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人品 聂震宁:中国出版界领军人物
聂震宁,1951年元月出生在千年古都南京。家有兄弟姐妹6人。其父解放前曾任南京汽运公司总经理。1955年,聂父含冤自尽。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使年幼的聂家兄弟姐妹失去父爱,家庭陷入困境,而且严重伤害了聂母的人格尊严。
于是聂母将年仅13岁的女儿独自留在南京,自己则带上其余的子女回到了娘家宜州(宜山)定居。时年聂震宁仅6岁。回到宜州(宜山)后,聂震宁一家数口挤在一间不足25平方米的瓦房内,靠母亲每月20多元的工资维持一家生计。
1959年,8岁的聂震宁在宜山县小上学。从小聂震宁就特别酷爱文学,上小学六年级时,他听说在当时的《宜山农民报》、《柳州日报》、《跃进日报》等报刊投稿可得到几毛钱的稿费,当时的五分钱就能吃上一碟炒米粉,于是就萌发了写作的念头。
带着天真幼稚甚至有些滑稽的目的,聂震宁试着分别向几家报刊投稿,谁知尤如泥牛入海无消息。使他感到特别欣慰的是仅有的一次退稿,那是一位编辑手写的一封退稿信,真诚的告诉他“稿子质量不够好,因此把稿件退回给你”。
这仅有的一次退稿,已另聂震宁激动良久,也因此使他感觉到自己与报刊结下了一种难解之缘。由于缺乏指导,聂震宁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所有投稿均未能得到发表。因此本想通过投稿获得几角钱稿费吃上宜山城东北方小吃店的一碟炒米粉的梦想都难以实现。
但勤奋倔强的聂震宁并未放弃做作家的梦想,而是愈挫愈奋,愈退愈写,屡败屡战。当时聂家生活环境很差,在大热天的晚上,聂震宁是一手拿扇,一手拿笔坚持练习写作,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不亦乐乎。
1969年初,轰动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聂震宁象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卷扛着简单的铺盖,下到宜山县德胜乡上坪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插队时,聂震宁的生活虽然艰苦,经常吃的就是空饭(也就是我们宜山人以前经常讲的没有菜的“鼓眼饭”),但他仍然是一边坚持劳动,一边坚持学习,从未中断。
在那是非不分,唯家庭成份论的年代,对于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来说,想做一名工人,哪怕是一名煤矿工人都是一种奢望。聂震宁在农村插队时,罗城煤矿来招矿工,当时的大队党支书也不给他去参加面试的机会。
1970年,河池地区开始进行地方“三线”建设(即当时有名的“6927”工程),需动用大量民工,修建一条从金城江到红山矿务局的地方铁路,聂震宁终于得到去做三年筑路民工的最高待遇。在“三线”建设工地,聂震宁与所有的民工一样,居住在低矮的工棚里,每天周而复始的从事劈山开路、砍柴割草、挖掘土方的工作,但聂震宁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怀着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毅力,无论是在农家的土屋还是在民工的草棚,年轻的聂震宁始终没有被生活环境所征服,仍然坚定酷爱文学的一颗心,坚持写诗、写稿。
1973年,“6927”工程建设结束后,聂震宁又回到德胜,安排在德胜中学做代课老师。不久,县武装部、县文化局向社会征集全区民兵斗争故事,聂震宁荣幸的参与此项编辑工作。
经过近10年的努力,聂震宁终于用诗歌敲开了宜山县文化局的大门。1978年,聂震宁从德胜调回县文化局工作,从事编剧创作工作。当年,由他写的一首歌词、张文明作曲,宜州籍演员唐佩珠演唱《广西好》歌曲,在参加广西艺术学院声乐系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县文化局工作期间,聂震宁还考入宜山县师范学校学习了二年,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师范院校上学期间,聂震宁曾多次代老师上课。
1980年,地区文化局慧眼识珠,将聂震宁从宜山调到地区文化局工作,担任《金城》杂志小说编辑。到位后,聂震宁即与主编蓝怀昌、副主编韦志彪等人一道,将一份小小的地级文学刊物推向全国,期发行量从三五千册递增到百万册之多。从宜山文化局到地区文化局,聂震宁完成了从诗人到小说家的换位。角色的转变,并未改变聂震宁顽强进取的性格,他仍然以苦行僧般的毅力,坚定不移地向文学圣地进发。
1981年,聂震宁结集出版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第一部小说集《去温泉之路》,从此,奠定了他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坚实基础。《去温泉之路》收入了聂震宁早期创作的22篇小说,其中有写于1980年6月,对政治劫难和民族命运进行哲理思考的《变婚记》、有赞叹白裤瑶山民古道热肠和淳厚美德的《老同古歌》、有写于1981年元月,并被译成英文向国外介绍的中篇小说《绣球里有一颗槟榔》,还有一组普通人不易读懂的《天界山森林随感录》等作品。
这些作品,将桂西北的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绘制在中国南方的文学画廊中。《去温泉之路》既为聂震宁冲击全国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可视为是河池作家献给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优秀作品。
1982年,聂震宁考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即后来的鲁迅文学院)。在学校就读期间,聂震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先后出手《暗河》、《云里雾里走马帮》、《岩画与河》、《黑森林白姑娘》、《墨玉手镯》、《土牢山之死》等中短篇小说,其中5000余字的短篇小说《长乐》及长乐系列,借用“凡二千零九十一年之历史”的宜州之风土人情淘洗“长乐城廓”的千年积淀,敲击“现代夜郎”的扭曲灵魂。。。。。。。
《长乐》首发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后《小说选刊》第11期选载,并入选1986年短篇小说选。在广西首届铜鼓奖《长乐》载誉登榜。《人民文学》资深副主编崔道怡在《人民文学》合订本中特别提及《长乐》。
由此可见《长乐》的非同凡响和延绵余韵。此后,广西民族出版社为聂震宁编辑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暗河》;199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为聂震宁编辑出版了第三本小说集《长乐》。聂震宁虽然成为名震文坛的青年作家,但他仍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家乡。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任大型文学丛刊《漓江》副总编的聂震宁,应宜山县委宣传部、宜山县文化局的邀请,与广西著名作家韦一凡、潘荣才等一道,到宜山为“宜山文学新闻培训班”的学员讲课。
在培训班上,聂震宁以“没有豺狼的草原,鹿群将会渐渐衰亡”的喻言故事告诫学员,文坛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强劲的对手,大家都沉溺在自我陶醉之中的作家,他的生命力也必将衰竭。同时还以自身的经历言传身教,勉励学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因为有了不同凡响的《长乐》,1983年,聂震宁尚未完成鲁迅文学院的学业,漓江出版社就把聂震宁的“工作岗位”由河池迁到了桂林。随后,聂震宁又随就读的第八届文学创作专业的青年作家们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1988年7月,聂震宁以优异成绩和出色的文学作品,获得北京大学授予的文学学士学位。
从河池地区文化局调到漓江出版社,是聂震宁人生道路上一次较重大的转折和变化。由于被刊物编务和出版管理事务缠身,担任出版社副主编的聂震宁已无从分心分神来创作小说,但他很快地完成了自已从文学家到出版家的角色转变。
在位期间,由他策划并责编的《〈聊斋志异〉评赏大成》夺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夺得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聂震宁不仅精通业务,而且在管理上更具有前卫眼光,他大胆引领漓江出版社“实行整体经营,进行系统性改革”的创新机制,使出版社摆脱效益差、管理乱的困境,并逐渐树立起出版社的品牌。
1992年,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聂震宁由副主编升格为主编。1994年3月,聂震宁被推选为出版社社长。1995年,由于聂震宁在出版业的突出贡献,他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光荣称号。后来,他又以骄人的出版佳绩和卓越的文化造诣,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6年8月,聂震宁调任广西新闻出版局任职。在新闻出版的领域中,他在宏观调控和经营管理、教材的出版发行、区级出版社重点图书的选题设计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为和独创的贡献。在此期间,聂震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的文学理论文章《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引起海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关于出版行政管理法制化思考》、《从系统工程看选题制订工作》等图书出版的理论文章,使同行们刮目相看;曾刊载于《出版广角》的图书出版系列随笔《聂震宁断想》(15篇)得到业内人士好声如潮的评价。
1998年,在出版理论和出版实践都具有建树的聂震宁,应美国新闻总署的邀请,以国际访问者的身份赴美考察。
1999年初,出版成绩突出的聂震宁被调进国家级人民出版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七任社长兼总编辑。在北京文坛人才聚集的地方,面对一些轻视和挑剔的目光,宜州人聂震宁以过人的胆识和超前的管理理念,大胆推行整体化经营,优化图书结构,强化品牌意识,改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等一系列管理机制。
在短短的三年的任期里,聂震宁策划和决定举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评选项活动,联合五家出版社一次性出齐1万套百年百种优秀文学图书;为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聂震宁又组织力量精选精编“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
真是天道酬勤,2000年出版社发货达8000万元码洋,2001年又发货5000万元码洋,仅此一项,就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增添近3000万元的收益,使企业逐渐走出了困境,接着聂震宁又大胆拍板印刷付梓的长篇小说《张之洞》,首印8万册一售而空,继而又加印3万册;由他敲定出版的《日出东方》、《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经他提出重大修改意见并对修改部分感到满意之后出版的长篇小说《绝顶》(张海迪著)首印5万册,销售也格外满意。
特别是他主持引进并设计营销方案的英国儿童长篇小说《哈利、波特》,在中国大陆掀起一股空前的少儿读物热,发行码洋现已超过105亿元。
据统计,全世界发行《哈利、波特》是4700万册,中国大陆就占了600万册。而其版权引进和营销策划则备受业内人士的推崇。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年销售量突破亿元大关。
2002年4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建了由十几家大型出版社机构组成的中国出版集团,聂震宁参与操办组建前后的许多重大事务,并荣幸加盟出版集团领导班子,担任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同时兼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和总编。
同年12月,聂震宁完全脱钩其兼职的职务,全身心的与出版集团的同仁们一道,精心打造中国图书出版的“航空母舰”,将总资产达50多亿元、无形资产达300亿元的中国出版集团推向“世界级出版社”的竞技场。
聂震宁,一个从仅进过初中校园,后到农村做插队知青、从做一名筑路民工到做一个县文化局的创作员;从宜山到河池,从桂林到南宁、从南宁到祖国首都北京,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出版界的领军人物。这一路风尘,一路凯歌,充分展示了他深谙文学、能谋善断、豁达厚道的品质和风格。我们深信,聂震宁同志今后的事业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