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克罗斯 德里克·罗斯:活在詹姆斯的阴影下 与风城一同凋零
当勒布朗·詹姆斯帮助克利夫兰骑士队夺得总冠军,在夺冠后的庆祝游行上将麦克风递给身边的每一位队友(甚至包括乔丹·麦克雷这样非常陌生的名字)来欢庆胜利时,另一位为家乡球队效力的球员却身处一段完全相反的故事之中。
德里克·罗斯生于芝加哥,在以状元之姿进入NBA后,也只在芝加哥公牛队打过球。不久之前,曾为这座城市带来荣耀的罗斯成为了交易筹码,离开了公牛队。这笔交易缘何而起?公牛和尼克斯之间又是如何就这名明星后卫达成协议?在交易发生前,这座城市的人们已经有了各种猜测,但超出他们想象的是,罗斯的交易筹码居然只是尼克斯中锋罗宾·洛佩斯。
这个周三,我见证了两场截然不同的电影——第一部电影充斥着流言蜚语和沮丧情绪,我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第二部则是勒布朗·詹姆斯主演的,他带着太阳镜、春风得意地和队友们开着玩笑,调侃着德拉维多瓦在球场上摔跤一般的打球姿态。
詹姆斯和罗斯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来自于美国中部城市里受到过重大创伤的区域,都顶着状元的光环进入联盟,均夺得了年度最佳新秀,两人都获得过常规赛MVP,并在季后赛中多次激烈交锋。但没有人会把罗斯视为勒布朗·詹姆斯生涯中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因为他的膝盖背叛了他,让两人的职业生涯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更悲剧的是,在罗斯仅有的数年巅峰之中,勒布朗·詹姆斯也如同妖魔鬼怪一般笼罩着他,制造了一片巨大的阴影。
2009年,初出茅庐的德里克·罗斯就在季后赛中和强大的凯尔特人鏖战七场,在罗斯的季后赛首秀中,缴出了36分11次助攻的惊艳数据。在此后的两年里,罗斯连续倒在了勒布朗·詹姆斯的面前,公牛队很出色,但他们面前永远矗立着一座大山——第一年是克利夫兰骑士,第二年则是迈阿密热火。
当詹姆斯在2010年成为自由球员时,一度对芝加哥抱有兴趣,但罗斯没有和詹姆斯成功搭档,芝加哥的粉丝们也对詹姆斯产生了仇恨之心。2011年的东部决赛中,公牛首战取胜,却在之后被热火连翻四局惨遭淘汰,这种仇恨随之再度增长。那一年公牛赢得了62场胜利,创下了后乔丹时代的新高,却依旧没有跨越勒布朗·詹姆斯这座大山。
在那段时间里,罗斯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堪称联盟中运动能力最强的组织后卫。次年,公牛再度成为常规赛东部冠军,罗斯却在季后赛首轮遭遇严重伤病,公牛惨遭黑八,被76人淘汰出局。自此之后,公牛和罗斯的命运走入了转折点。在2010年到2015年期间,公牛四次遭遇詹姆斯的球队,均被淘汰出局,更糟糕的是,罗斯的伤病日益频繁,难以长时间地保持健康。他的爆发力越来越弱,助攻数据也一落千丈,得分效率更是大幅下滑。
去年的东部半决赛或许是螺丝最后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在芝加哥进行的第三战中,罗斯的状态非常出色,公牛和骑士在比赛结束前的最后三秒战成96平,一旦取得胜利,公牛就能取得2:1的领先,夺回主场优势。而罗斯用一记三分完成绝杀,投进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球,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但罗斯的高光并未帮助球队赢得系列赛。第四场比赛中,詹姆斯在最后时刻抹掉了主教练布拉特的战术,独断专行地用一记底线跳投绝杀公牛,扳平比分。公牛连续输掉了两场比赛,也输掉了整个系列赛。这是铁腕教练锡伯杜在公牛的最后时光,罗斯和锡伯杜一手提拔的后场搭档吉米·巴特勒之间也开始传出不和流言,公牛的光辉岁月似乎也随之远去了。两人都极力否认不和的传闻,巴特勒更是将流言转化为动力,在下个赛季成长为明星级的球员。但在罗斯难得的健康赛季里,公牛的战绩仅为42胜40负,更衣室内和球场之上的领袖之争愈发火热,巴特勒的成长无法掩盖球队内部的严重问题。
当目睹勒布朗·詹姆斯再度捧杯后,罗斯似乎再也难以承受家乡人民期待带来的重负。詹姆斯在返回克利夫兰后一直致力于帮助家乡夺冠,击碎那些加在克利夫兰身上的诅咒和讽刺,最终也如愿以偿,获得了无限的荣耀与赞誉。勒布朗·詹姆斯对克利夫兰这座城市的意义与价值再度提升。
罗斯从未被视作"下一个乔丹",但芝加哥早已遍布了乔丹留下的足迹,罗斯无法从前辈的光环中完全走出来。他为了球队的荣誉过度损耗了自己,牺牲了健康。罗斯过早地消耗掉了运动能力的黄金时期,却没有为之后面临的状况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罗斯也不具备詹姆斯那样圆滑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反复的伤病让球迷们逐渐对罗斯失去耐心,认为他再也无法满足球迷的期待,重新成为球场上具备统治力的明星了。公牛机智地在这个关口送走罗斯,将续约谈判的难题抛给了接盘的尼克斯,罗斯的未来从此和公牛再无瓜葛。从球队的视角来看,他们需要迅速重建,尽快在东部重返前列,向始终占据宝座的克利夫兰骑士发起挑战,罗斯的离去是必然结果。
无论如何,罗斯的离开实在太过突然和粗暴。虽然球队的战绩难以令人满意,但在习惯于将罗斯视为球队图腾和复兴希望的球迷眼中,这样的骤然离去实在无法接受。而在纽约的一些体育作家眼中,罗斯的离开并非意外,他的生涯开端就注定了如今的结局:罗斯一直奋战在勒布朗·詹姆斯的阴影下,这只是一次安静、却无法逆转的慢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