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威留白 企业叹人才难求 陈奕威支三招“留人”

2017-1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的市委全会更显紧凑,会期只有一天.大会发言刚刚结束,委员和参会代表随即转入小会议室进行分组讨论.第二组讨论由惠州市委常委.大亚湾区委书记张瑛主持.简短开场白

昨日的市委全会更显紧凑,会期只有一天。大会发言刚刚结束,委员和参会代表随即转入小会议室进行分组讨论。

第二组讨论由惠州市委常委、大亚湾区委书记张瑛主持。简短开场白后,张瑛随即鼓励在座企业家和科技界代表发言。这一组中,包括T C L集团、德赛集团等本土企业家代表以及中海油惠州炼化项目的企业代表,还有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代表。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打响头炮,一口气提出6个建议,希望惠州市政府能借力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打通科技和经济的通道。

纪红兵说,惠州要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议政府打通经济和科技通道,围绕地方产业做顶层规划。作为政府要引导设置,在石化、电子、旅游、农业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向江苏省学习下,做技术产业研究院。另外,通过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能变成资本,就能直接驱动产业化。

他表示,政府对企业发展非常关注,但企业在创立之初的前两年很艰难,政府是否可引导购买企业服务,让企业能活下去。

焦点:人才

有高薪仍留不住人

惠州本土上市公司硕贝德代表朱坤华表示,随着企业高速发展,立即遇到瓶颈问题:高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引进困难;同时,自己培养的人才难以留住。如何吸引人才支撑企业发展?希望政府能够予以重视。

“如果我去惠州工作,工资没有深圳高,那为什么要来惠州呢?”朱坤华说,如何找到好的人才来支撑企业发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硕贝德。事实上,对同样的人才而言,硕贝德的人力成本比深圳企业还要高,“我们提高薪资招聘人才,本以为可留下人才,结果却并非如此”。

人才问题同样困扰着T CL集团。来自T CL集团的代表米新滨表示,希望政府能有更多配套措施落实。相对高层次人才都住在市区,仲恺的交通环境和居住条件让高层次人才感觉非常不好,好不容易吸引过来的人才一直在抱怨。同时,技术工人这块,惠州当地能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素质要求很高,公司的需求很大。

此外,T C L很多新项目也想落在惠州,但在资金扶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人才供应方面整体上还是有差距,所以项目落到外地去了。希望能进一步加强沟通,为惠州本土经济发展继续做贡献。

焦点:交通

仲恺大道吓跑外商

“政府要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在创新方面不要用力过猛,把创新的事情交给企业来做。”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鹏飞说,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很多企业家看到仲恺大道都吓跑了。”杨鹏飞以自身招商引资经历直陈交通环境给营商环境带来痛楚,“我们好不容易从国外引进的企业,很快就走了”。

杨鹏飞表示,建议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把仲恺大道修好,“如果全部完成有困难,可否将仲恺这段交给我们,咬紧牙关也要把仲恺这段做好”。谈及惠州南出口,杨鹏飞心痛不已:“惠州南出口,建成20年,修了20年。惠盐高速是最关键的,直接连接深圳香港,是惠州的形象。”

巽寮将增1.7万个停车位

巽寮是惠州旅游的代名词,不过在节日期间,堵车和停车难又成了巽寮的“名片”。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惠东县政府乃至惠州市政府头疼的事情。

在第三组讨论中,南都记者了解到,广惠高速东延线海湾大桥出口巽寮收费站计划增加的2个收费通道已于上周六投入使用,这对解决巽寮节假日拥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受限于x210线的通行条件,巽寮湾出口与x210线交会处依然会产生拥堵,进而影响到等待通过收费站的车辆。接下来,计划在该路口建设立交,通过x 210线跨线的方式解决直行问题,消除巽寮湾出口车辆与地方公路车辆的冲突。

针对停车难的问题,巽寮度假区党委书记刘文生透露,将在巽寮新建1 .7万个停车位。不过,这也让他产生了另一层担忧:“增加停车位能缓解旅游旺季停车难的问题,可在旅游淡季如何维护经营这些停车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回应

陈奕威: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

在惠城组的讨论中,培育创新人才、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等话题受到热议。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表示,目前惠州确实还存在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短板,要做好人才这篇大文章,通过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使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奕威表示,经济进入新常态,有一个特征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目前经济从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逐渐放缓,原因在于传统动力的效果减弱,而新的动力不足。他说,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靠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来解决动力的不足。

他认为,在创新驱动问题上,惠州有两个特征,一方面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而另一方面,惠州的转化创新成果的能力超前,具备很强的转化能力,只要有成果就能转化,这是惠州的大优势。

“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陈奕威说,人才在创新驱动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一个创新人才可以搞活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他表示,留人才的做法有很多,比如通过感情留人,惜才爱才;通过环境留人,以良好的生态、生活等环境来留住人才;而关键还是要通过事业留人,要有好的事业平台才能留住人才。

如何促进高等院校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也受到与会人员广泛关注。惠州学院党委书记刘晟说,对于创新驱动发展,高等院校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因为高校是人才、科研和项目较为集中的地方,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同样需要创新。

他说,服务惠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惠州学院要引进和培养更高水平的师资,建成人才高地之一,在服装设计、电子信息等专业方面与行业、企业加强对接,并大力拓展中外办学以及科研项目合作,出更多的成果,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服务好惠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陈奕威回应说,在创新驱动的过程,怎么提高惠州学院的创新能力,应该摆在更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创新中的作用。他认为,惠州学院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核心还是抓人才培养,要成为人才的孵化器,“人才是一篇大文章,对于惠城区和惠州学院来说,都要把人才这篇文章做好来”。

领导谈创新

副市长王胜:

不能光靠大项目

在谈到惠阳经济继续发力的话题时,王胜认为惠阳要创新必须做好两个转变,“一是提升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一是加大力度培育自己的经济项目。”

王胜首先对惠阳经济给予了肯定,“过去主要依靠土地资源促发展,利用空间扩展的方式来扩大工业规模和经济体量,但这种模式现在看来是难以为继的,毕竟土地有限。所以惠阳下一步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实现内涵提升式的增长。”

此外,王胜认为,招商引资、项目培育也要进行转变对大项目的依赖观念,“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大项目来促进经济。就像种树都愿意种大树,不愿意种小树一样,山里边大树都快被挖空了。大项目也只有那么多,大家都盯着,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全部依靠。除了大项目,还要着眼自己培育项目,利用科技孵化器来培育项目。”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鹏飞:

全力把深圳创新资源用好,比什么都强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鹏飞建议,政府要把力量用在刀刃上,让企业自己安心放心来搞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不要过于平均用力,要打歼灭战,不要精力太分散。作为政府部门,我们的人力和精力有限。比方说我们搞合作,中科院,以色列,乌克兰,白俄罗斯。我们每一项都需要花很大精力才能做好,我们经常去拜访联络开会,实际效益并不如意。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深圳的创新资源是全国最优秀的,我们就全力以赴把深圳资源用好,比用什么都强。”杨鹏飞直言。

惠东县长徐毅:

过去惠东女鞋躺着赚钱,现在江湖地位不保

创新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落实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惠东县县长徐毅讨论中主动提到,“县一级创新的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短板,让有思路做事、想做事的创二代能有环境创业,”徐毅坦言,创二代与创一代的境况完全不同了,女鞋制作是惠东传统行业,创一代时期,老板们租个厂房,很多情况下睡到上午11点左右才开工,到鞋厂转一圈,然后去打牌,每年还能赚一两百万,小日子过得很滋润,现在惠东女鞋的江湖地位不保了,被温州和杭州超过去了。

“问题在哪里呢?短板在哪里呢?要说我们惠东人创新意识不足,那是冤枉我们惠东人。”徐毅在为惠东人叫屈的同时认为,原因在于体制机制这个瓶颈,导致创新氛围不足,传统鞋业研发的科技含量其实很高,一双鞋舒不舒服,含有很高的科技成分。惠东在鞋业上还存有一定基础和优势,所以还是要在传统强项上下功夫,构建多种平台,让女鞋样式创新、材料创新等发挥优势。

“基隆、黄埠两个镇看起来很繁华,仔细一看很脏很乱。”徐毅透露,惠东号称6200多家制鞋企业,规模以上的有800多家,可给地方提供税收最多1个亿,但光处理镇上的垃圾就需要1千多万,劳资纠纷没完没了,这就必须在管理上创新,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市财政局局长陈国煌:

科创投入3年不少于30亿元,怎么花?

各部门怎么为惠州的创新驱动提供支持?“各级政府将提高科技经费的财政投入总水平,用于科技经费的财政增幅要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惠州市财政局局长陈国煌在分组讨论时透露,2015年至2017年,市县两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的总量将不少于30亿元,其中市级财政3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

同时还将革新科研经费投入模式。在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方面,惠州还将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已经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市县财政通过预算安排,根据经核实的企业研究投入情况对企业实行普遍性财政补助,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性地增加研发投入。”

此外,惠州还将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预定政府购买制度和科技创新券补助制度,“我们计划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有条件的专业镇试行科技创新券补助制度,面向中小微企业发放创新券,支持科技企业的自主研发项目、添置研发设备等创新活动。”

企业谈创新

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正明:

创新有风险,成功了就有了保险

“创新有风险,可是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创新成功了的话,你的企业更是有了保险。”首次列席市委全会的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正明说,“比如和日本相比,以前我们的产品要比他们便宜20%左右,在国际市场有价格优势,但随着日元贬值,他们的产品现在比我们便宜了。怎么办?只能创新。”

创新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这几年,我们公司投入了1500万,建立了两个国际实验室,一个是在美国的U LWT D P国际实验室、一个是在欧洲欧盟E N E CW T D P国际实验室。

这在国内是独有的。两个实验室建立后,很大地提高了我们企业效率。比如,我们做的测试报告是国际认可的;还有新产品认证以前要花一年多,现在只要三个月。今年,我们正牌还成功入选国家驰名商标。”余正明介绍。

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涛:

惠州创新缺什么?既缺人又缺钱

作为知名上市高科技企业掌门人,陈涛对创新驱动也有话要说。“创新跟不上,制造业就会失去优势,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所以创新是必须要走的路。我们企业2014年就投入8000多万进行技术改造,将那些能耗高、人工投入多的项目改造了70%多。通过这些科技的创新,产能不断增加,但人工反而减少了。”

但如何才能实现创新,陈涛认为,只有人才和资金支持到位才有可能,“只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才能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眼下运转都困难,更不用提创新。所以创新还需要资金方面的扶持。”

“惠州缺的就是人才和资金。比如我们做企业,如果人才难以引进,更不用谈创新了。和惠州相邻的深圳,人才储备就很足。为什么惠州这么好的环境,这么低的房价还吸引不到人才,我觉得政府部门要在住房、办公、融资平台这些方面都进行扶持,才能引得人才落户。”

除了人才,陈涛认为,目前很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融资非常困难,“融资渠道少,政策扶持少,所以企业运转都难,哪有精力来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