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政委刘书田 广州军区政委张阳撰文回顾军区人才培养过程
人物小传:张阳,男,汉族,河北省武强县人,1951年8月出生,1968年1月入伍,1969年5月入党,大学学历。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副政委、政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政委、军区政治部主任。现为广州军区政委,中将军衔。中共17届中央委员。
改制换装催人急
2003年4月18日,总参谋部发布命令,广州军区某摩托化步兵师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编制的改革、装备的更新、任务的调整,给该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新的考验。
军区党委对该师改制换装工作高度重视,时任军区司令员刘镇武同志和政委刘书田同志、杨德清同志带机关多次深入该师调查研究,现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给改制换装以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
我作为集团军政委,见证了该师改制换装人才培养先行的艰难过程。两年前,接到军委和军区的通知,该师要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营房库房设施要改建,训练场地要重新规划,官兵的军事专业素质要转型,前期准备工作千头万绪,突破口选在哪里?我和军长刘粤军同志带着常委"一班人"到该师现场办公,听了师领导汇报后,感到该师从指挥员队伍到士兵队伍,主体是传统步兵出身,尽管有着多年应急机动部队建设的厚实基础,但多数对机械化装备比较陌生,无论是搞基础建设还是组织训练,没有懂得专业的人才无从谈起。
大家认真学习了军委、总部的指示精神,很快形成共识:把人才培养作为改制换装的首要任务来抓,在部队叫响"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的口号。
部队要转好型,关键取决于配备什么样的师团领导班子。这是我们集团军党委非常关注、反复考虑的问题。刚开始有些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要多选配些装甲专业干部,有的则认为该师长期经受重大任务行动摔打磨练,现有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很强,作风很过硬,还是用这些干部比较放心。
通过上下充分讨论,很快统一思想认识,形成配备班子的基本原则:既要注重保留原有骨干,又要大胆选拔充实各类新装备专业干部,使原有干部的战术优势和新进干部的技术优势完美地结合起来,尽快地打造一支新型机械化部队。经过多次调整,我们打破常规,将32名懂专业的装甲干部提拔交流到师团指挥员岗位,大大地改善了班子结构,为改制换装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实现官兵素质能力从摩托化步兵向机械化步兵转型,成为改制换装的急迫任务。在总部和军区的大力支持下,军师团挖掘各种资源,拓宽多种渠道,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切资源为我所用"的人才培训生动局面。立足自身条件抓培训,先后组织转行培训、装甲专业技术干部骨干短期集训、装甲和自行火炮指挥干部集训116期,培训指挥、修理骨干1万余人次,培训预提和现职士官3600多人次。
依托社会资源抓代训,先后与6所军队院校、11家军工厂建立帮学关系,选送600多名干部、13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入校进厂学习,邀请400多名专家、技术骨干到部队授课指导。
结合本职岗位抓成才,每年组织岗位练兵大比武,项目和内容覆盖全师所有岗位、训练课目,有效调动了官兵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复合型指挥员、新"六会"参谋、新"四会"教练员和"三能"士兵等各类骨干队伍逐渐壮大。先后取得技术革新、战法训法改革成果25项。
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先行,结下丰硕的成果:全师所有登车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能熟练操作2种以上通信装备,乘(载)员等级率达86%,各类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对口率、称职率均达90%以上,步改装人员全部实现专业和能力结构转型,保证了陆续列装的数千台(套)新装备一到部队,就能直接进入训练,实现当年接装、当年单车单炮形成战斗力。
瓶颈问题的突破,加速了改制换装的进程。2003年3月中旬,军区主要领导同志专程到该师调研改制换装情况,现地察看新配发的武器装备,检阅部分师团领导机关和部队操作新装备。一台台新型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在一片丘陵地带有序展开、战斗编队、急速前进。看到这种情景,领导高兴地说:"你们提前两年抓新装备人才准备已见到明显成效,看来缩短从摩托化步兵转型为机械化步兵周期是完全可能的。"
2003年9月,军区在粤东组织一次重大实兵演习,该师机械化分队首次登台亮相,圆满完成了一系列海上复杂战术课目演练,现场观摩的军区首长,对该师营连形成作战能力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
2004年10月,总部、军区对该师形成整体作战能力进行综合检验评估,部队全员全装在大雨倾盆、道路狭窄、弯多坡陡的生疏地形昼伏夜行,紧急机动700多公里,全部准时、安全、顺利到达指定地域,立即展开装载航渡、泛水编波、突击上陆、巩固和扩大登陆场等一系列课目演练。总部、军区评估组认为,该师初步实现了摩托化步兵向机械化步兵转变,基本具备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当年,该师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师。
依照传统经验,机械化步兵师形成整体作战能力的周期为5到7年。该师仅用三年就实现这个目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军区和全军部队产生了深刻反响。
"1 3"效应破解难题
随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实施,一批批地方大学生干部携笔从戎,投身火热的军营。我在师和集团军工作期间,对地方大学生干部做过多次调研,部队对他们的反映是两面的,既充分肯定他们具有知识面宽、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等明显优势,又对他们不适应部队生活、第一任职能力弱的突出问题反响强烈。
这项改革是提高军队干部生长起点,从源头上改善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尽快补上他们的"短板"是我们部队各级必做的"功课"。
在集团军党委的领导和推动下,各部队教育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呈现出生动活泼局面,其中某炮师摸索的"1 3"模式,即1名地方大学生干部与3名有不同特长的士官结成对子,干部教士官学文化学科技,士官教干部学军事学管理,取得了很好成效。这一做法受到总政的高度肯定。军区主要领导同志要求军区机关深入调查,搞好总结推广。
"1 3"模式,在我们集团军部队很快起到了"酵母效应":地方大学生干部普遍与一些优秀士官结成帮学对子,"你帮我学文化、我帮你学军事"蔚然成风,"学习型军营"在帮学活动中悄然形成。这样一取众长、众补一短,实现了两支队伍文化与专业、智能与技能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至2004年底,集团军接收地方大学生干部近千名,有25%的走上团以上机关工作岗位,10%的担任营连主官,在师以上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近一半是地方大学生干部,给绿色军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2004年底,我担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在军区人才领导小组组长刘镇武司令员、杨德清政委和分管领导周遇奇副政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军区政治部对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思考。此时,国防生招收选拔数量大幅增加,成为部队接收地方大学生干部的主渠道。
我们意识到,充分利用国防生在校学习这一有利时机,促使他们提前完成向合格军人转变,能够大大缩短地方大学生干部适应部队第一任职需要的周期。军区政治部派出工作组,深入到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签约高校,与高校领导共同"把脉问诊",反复研讨国防生在校期间教育培养问题。
2005年初冬时节,军区部队分管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各签约高校领导,聚集长沙中南大学,研究出台一系列加强国防生培养教育的配套措施:根据国防生的思想实际,专门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为驻校选培办充实一批富有部队工作经验的骨干,加强对国防生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日常管理;从军队院校、军区机关和部队聘请38名经验丰富的领导、专家担任国防生兼职教员,向他们介绍部队建设政策制度和军队辉煌历程;创建国防生军乐队、国旗护卫队和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创办国防生网站、国防生报等宣传阵地,积极构建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的国防生文化体系,激发他们献身国防的荣誉感使命感;广泛开展评选"优秀国防生"活动,促进他们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管理,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国防生部队实践锻炼基地,每年组织三年级国防生到实践基地进行20天实践锻炼。
2006年2月22日,教育部和总政治部联合下发文件,转发了《广州军区与签约高校合力抓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
2006年7月,军区第一批国防生到部队,拉开了实践锻炼帷幕。9所签约高校的400多名三年级国防生分赴军区有着光荣传统的7个师旅,主要进行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代职锻炼。他们第一次体验兵的生活,第一次经受严格正规的军中磨练,第一次尝试军事组织指挥,无不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品味了一种苦中有乐的滋味。这是他们在即将完成学业、跨入解放军军官行列之前,强化军人素质的一次加钢淬火。
2007年暑假,军区组织千余名新进国防生到军区综合训练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政训练,完成"入伍教育训练"全部规定内容,使他们具备一个"兵"的基本军政素质。30天后,受训国防生举行盛大阅兵式和轻武器射击、军体拳、步兵战术等课目表演,他们以严整的军容、良好的军姿、扎实的技能和顽强的作风,接受军区首长和高校领导的检阅,取得了后备军官的"资格证"。
返校后,他们直接成为各高校新生军训教官,受到师生普遍赞誉。
经过多年努力,军区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国防生健康成长的制度机制,使国防生进入部队前,既掌握厚实的文化专业知识又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既熟悉军营生活又懂得带兵管理,加速了国防生到部队第一任职的适应进程。
解决人才"两缺"问题
军委、总部首长对军事斗争人才准备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军区党委深刻领会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心和意图,高度重视军区部队军事斗争人才准备。我任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军区主要领导同志找我谈话,明确指示政治机关要打破常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集中力量把人才准备抓紧抓好。
此前,军区四大机关组成联合工作组,到军区所属7个大单位、9个师级单位、17个旅团级单位,对军事斗争人才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形成了《军区部队人才准备检查调研情况报告》。我认真研读了这份报告,感到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军区分管人才建设的领导同志和我们政治部先后3次开会研究,探讨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破解这一难题的招数,制定解决人才"两缺"问题的年度实施计划,及时给军区党委提出意见建议。连续两年,军区首长和我召集一线作战部队主要领导、政治部主任和干部部门领导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人才准备问题。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一直是我们不断实践探索的重大现实课题。借鉴外军的做法和兄弟单位的经验,我们摸索了以提高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科技水平、复合素质、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打牢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先后依托国防科技大学、军兵种指挥学院、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和中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军地院校,开办高科技知识学习班、军兵种知识培训班、联合参谋业务培训班和硕士研究生班,培训团以上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千余名,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着力提高复合素质,认真组织跨军兵种交叉代职,加大机关干部与部队领导双向任(代)职力度,积极推行基层干部军政岗位互换,注重从技术干部中选拔指挥干部,极大地丰富了各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经历。
强化实践锻炼,加强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和演习,积极承担多样化军事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谋略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积累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2008年5月初,军委和总部首长分别对《广州军区加速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军区的探索和做法。
2008年6月26日,总部在国防大学召开全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座谈会,军区介绍了抓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经验。
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新型作战力量应运而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地位作用愈加凸显。特别是我们部队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切身感悟到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是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对培养部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有着更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军区研究制定《关于吸引保留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规定》,从招收、选拔、培训、使用和保障等方面,形成了有利于吸引人才、保留人才,促使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为解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我们每年申请接收一批特殊专业地方大学生入伍,特招和聘用一批新装备技术骨干,选送百余名有发展潜质的装备技术保障专业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所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实施"军区装备技术保障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遴选35名专家型、200名骨干型装备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依托武器装备生产厂家,筹建6个高新武器装备技术保障干部培训基地,加大新装备技术保障骨干培养力度。抓紧完善战时特殊人才数据库和人才补充预案,给一线作战部队预编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为部队平时重大演训活动和战时作战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2005年初,一批新装备列装军区新组建的某导弹旅。谁来侍弄这些"宝贝",成了部队的一大难题。军区政治部会同机关有关业务部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感到这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依靠自己培养短期内难见成效,必须解放思想,不拘一格揽人才,并提出了一些引进人才的具体设想和特殊措施。
先后派出多路人马赴西安和武汉等地特招了一些高级工程师,组织出面在驻地城市为他们家属安排工作、安置住房,一次性补助10万元安家费,每月给予不低于4500元的岗位津贴补助,给他们专门建立工作室,提供启动经费。
他们不负众望,潜心工作,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为该旅带出了20多名高徒。与此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与14个相关领域40多名地方技术专家签订聘用协议,请他们为部队提供有偿服务,主要承担战时或部队重大演习时的伴随保障,平时定期到部队排除装备故障、指导技术攻关、培养技术骨干。
在这些专家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下,该旅技术人才队伍快速形成,圆满完成了总部、军区组织的重大演习和实弹发射任务。
2006年7月24日和25日,军区政治部和装备部在驻桂某师召开作战部队装备技术保障干部队伍建设座谈会,总结推广该师装备技术保障干部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经验做法,研究提出作战部队装备技术保障干部培养提高、吸引保留、使用管理和紧缺人才补充的措施办法,推动了作战部队装备技术保障干部"缺"和"弱"问题的有效解决。
2006年11月3日至2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带解放军作训考察团,访问巴西、委内瑞拉两国军队,特别是参观委陆军特种作战学校反恐实兵演习,均是实场、实物、实枪、实弹,这种实打实的战斗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就想,人才建设必须要有战场感,极力营造一种真打真准备、苦练打赢本领的人才培养导向。这些年,我们军区先后培养和宣传了"心系打赢、指技合一的高素质指挥员"刘小午、两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信息网络专家"江旻舟、创造七项全军记录的"全能士官"宗道辉等先进典型,催生"会指挥、善保障、精操作"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2007年11月,四总部对军区部队军事斗争人才准备情况全面检查评估后认为,人才数量充足、质量较好,干部储备率达7.3%,装备技术保障干部专业对口率达97%,为遂行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人才建设大提速
胡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号召"努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赋予军队人才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军区党委召开八届二十次全体会议,对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人才建设创新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军区党委"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对人才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科学筹划和实践探索,提出建设学习型党委,把各级党委班子建设成为"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基于威胁、基于任务、基于能力培养人才,建设学习型效率型机关,着力造就能参善谋的"高才"、精通业务的"专才"和善带部队的"干才";坚持事业取人导向,着力解决干部队伍结构性矛盾,在科学发展的旗帜下凝聚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
2007年12月7日,章司令员和我围绕打造军区机关高素质人才群体,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军区四大部机关干部的意见建议。2008年2月22日,军区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广州军区党委常委加强自身建设的措施》。2008年3月13日,军区党委下发《关于建设学习型效率型机关的意见》。
2008年8月19日,军区专门召开干部工作会议,章司令员与我分别就落实事业取人和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发展,提出目标思路和措施要求。接着,军区制定出台《2008至2010年军区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关于团级以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若干问题的规定》。
这一切使军区人才建设实现大提速:生长干部基本实现本科化,干部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比例增长近三倍;高科技知识培训、军兵种交叉培训、出国留学考察、交叉代职、换岗锻炼成为重要途径,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能力大幅提升;特招、聘用、预编等吸纳地方高科技人才渠道进一步拓展,紧缺专业人才多样化保障格局基本形成。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军区部队接连经受军事斗争准备、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奥运会香港赛区安保、赴缅甸医疗救援,以及中泰联合反恐演练等重要军事行动和任务的挑战考验,各级党委和机关精心筹划、精心指挥,广大基层干部模范带头、严密组织,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提升了素质、展示了能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首征程,我们无限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军区部队人才战略工程一定能沿着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乘风破浪,高歌猛进,呈现出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