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学者散文柳鸣九 柳鸣九:扭转散文写作不良风气 呼唤学者散文

2017-07-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什么有些散文只是丰盛的美的辞藻?因为它们缺少了对散文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思想底气.学养底蕴.学识储蓄.隽永见识.深邃思想.本色精神.人格力量---   "学者散

为什么有些散文只是丰盛的美的辞藻?因为它们缺少了对散文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思想底气、学养底蕴、学识储蓄、隽永见识、深邃思想、本色精神、人格力量———   

“学者散文”,是著名学者、翻译家柳鸣九近些年来一直在主张和力挺的一个概念。2013年,他着手主编《本色文丛》,明确提出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与有学者底蕴的作家为约稿对象,以弘扬“学者散文”为主张。目前该丛书已出版了三辑,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出齐四辑。   

究竟什么是“学者散文”?“学者散文”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本期文艺百家刊发的这篇文章中,柳鸣九先生首次对此作出了较全面的说明与阐释。他表示,呼唤学者散文,目的是扭转当下散文写作流于技艺泛滥的风气,回归散文最初的功能。   

———编者的话 

某些欠于思想底蕴与学识修养的散文,即便有娴熟的艺术技巧、细腻的体验感受,也难为佳作 

说到为文构章,我想起了卞之琳先生一句精彩的评语。那时我刚调进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作为他的助手,我有机会听到卞公指点年轻人对文章进行评议时的高论妙语。有一次他谈到一位年轻作者的时候,用幽默调侃的语言评价说:“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

说话风趣幽默,针砭入木三分。不论此评语是否完全准确,但他短短一语毕竟道出了为文成章的两大真谛:一是要有可供表达、值得表达的内容,二是要有善于表达的文笔,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两者具备,定是珠联璧合的佳作。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很朴素,甚至看起来算不上什么道理,但的的确确可谓为文成章的“真理”、当然之道。对散文写作,自亦不例外。

由于我所读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家以及外国文学中的散文作家,绝大部分都是创作者与学者两种身份相结合型的,要么是作家兼学者,要么就是有学者底蕴的作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自然形成我对于散文随笔中思想底蕴、学识修养、精神内容这些成分的重视。

这样,往往容易对某些欠于思想底蕴与学识修养的作品,有不满足感、有欠缺感。这种作品即使是有娴熟的艺术技巧、细腻的体验感受而使人钦佩,但欠于思想底气、学养底蕴、学识储蓄、更缺隽永见识、深邃思想、本色精神、人格力量,恰巧是缺了对散文随笔而言的最重要的东西。

当然,任何一篇散文作品是不可能没有思想、不可能不发表见解的,但思想见解缺少深度、力度、隽永与独特性,也就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