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母亲 王安忆母亲因写儿女情被批“文艺黑线的尖子”

2018-04-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风华正茂的女作家,开始面临着创作上的荒芜,后来在动乱的年代,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茹志鹃,更是被戴了"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之类的帽子.凤凰卫视2012年4月1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何亮亮:今天讲的是一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短篇小说,茹志鹃写的<百合花>,可能很多人会有印象,八十年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言情"小说<百合花&g

核心提示:风华正茂的女作家,开始面临着创作上的荒芜,后来在动乱的年代,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茹志鹃,更是被戴了“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之类的帽子。

凤凰卫视2012年4月1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今天讲的是一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短篇小说,茹志鹃写的《百合花》,可能很多人会有印象,八十年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言情”小说《百合花》,曾经使许多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过这个“情”不是爱情,人们评价这篇小说的时候,是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或许有的人记忆中的《百合花》,是1981年拍摄的同名电影,沈丹萍扮演的农村新媳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正是以小说《百合花》为蓝本而拍摄的,不过很少人知道。

当年小说诞生之时,是遭到了多家刊物的退稿,理由“感情阴暗,不能发表”,在小说《百合花》诞生的1958年,反右派斗争紧锣密鼓地展开着,作者茹志鹃的丈夫也是被批斗的对象,茹志鹃束手无策,这种人斗人的痛苦现况,使她怀念战争时期圣洁的人际情感,她创作了《百合花》加以赞美和对比。

在《百合花》中,描写了一个部队19岁的通讯员在向老乡借棉被的时候,在一位农村新媳妇那儿碰了壁,但是当新媳妇知道原委之后,却把唯一的嫁妆,一床绣着白花花的新棉被借给了伤病员用,并在通讯员在战斗牺牲的时候,坚持用百合花棉被给通讯员陪葬。

这篇小说创作完成的时候,大跃进的热浪正席卷全国,文学界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温情而又清新的《百合花》显得不合时宜,结果四处投稿碰壁之后,最后才发表在陕西的文学刊物《延河》杂志上,使它引起关注的是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的赞扬。他说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作品”,它是结构严谨,没有携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又赋予抒情诗的风味。

的确,《百合花》一反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中英雄人物“高大全”的潮流,以它的清淡、精致和美丽独树一帜,如同给燥热的文坛吹来的一缕清新之风,茹志鹃也由此踏上了文坛。然而引起评论界重视的《百合花》,很快在1959年至1961年,引发了文坛的一场关于风格题材的大讨论,有人批评茹志鹃笔下缺乏高大的形象,有人规劝她应注重写“重大斗争”和“英雄人物”。

六十年代以后,文艺界的风浪也是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茹志鹃说,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道怎么奋斗才好。

风华正茂的女作家,开始面临着创作上的荒芜,后来在动乱的年代,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茹志鹃,更是被戴了“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之类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