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父亲 叶兆言谈祖父父亲女儿:一代泰斗四代文人

2018-03-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是叶兆言的粉丝,10多年前在<收获>上读到<1937年的爱情>,推荐给别人还不够,还买了好几本<收获>送给周围的朋友.可惜当年我在报人圈子之外,否则会像现在一

我是叶兆言的粉丝,10多年前在《收获》上读到《1937年的爱情》,推荐给别人还不够,还买了好几本《收获》送给周围的朋友。可惜当年我在报人圈子之外,否则会像现在一样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2010年伊始,叶兆言新作《苏珊的微笑》问世,另有相关旧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书店结集出版。1月22日,记者联系到远在南京的叶兆言,想以老照片表现祖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对他,以及他对女儿叶子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叶兆言说:文学和中医、绘画不一样,没有可供传授的祖传秘方和独门技巧。文学写作要超越前辈,首先必须敢于否定和背叛。

很多读者知道叶圣陶,是因为很小就在学校的课本里读到了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苏州园林》等名篇。但叶兆言读书时祖父的文章已经从课本里消失了。他从小知道的是:当作家不是什么好事!父亲叶至诚1957年因为和高晓声、陆文夫等作家创办文学杂志《探索者》成了右派,生活圈子里的作家们生活都非常狼狈。

1974年,17岁的叶兆言高中毕业。待业一年间,他离开南京,前往北京陪伴祖父叶圣陶,给祖父当邮差,陪祖父散步,成了祖父的“拐杖”。虽然在祖父身边阅读了大量书籍,也陪祖父接待和拜访过文化圈子里的名人名流,但这些不过是这个圈子里的寻常事。

无论是祖父还是父亲,都不曾有意识地“培养”叶兆言做一个作家。事实上,“作家也是培养不出来的。”如果一定要说叶兆言当作家和家学有关系,那就是家中无处不在的书以及父亲或者祖父的读书习惯。

1978年,已经当了几年钳工的叶兆言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当时父亲非常遗憾,觉得儿子学理工可能更理想一些。但是像南大这样的传统高校从来没有以培养作家为己任,只有刚刚留校的青年教师才会被安排给刚刚入学的新生讲点“写作课”。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写作是一种社会风气,也是一种普遍的校风。中文系学生叶兆言不可能不写作,结果是越写越过瘾,一发不可收,“真正的作家是阻拦不住的。”

正如祖父和父亲从来没有刻意往作家之路上培养过叶兆言,叶兆言也从来没有期望女儿成为一名作家。而1984年出生的女儿叶子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到处都是泡泡》还被选入中学教材《语文读本》(高三上册)。叶家“一代泰斗,四代文人”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

叶兆言说,文学写作要超越前辈,首先必须敢于否定和背叛。祖父叶圣陶年轻时正值五四时期,有志有为,希望通过文学唤醒民众,所以目标明确:为大众而写作。父亲叶至诚则有点“糊涂”了,他从小就立志当作家,看了很多书,受到了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他老想着怎么和这个时代磨合,可时代变化很快,这让他找不着北。因此他一辈子总是处于为写作而准备的状态,历史证明了他们这一代的失败。“我的写作是对父亲这一代的‘反动’,但我们成功了吗?也有待时间的检验。”

至于女儿叶子,叶兆言说,一个80后作者更不可能从50后父亲这里偷师到什么写作技巧,她从南京大学文科基地班毕业后,又在复旦大学获得了比较文学的硕士学位,如今正在攻读博士。叶兆言说女儿对他“很不屑”,“她的语言和我的语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