对外活动中有了用武之地。这期间,何振梁学习了英语与俄语,参加了不少重要的外事活动,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领袖们的风采至今令何振梁极其仰慕。
新中国走向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且与何振梁一生的命运和事业息息相关。解放初期,全国体育工作由团中央兼管。1952年何振梁就曾随同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荣高棠参加过赫尔辛基奥运会,这是他毕生从事体育工作的开始。
国家体委成立后,声名赫赫的贺龙元帅出任主任,荣高棠调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新官”上任,不能不考虑建置人才,还要考虑对外交往,荣高棠马上想到了与自己同往赫尔辛基的得力助手——“翻译官”何振梁。于是,在他推荐下,贺龙元帅亲自下了调令,何振梁被正式调到国家体委国际司。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后来终生从事体育事业的何振梁,最初并不愿意到体委工作。当时他认为体育大部分时间是跳跳蹦蹦,难以支援祖国建设。但作为刚入党的党员,只有服从组织决定。
何振梁到国家体委后,不断被外交部、中联部借去当翻译。由于何振梁出色的翻译工作,外交部看中了他风度儒雅、思维敏捷、工作踏实、法语纯正,便有意调他,几次与国家体委商量用三个翻译调换何振梁未成。一次,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只好亲自出马,向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提出此事。
贺老总一笑:“你外交部要人才,难道我国家体委就不要人才?”周总理在旁笑了,没有吭声表态。乔副外长无话可说,元帅的一句话便铸成了何振梁长期献身体育事业。
1980年,国际奥委会要求中国推举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考虑到何振梁熟悉国际体育业务,又懂法语与英语,便推荐他为候选人。1981年在德国巴登城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何振梁用流利纯正的法语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震动了全场,之后他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4年后,他又以全票当选执委,1989年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像他这样在短时间内连续“三级跳”的委员在国际奥委会内是不多见的,这也是中国人的光荣。1999年7月,已70岁高龄的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第109次全会上再次以全票当选执委。
在国际奥委会工作中,何振梁恪守一个信条:为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的传播,为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友谊,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工作。难怪他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
衣着打扮,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居室摆设,又经常与主人的职业、身份相连。在何振梁的家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面旗帜——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素雅的五环旗。两面旗帜,无声地演绎着他的一生与体育外交的深厚渊源。
何振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梁丽娟。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的梁丽娟早在1946年读书时就加入了上海的地下党,1951年调团中央联络部工作,跟何振梁在同一个部门。当时,她当秘书,他当翻译;她是团支部书记,他是团支部的宣传委员。
何振梁认为梁丽娟是个性格热情乐观、对人纯真又乐于助人的女同志,英语水平很高,业务能力很强,对她很钦佩。有一天在谈论工作时,忽然何振梁觉得梁丽娟就是自己最理想的终生伙伴,便大胆地向她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倒是梁丽娟毫无思想准备,一下子愣住了。他们毕生美满的爱情,就这样有趣地开始了。
1953年12月31日,他们喜结良缘。夫妇俩有两个孩子, 一男一女。后来,梁丽娟调到《人民日报》工作,曾被派驻英国。“文革”中,梁丽娟先被打成“叛徒”、“特务”,没过多久何振梁也被打成了“修正主义黑苗子”和“反革命”。
此后,梁丽娟带着女儿去了河南潢川干校;何振梁则带着儿子去了山西屯留,一家人天各一方,直到1971年落实政策后,何振梁才调回北京。从成家至今已半个世纪,他们总是那么和美亲热,一直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羡慕的幸福配偶。
申办奥运,是一场只有冠军的竞赛,所有其他竞争者不论你的成绩有多好,连一枚银牌或铜牌的安慰也没有。它就是这样的残酷。在谈到申办奥运时,何振梁曾感慨地说:“在整个申办中,我老伴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何振梁的心脏不好,梁丽娟怕他经受不了宣布表决结果时那一刻的心理压力。每次申奥日,她都一同前往予以照顾。
何振梁生活十分简朴,烟酒不沾;但2001年申奥成功一回家,他不顾自己血糖高,破例喝了一杯啤酒。走进他的书房,门类繁多的书籍装满了落地大书柜,从原始文化到现代艺术,无所不包。他养成每天晚上看书读报的习惯,最为喜欢的是古典文学名著。他还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才能塑造出良好形象。因此,他在外事活动中总是风度翩翩,使人感到亲切可敬。
他的儿子何阳说:“父亲平时还挺爱看录像带,一是为了了解外国的习俗、时尚及文化,避免跟外国委员交谈时话不投机。”据说,像《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这些片子都是何振梁喜爱的,不过就是这些喜爱的片子,他也只来得及看一遍,只因太忙了。上次申奥失利,为了给父亲减压,何阳准备了好多录像带,可是何振梁都没心情看;有时劝他勉强看了,也是人坐在那里,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让人觉得心酸。
热爱运动的何振梁,网球、高尔夫球都有着不错的水准。看着他奔跑在运动场上,人们无法想到平日里那个严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更无法相信这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何振梁喜欢打网球,他家里的书架上还放着一张他挥拍击打网球的照片。他喜欢看书,买了一大堆书,但翻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身体不好,但申奥前夕连看病的时间也挤不出来。申奥投票临近这一段,他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何振梁说:“我对自己说,小车不倒只管推。”
他的书房里,到处是中国申奥的各种材料,透过这些零乱的文件,仍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关于申奥,儿女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支持,尤其是感情上的支持,可是这些重要的文件,儿女们却是没法帮他收拾的。有记者如是问已退居二线但壮志未泯的何振梁:“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点燃圣火的时候,您会在开幕式现场吗?”这位“奥运会年长的志愿者”回答说:“只要我身体还行,我一定会去开幕式的。
”是啊!当奥运会圣火燃起的时候,人们最不该忘记的就是这位北京申办的功臣——何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