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女主播李春姬声音让敌人发抖
2003年的时候,我在住院,恰巧那天病房里的电视节目突然中断,打出几个大字“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也不知道是不是当时消息很紧急,电视台也来不及斟酌用字,第二天才改成“伊拉克战争”。因为躺在病床上也动不了,整个战争从开始到联军攻入巴格达我全部看了,对萨哈夫映像尤其深刻。
对比朝鲜的这位大婶,我更加喜欢萨哈夫,他赤手空拳,舌战美英,是一场奇妙无比的较量。有人说,在伊拉克,战争几乎成了“萨哈夫一个人的战争”。那些天,面对美英联军的强大攻势,巴格达已是危在旦夕,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毫无作为、放弃抵抗,萨达姆和伊拉克高官“集体消失”,伊拉克已是举国无措,全凭萨哈夫的三寸不烂之舌,奋力抵挡着几十万美英联军的强大进攻,将一出伊拉克版的《空城计》唱得精彩绝伦。
有人赞扬萨哈夫是“用语言还击大炮”、“一人可抵两个师”。较量的结果,美英联军用信息化战争征服了一个国家,萨哈夫却用一肚子阿拉伯风格的精彩语言征服了天下人心。谁胜谁负,从军事角度讲是一种说法,从文化角度讲可以是另一种说法。
伊拉克民众认为,萨哈夫“代表了不屈的伊拉克人”。阿拉伯世界也普遍认为,萨哈夫是“捍卫伊拉克荣誉的英雄”。萨哈夫舌战美英的那些乡谚俚语、恶骂毒咒,使伊拉克人大长志气,阿拉伯世界为他喝彩,也令敌国观众为之倾倒。
美国有位专栏作家马尔文尼被萨哈夫的精彩语言所折服,创办了一个“我们喜爱新闻部长萨哈夫”的网站,一开通就火爆起来,平均每秒钟竟有4000次点击,以致网路拥堵掉线。堂堂美国总统小布什,一再被萨哈夫辱骂得哭笑不得,可是小布什却对萨哈夫“恨”不起来,他嬉笑着对记者道,“他很棒”,“他是一个经典”。
小布什承认,每天到了萨哈夫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他无论是在开会或办公,都会忍不住转过身去,从电视里看一眼萨哈夫又在“胡说”些什么。
萨哈夫现象说明,战争也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战争也附着有文化、也影响着文化。伊拉克战争不仅呈现出信息化战争的全新特点,也呈现出一幅全新的战争文化景观。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都“直播”了这场战争,使之成为全球收视热点,这是其实就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文化现象。
你再看,萨哈夫天天面对全球新闻媒体,用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的文学语言,有时甚至以“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荒诞派手法,舌战美英,这是一种更为精彩的战争文化现象。不过,不能由此产生误会,不能认为在新的世纪里,全世界的人们都已无聊得要把战争当成“戏”看似的。我只是说,萨哈夫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战争文化现象。
是的,李春姬和萨哈夫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说谎,但萨哈夫是对外,他是一种打击士气的心理宣传战术,而李春姬是对本国人民用这种手段宣传,则显得有些夜郎自大,自欺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