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熊十力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年轻人冀以微弱之力改变农村
志愿者张可正在查看蔬菜幼苗。在新青年绿色公社里,大家辟出一块地作为生态农业园,每人均能分到一点,自我耕种绿色无污染蔬菜。图/记者吴通清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位于北京海淀区远郊温泉村。图/记者吴通清
4月19日,新青年绿色公社,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及乡建工作人员一起就餐。图/记者吴通清
在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之后,这种致力于农村建设的志愿者行动一直断续留存。目前一个叫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机构,聚集了全国高校很多关心农村的学子,他们以理想主义的情怀,走进农村,并希冀以微弱之力改变农村。
"女人的渴望就是要有车和有房,嫁对人就是最大的愿望。假如你没有车也没有房,赶紧靠边别把路来挡……"最近几天,所谓黄金剩女版《没有车没有房》网上热播,观点现实到极致。
北京远郊西山一隅,有一群年轻人,没有考虑车与房,且乐于与当下世俗"划清界限"。
他们清早起来跑步、集体学习,大声歌唱、激情四溢地辩论,自己打扫卫生、种菜做饭。经过短暂充电、休憩后,他们像种子一样,播撒到全国乡村。
这个地方叫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分支机构。
本报记者吴通清 北京报道
理想主义者
北京远郊西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志愿者在这里接受培训,然后赶赴各地农村。
4月17日,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这是一个让人沉重的日子(下称"乡建中心")。
刘相波追思会在这里举行,600多名青年学子、乡村建设积极分子、刘相波师友及各地代表赶来,集体缅怀。
刘相波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正因如此,他一度改名"刘湘波"),原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授课之余,从事学生社团辅导工作。去年辞去教职,专于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执行总干事工作。不幸的是,今年3月24日,刘相波因车祸在天津去世。
2000年前后,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农村各种各样矛盾显现。刘相波由于要负责学生社团辅导,打着"农村文化旅游"名义,招到6名学生,前往山西左权县麻田镇参与社会调查。
麻田镇是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的地方,对于未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确有"文化旅游"的感觉。此次调查为期一周,形式上也基本属于走马观花。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同学自此心里丢不下农村了,有人甚至把农村工作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奋斗方向。刘湘波评价:他们从此心中有了农民,有了善良,也有了人。
在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倡导下,刘相波下了一个决心:把热心的学生和农村结合起来。短短一两年时间,全国高校到农村的学生社团扩大到80多个。
2004年底,刘相波和数位下乡支农中涌现出来的青年骨干学生一道,注册"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宗旨是:通过激励和帮助,使农民自强自立,团结协作,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家乡,最终实现经济、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
乡建中心位于北京远郊西山。刘相波和同事又把这里称为"西山雨舍"。在他们的网站上,很明白地写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
新"上山下乡"
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下乡后立即可以开展的工作包括支教、社会调查、健康卫生、医务、文艺活动等,条件成熟后,适时帮助农民开展合作组织建设。
乡建中心经费来源于自筹。启动之初,发起人温铁军和项目执行人刘相波还自掏腰包,先行"把事情办起来"。随着影响力扩大,该中心能筹集到的资金,由原先的每年二三十万元,拓展到今年的100万元。
他们的运作模式是:培训、派出志愿者,对全国各地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培训。
志愿者大多来自高校。学生们报名,中心进行筛选,随后进行培训。培训之后,中心会根据个人特长,派到全国各地的点,或进行调研,或支教,或指导农民建立合作组织,或帮助农民具体生产、生态种植……这些被选定的点,由中心负责人事先筛选。
在支援点,志愿者短则数天,长则一年以上。他们中途可以回总部培训、轮休,随后再回原来的点或者去新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