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故居 丁肇中回故乡重庆 路遇挑夫笑问可以试一下不(图)
昨天,丁肇中前往沙坪坝区磁器口曾经读书和居住的地方故地重游,回忆当年学习生活的情景
昨日,丁肇中在磁器口遇到力哥,并与之交谈合影。 (本组图 见习记者 胡杰儒 摄)
丁肇中参观磁器口,寻找童年的记忆。
磁器口小学师生欢迎老校友丁肇中。
丁肇中回渝连续报道>
自己拍照、主动和力哥拍照。昨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前往沙坪坝区磁器口曾经读书和居住的地方故地重游,回忆当年学习和生活的情景。一路上,他依旧用重庆话交流,面对每一个人都和颜悦色,不过在遇到一些科学问题时却很较真,让人感受到作为大科学家随和而严肃的一面。
丁肇中和旧居
睹物思人回忆起父亲趣事
第二十八中学校是抗战时期四川教育学院旧址,当年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是这里的老师,他们一家在此居住了6年。昨日上午10点,丁肇中的故地重游第一站来到了这里。
“变化太大了,认不出来。”丁老下车后连连感叹。原来,他们在70多年前住过的平房早已被拆了,现在是5栋家属楼。“前几年有一个姓宋的女士回到学校,她说曾是你的邻居,当时你们住的地方叫三宿舍,住了10家人,你住1号,她住3号。”沙坪坝街道的何泽军介绍。丁肇中马上想起来了,忙说“对对对,当时叫三宿舍”。
在抗战教育博物馆内的老照片上,丁肇中看到了当年四川教育学院的老照片,办公楼、图书馆……一栋栋建筑物让他觉得熟悉,连忙端起相机照了起来。
楼下的陈列室里有一块黑板,丁肇中立即想起父亲丁观海当年作为数学老师,经常在黑板前一手拿粉笔演算、一手拿烟的情景,有时想得太专心,就把烟当成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他发现后就会笑个不停。
重庆大学也是丁肇中幼时的另一个住所。当年父亲丁观海在重庆大学任教,一家人初到重庆时,也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昨日下午,丁肇中来到重大寻觅旧居,不过当时居住的“饶家大院”,因为2008年重大新建主教学楼而拆除,现在只剩下两根门柱和“一邛一壑”的门匾掩藏在草坪中。
重大校长周绪红告诉丁肇中,饶家大院拆除下的木料都还保留着,今后有可能会在新校区复建。
丁肇中和力哥
拿扁担试了试主动邀请合影
丁肇中的到来,成了磁器口的热话题。当周围的游客知道是丁肇中前来故地重游时,都围了上来。
“这里比较像我当时在的样子了。”来到磁器口,丁老看着老房子有些感慨,他说当年这里是一个码头,还记得有很多挑夫,拿着长长的扁担,挑着重重的货物穿梭在码头和小巷中。
“现在重庆还是有挑夫。”周围的人听到他提起后,立刻向他介绍。正在人群中围观的力哥唐必海被推到了丁肇中面前。
“就是这种扁担,我可以试一下不?”丁老笑着问唐必海,随后拿着扁担在肩上试了试,说当年他就是看到挑夫们这样担东西的。说完,主动要求和周围的几名力哥合影。
“我太激动了,大科学家和我合影。”57岁的力哥杨渝成合影后激动不已,他说自己从小在磁器口长大,下岗后当了十几年的力哥了,一直都知道磁器口出的这个科学家丁肇中,没想到能有机会见到他,还能合影。
丁肇中和母校
28中、磁小将以丁肇中命名
位于磁器口正街的宝善宫,抗战时期改为嘉陵小学(磁器口小学),就是当年丁肇中读书的地方。宝善宫并不大,三面围成门字形的两层木楼,中间一块空地就是当年学校的全部场地。
磁器口小学的师生正在这里等待着丁老的到来,看到当年读书的地方已经被修复一新,丁肇中一时没对上号。当听介绍自己当年上课的地方就在左边的二楼,即丁肇中展览馆的楼上时,他立刻走了进去。
上二楼的楼梯是老式的木楼梯,狭窄而陡。随行的医生提醒他腿脚不便不要爬楼梯,但他还是坚持爬上木楼梯,想去看一看。
“2007年百年校庆时,我们就想邀请丁教授回来,孩子们还给丁肇中爷爷写了一封信,不过由于不晓得地址,所以没有寄出去。”磁器口小学校长刘春明说,这次没想到丁教授重返母校,让他们非常激动。
磁器口小学老师吕竟介绍,从2007年起,磁器口小学每年都将综合评比中最优秀的班级命名为“丁肇中班”,鼓励这些孩子能够努力学习,向丁肇中爷爷“看齐”。10岁的王清雯是今年“丁肇中班”的学生,她作为代表,向丁肇中赠送了一幅科幻画,表达他们对丁肇中的崇敬之情。
为了纪念丁肇中的卓越成就,重庆28中、磁器口小学将分别更名为丁肇中实验中学校、丁肇中小学校。
丁肇中和自己
成功不是依赖别人取得的
虽然丁老一路表现得童心未泯,但在一些涉及自己情况和科学的问题上,丁老会毫不掩饰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丁肇中展览馆内,对于挂在墙上关于他和家人的老照片和小故事,他都一一细看。
当看到有张他和祖母的照片,说明却是“他和外祖母”时,丁肇中特别指了出来。而在墙上挂的关于他的小故事———儿时最仰慕的科学家是法拉第,他将自己的零用钱全部用来买实验用品时,他逐字逐句看完后,说:“这个是真的,我确定。”
在抗战教育博物馆内,他看到以前国民学校公民训练细目上,对于“助人”的条目中写道的———我帮助别人做事,使他成功。立刻转过来对周围的人说,他不是很赞同,做科学一定要做自己。成功不是依赖别人取得的,爱好、专一、努力,是成功的三个必备条件。
丁肇中和老师
一把抱住她问候“老师,你好”
今年88岁的吴泽碧上世纪40年代曾在嘉陵小学当过老师,作为当时还健在的老师代表,她特地赶来看丁肇中。看到曾经的老师,丁肇中一把抱住了她,亲切地问候道:“老师,你好!”
“当年我教一年级,并未给他上过课,但知道他。”吴泽碧说,当时学校学生不多,一个年级就三四十人,丁肇中当时的学习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老师提问几乎都难不倒他,有时没教过的知识他也会。因为他父母都是教师,丁肇中不仅学习好,而且很有礼貌,非常尊重人。
已故嘉陵小学校长范仲琳的小儿子、67岁的重庆七中退休教师范荣谦说,父亲1938年起开始担任嘉陵小学校长,和丁肇中一家都熟识。他说,父亲对丁肇中的印象非常深刻,说当时学校的数学课除授课本知识外,还上了高小课程,如四则运算、比例、百分法、利息等问题,丁肇中经常受到数学老师陈敬承的表扬,说他数学理解力过人,演算习题快,答案准确。
2011年7月21日,102岁高龄的范仲琳过世。“父亲生前一直盼着他回来,再看看他。”他说,虽然父亲未能如愿,但昨天他终于替父亲了了心愿。(记者雍黎)
丁肇中和银行职员
他写了本32万字的“天”书
丁肇中说拿回去会看一下
昨天早上8点,一踏进银行大厅,站在柜台边的保安老杨立马朝陈长贵小跑过来,问道:“见到了没有啊?”
“见到了,见到了,还聊了几句。”陈长贵咧开嘴,满脸掩饰不住的激动。
陈长贵是市内一家国有银行两江支行的客户经理,40岁。前天,丁肇中来到位于北碚的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做学术讲座,他特意带着两页写给丁肇中的信,以及研究了十年的《智慧战胜一切》书籍赶往聆听。
银行职员给诺奖得主送书
银行的同事几乎都知道,陈长贵耗费10年写了一本32万字的书《智慧战胜一切》,讲的是探索宇宙关系学原理。除同事外,保安老杨手上也有一本。
虽然书已出版,并在市面上销售,但陈长贵一直希望能得到宇宙研究方面专家的肯定。当得知丁肇中要来重庆的消息后,4日上午,陈长贵给丁肇中写了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信,阐述了自己对接口经济物理学的研究。
5日一早,揣着《智慧战胜一切》和两页信纸,陈长贵赶到北碚。讲座结束后,陈长贵一直紧随丁肇中的脚步,合影时装作工作人员帮着拎包,走路时就悄悄尾随。
“你想做啥子?”直到工作人员注意到陈长贵后,向他提出质疑。“我花10年写了一本书,关于接口经济物理学,希望丁肇中先生帮忙看一看。”
工作人员将他带到丁肇中的面前。“简单说了两分钟,他问这本书是不是我写的,学的是啥子专业,离开时他说会回去看一下。”陈长贵称。
爱钻研十年写书32万字
陈长贵出生于1973年,丰都人。他称自己从小就善于思考,上初中后,在丰都县图书馆自学完近40本物理学专业书籍,并逐步了解了一些物理知识。3年后,陈长贵进入四川省商业学校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并在计算机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93年,陈长贵进入银行工作。
工作后,陈长贵很爱学习,他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一次性通过了国家高级程序员考试。2006年5月,又一举通过了国家系统分析师考试。
2003年,陈长贵正处于而立之年。“也就是一刹那功夫,我突然想清楚了自己幼时多病的道理,为什么这世上有人富、有人穷,其实任何东西都有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以达到宇宙间的平衡。”明白这个道理后,陈长贵开始写《智慧战胜一切》。
在长达32万字的书中,陈长贵提出,一切能够控制平衡的事物,都是财富。于是,他用计算机的接口输入输出平衡模型,创建了接口平衡经济学和接口平衡物理学。在这个理论中,一切量子交换行为,都是为了淘汰平衡作用最小的,留住平衡作用最大的,以最经济的接口消耗,获得最多平衡接口的控制功效(财富)。他认为,一切量子运动,都是经济运动,都是追求财富的运动。
就书籍的现实意义,陈长贵谈到,财富的多少,成败的关键,最终取决于平衡方方面面接口的关系运作能力。“明白了宇宙间的接口平衡理论,才能充分发挥每个量子成员的平衡控制作用,经济高效地获取财富,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改变环境。”陈长贵说。
声音>
专家称尚无科学依据
同事赞其胆量和勇气
重庆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李瑾认为,按照自己的理解,陈长贵的理论并不准确,没有科学依据,但如果类比到生活中,从而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生活值得鼓励。
同事徐婕超认为,先不说这本书内容如何,就一名银行工作人员的胆量和勇气而言,就值得肯定。曾经在丰都支行的同事操良说:“陈长贵都40岁了,还一直坚持梦想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