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花把事情当做事业 曾花:把“事情”当作“事业”
记者形容曾花“出生农村,自强不息;敢说敢做,永不放弃”,此言不差。从西门子销售人员到如今创办北京思凯乐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花一路走来的点滴历程正印证了这句话。
曾花于1974年出生在湖南省炎陵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中考失利后,她来到井冈山市一家罐头厂打工,后来通过自学上了大学。1997年,曾花大学毕业后,进入西门子北京代表处工作,销售西门子产品。 初进西门子时,公司给曾花安排的工作就是联系业务,由于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她格外珍惜。
某日,她接到湖北某市一个邮电局的电话,态度很热情地说对西门子的产品有需求,曾花深知“业务是跑出来的”,她毅然踏上了南下去湖北的列车。
到了宾馆后,曾花被旅游局的人告知第二天上午有个ups电源的招标会,让她准备一下。突如其来的招标会,让刚入职场的曾花措手不及,她回忆说:“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特别紧张。因为我不仅不清楚产品的价格,而且对相关技术也不了解。
” 于是,曾花先给公司领导打电话,让领导告诉她产品的报价、优惠价、付款方式等。之后她又给技术人员打了电话,他们让她背资料。 曾花告诉记者,那天晚上她一直在背资料,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实在熬不下去了,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她醒来时听见楼道外有阿姨在打扫卫生,于是就拉住两位阿姨说:“我这样念,您能帮我把把关么?”这俩阿姨答应了,她们落座后,感觉到站着的曾花特别紧张,就安慰她不要紧张。曾花念得太快,她们就提示一下。
在招标现场,曾花“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还是露馅了。当曾花背诵完产品资料后,有一个场下人员提问的环节。对方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的产品是串联还是并联?”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可曾花并不知道答案,面对台下诸多业内行家,曾花灵机一动:“您问的是关于串联和并联的问题,是吗?这样,你把所有问题提完,等会儿我一一做答。
”等每个人都问完问题后,曾花撒谎说,先去一下洗手间。 拿着笔和本,曾花赶紧跑进洗手间,给她们的总工打电话求教。
打完电话之后,她把头发弄弄湿,洗了一下手,装作真是从洗手间出来的样子。 从洗手间回来的曾花回答完了所有的问题。招标会结束后,曾花对自己的表现很失望,大家一走,她就趴在桌在上哭了,随后给公司打电话汇报情况,公司领导建议她邀请电信局领导吃晚饭。
可是,一听是个小姑娘请吃饭,电信局的领导都婉言谢绝,曾花抑制不住自己的难受,哭了起来。又饿又难过的曾花就这样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的结果却出乎曾花的意料:西门子和另外一家公司联合中标。直到后来,电信局有一位领导告诉曾花,他们是被曾花的这种执著所打动,所以给了西门子中标的机会。 凭借着不断的努力,加之过人的学习能力,曾花第二年就兑现了自己面试时的承诺,将自己的销售业绩做到1980万元,成为其所在部门业绩最好的业务员。
经历了这次招标会,曾花感慨,一定要不断给自己提出目标,然后努力去做。她认为,如果自己许下了一个承诺,而自己没有做到,其实最受伤害的是自己。
所以,她建议年轻人,如果给自己定下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样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力量。 如今,曾花创办的思凯乐以连锁加盟的运营模式,业务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并不断向海外拓展。其年销售额即将突破一亿元大关。曾花经常这样评价自己:“灿烂而不叫嚷的只有花。”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曾花一如既往地走在攀登的路上。
曾花的“创意英雄说” ——我觉得人生永远都处在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中。不断修炼的,不仅仅是过去,也包括现在,更包括未来。 ——如果说你对你的员工、对客户、对家庭,都愿意有一些给予的话,那么你就会源源不断地收获。
——我更倾向于先就业,然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最后把做的那一份事情当成一个事业去做。 ——应该让自己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能够活出自己的味道来,或者说活出一种幸福感来,我觉得这很好,也能够对别人产生一种帮助和影响。
曾花简介: 曾花,湖南炎陵人,北京思凯乐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赢在中国第三赛季亚军获得者。天津卫视《非你莫属》BOSS团成员。
文化日记 宁波“海享大舞台”充实外来工业余生活 晚饭过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影剧院广场的后台,来自江西的务工青年阿廖和同伴们为即将登台演出相互鼓励。他们不是专业歌手,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了这个叫做“新大路”的乐团,经常为当地群众免费演出。
初到宁波,怎么充实8小时之外的生活曾经让阿廖和他的工友们陷入了苦恼。而在北仑,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有50多万。为此,北仑区专门推出“海享文化大舞台”。
一到星期五晚上,全区影剧院和各个街道、特别是外来工集聚的地方,都会搭起漂亮的舞台,推出各类健康的文娱节目。 在“海享大舞台”,只要你敢跳敢唱,人人都是主角。阿廖和他的工友们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越来越充实了:“特别期待排练时刻,早上收到短信通知后,就一直在盼望天黑。”“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带动下,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蚌埠花鼓灯:“东方芭蕾”放异彩 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冯嘴子村,现有近3000村民,8成以上都会跳花鼓灯。67岁的民间艺人冯太新告诉记者,这里的花鼓灯都是由师傅口传身教,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不错,随着外出打工青年的增多,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曾面临困境,75岁的花鼓灯艺人席凤彬曾经忧心忡忡:“花鼓灯是东方的芭蕾,住在淮河边、喝淮河水长大的人,有责任、有义务来继承、发扬、光大花鼓灯。
” 从2006年开始,蚌埠市重点打造以冯嘴子村为代表的一批原生态花鼓灯村,在当地学校成立了花鼓灯专业,培养花鼓灯演员,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还被列入安徽省的地方法规。
如今,安徽蚌埠到处都有花鼓灯班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投入到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之中。 今年,安徽省又启动了花鼓灯民间艺人保护计划,对现有的近几年涌现出的花鼓灯民间艺人进行培训,并支持他们在民间开展更大规模的传授和普及工作,使花鼓灯能早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