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为何排挤刘志丹 1934年毛泽东为何率部投靠刘志丹?
核心提示:贾拓夫的汇报,坚定了中央落脚陕北的决心。毛泽东在随后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中明确指出:“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毛泽东代表中央第一次明确了红军的落脚点。
刘志丹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向西转移,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关于落脚点的选择,几经变更,在最终将陕北作为落脚点的过程中,贾拓夫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聂荣臻得到一张7月份的国民党报纸,上有消息写道:“陕北刘志丹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人。”聂荣臻立即将报纸专送司令部叶剑英。
为核实消息真伪,充分了解陕北红军情况,叶剑英找到中央红军中唯一来自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曾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的贾拓夫。看完报纸后,贾拓夫高兴地说:“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动势力周旋。”贾拓夫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陕北具有进行革命的牢固阶级基础、良好的群众觉悟以及充分的战略机动空间等优势。
听完贾拓夫的汇报,叶剑英把报纸拿给彭德怀,彭德怀看完后,又带着报纸找到毛泽东。彭德怀回来说:“老毛和中央其他同志已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靠刘志丹。”由于长征落脚点的选择事关重大,毛泽东找来贾拓夫当面询问陕北详情。
贾拓夫将1933年7月陕西省委被破坏以前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的活动及陕西革命斗争等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建议中央到陕北立足。毛泽东听后兴奋地说:“别说陕北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就好了。”并向身边的谢觉哉说:“看来刘志丹在陕北至少开辟了一块根据地,到了陕北再说吧。”
贾拓夫的汇报,坚定了中央落脚陕北的决心。毛泽东在随后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中明确指出:“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毛泽东代表中央第一次明确了红军的落脚点。
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贾拓夫列席了会议。会后,贾拓夫作为向导,跟随在毛泽东等领导人身边,随时介绍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概况,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驻吴起镇。看到一间窑洞门口挂着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红军觉得终于到家了。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月31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正式成立,它统一指挥东征各部,由彭德怀任总司令员,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时任先锋军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就对刘志丹的牺牲始终表示疑惑,他说过:“刘志丹同志是黄埔军校的士官生出身,很有军事素养,他应该知道在前沿站在毫无掩蔽的地方指挥作战是很危险的,为什么竟这样牺牲了,使我颇为不解。
”【注】陆定一既是当年东征红军中的重要当事人,也是身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长达20余年的高级领导人,他对刘志丹死因的质疑应该说是比较有分量的。
1943年5月2日,刘志丹灵柩在志丹县举行公开安葬,毛泽东亲自为之题字:“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注】毛泽东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虽然这个意外很大程度上应该指的是刘志丹被冷弹击中的事实,可毛泽东用词向来比较严谨,他选择“意外”这个用词与陆定一的质疑“刘志丹同志是黄埔军校的士官生出身,很有军事素养,他应该知道在前沿站在毫无掩蔽的地方指挥作战是很危险的,为什么竟这样牺牲了”其实是一致的。
周恩来说:“志丹同志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本来他是高级指挥官,没有必要去冲锋陷阵,他就是为了洗刷自己,证明自己不是什么特务,宁可冲锋陷阵牺牲自己,所以莫名其妙地冲上去,牺牲了。
没有这个肃反运动刘志丹同志也不至于牺牲。”周恩来的这番谈话与刘志丹同张秀山最后那段对话“我们到底是不是右派反革命,在战场上让他们看看。
”从根本上说是吻合的。也就是说刘志丹最低限度是死于“左倾”思想的凌逼之下,这也就回应了陆定一、毛泽东所提出的“意外”一说,应该讲周恩来的结论比较客观的再现了刘志丹死因的基本真相。说明一点:本文仅采用公开史料对刘志丹的死因提出部分质疑,没有照录刘志丹生前的战友和群众们对刘志丹死亡真相的部分口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