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梁漱溟和他的民国往事——梁培恕讲述《梁漱溟日记》

2018-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梁漱溟日记> 梁漱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梁漱溟日记>是梁漱溟现存全部日记的汇编,70余万字.梁漱溟先生历经了晚清.民国一直到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的晚期,他

《梁漱溟日记》 梁漱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漱溟日记》是梁漱溟现存全部日记的汇编,70余万字。梁漱溟先生历经了晚清、民国一直到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的晚期,他的一生风风雨雨,书写了很多传奇。梁漱溟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文革”抄家等磨难而得以留存。

日前,梁漱溟次子梁培恕先生应《梁漱溟日记》出版方世纪文景之邀在北京与读者面对面,回忆了父亲梁漱溟的生前往事。现场的读者们聆听了87岁高龄梁培恕先生的讲述。

一个按照自己的兴味读书的人

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说他是一个按照自己的兴味读书的人。他还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看什么书,总是心里先有问题,然后再去找书看,找书看的目的是要证实我想得对不对,这是他读书的一个特点。从这可以看出来,他这个人的自主性比较大。

父亲读书的第一阶段,是对佛教发生兴趣。1916年他发表了《究元决疑论》,在讨论佛家思想时,引用了他自己日记中的一段话;这日记的题名即为《楞严精舍日记》。“楞严”为佛家一典籍名,即《楞严经》。“精舍”,指僧人或道士修炼居住之处所。显然,父亲自喻为僧人,而此日记就是他自己修炼的记录。可惜的是这日记在抗战时期留存于北京故居,被人当废品卖掉了。不过从父亲后来的笔墨中,还可以见出当年的一个概略。

自1912年至1916年,父亲因“倾心于出世”,居家闭户4年(19岁至22岁),潜心研读佛家经典。在此之前,他原是《民国报》(天津)的一位青年记者,多往来于京津两地,常出入于那时的国会与各党党部之间;而此后4年,他过起了“完全静下来自修思考”的生活。父亲通过艰苦自学,有了对佛法的认识和了解,确立了他对佛家思想的信仰,并影响了其一生的为人行事。

潜心研读佛家经典的结果就是他想要出家,但是后来没有成功。没有成功的原因,不是受到家里的阻拦,我的祖父一点都不阻拦他,他说,你确实想要出家你可以去。那是什么事情把他牵扯住了呢,是他对社会问题、中国问题的关心放心不下。他说他一方面想出家,一方面又记挂着社会上的很多问题,他说我的感情和思想分成了两半,这种日子不能过,在一两年内我必须选择其一。

父亲最后的选择是留在人间,不当和尚。从这个选择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方方面面。大家不要以为他是放弃了佛学,放弃了出家思想,其实他是把这种思想、这种情感转移到关心具体的人类社会上。所以他的最后一本书是《人心与人生》,这是他一生的思考,他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是一种什么物种?人应该怎样活着?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他把自己的一生从离开这个世界变为用终生的时间来认识人类、认识社会,包括个人自己。这个转向和一般人的生活上有什么遭遇完全无关,这是他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