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璟:参观夏衍故居心得体会(组图)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1年10月6号,还未过完国庆节,我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来到了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夏衍故居.如今这里为陈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则是一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家.夏衍故居    其实我在真正走进夏衍故居之前,就已经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关于夏衍的介绍和故事.知道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中国著名文学家.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他曾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读过书,在自己的家乡参加了五四运动

    2011年10月6号,还未过完国庆节,我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来到了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夏衍故居。如今这里为陈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则是一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家。

夏衍故居

    其实我在真正走进夏衍故居之前,就已经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关于夏衍的介绍和故事。知道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中国著名文学家、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他曾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读过书,在自己的家乡参加了五四运动,与同学一起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在他二十岁的时候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并且 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在经历大革命失败之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其中著名外国文学作品高尔基的《母亲》就是他翻译的。中年以后,他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国务院曾授予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夏衍辉煌的一生,让人动容,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家庭环境,怎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如此的伟大。于是我的脚步,跟随着我的好奇心,走进了夏衍故居,开始我的探索之旅。

    走进夏衍故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夏衍的雕塑头像,棕色的头像,好像在向世人诉说着夏衍一生得与众不同,夏衍神情自然,面带微笑,好似在欢迎每一个来到他家里的客人,走进夏衍故居的第一印象就觉得能让人感到家的温暖,对夏衍本人则感到很亲切,平易近人。

    雕塑的左右两侧陈列着夏衍的生平事迹,以及夏衍生前用过眼镜、衣物,还有名家字画,还括夏衍生平的相片。一件件的衣物,虽说是静静的躺在那里,却在向我不断的诉说着夏衍节俭却又丰富的一生。一幅幅的照片,好像慢慢的把我带回了夏衍的时代,让我感受到了时光的倒转,享受了历史性的一幕幕。一张张的字画,深刺我的心扉,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夏衍的学识。

蚕房

    走出陈列区,就来到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满了枇杷树,原来是因为夏衍小时候常咳嗽,所以他母亲为他种了枇杷树,并用枇杷树叶熬成汁,为夏衍治疗咳嗽。院子后面的正中央,就是夏衍故居的主要场馆——八咏堂,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平房,五开间七进深院落,是夏衍诞生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地。

八咏堂的左侧则是夏衍的卧室,卧室分早期卧室和现代卧室,早期卧室中青灯、古藤陪伴着夏衍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

现代卧室中的物品均有北京移来,均为夏衍生前所用之物,夏衍晚年壮心,身居斗室,笔耕不辍,就是在这间简朴的居室里,创作了《懒寻居梦录》等著名作品。卧室的后面是夏衍故居最著名的蚕房,夏衍三岁丧父,勤劳的母亲靠蚕来典当度日,竭尽全力供夏衍求学,所以养蚕是夏衍家里的重要收入。1933年拍摄了电影《春蚕》,而夏衍则是唯一通晓养蚕全过程的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