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什么家】今夜 我们都是陶行知

2018-03-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夜,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主编冯永亮在香山会馆论坛上举办沙龙活动,蓝字是我的发言.网友交流:我们向陶行知学什么,怎么学?冯永亮:学习陶行知,

今夜,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主编冯永亮在香山会馆论坛上举办沙龙活动,蓝字是我的发言。

网友交流:我们向陶行知学什么,怎么学?

冯永亮:学习陶行知,不是读多少书,写多少论文,把教育理念解读的天花乱坠。我们需要的是“教育行动家”,学习即行动,只有行动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学习。另外,陶行知的思想和智慧远比我们所理解的博大精深,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向陶行知学习什么,又如何将陶行知的思想、观点和智慧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 跟帖:知行合一,并不等于“知即是行”,用王阳明的话来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马朝宏:比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因为赋予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什么样的意义,他的人生便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而决定这个意义的,就是其人格和精神。假如陶行知是为了名和利去办教育的,那么他也许就只会收获一时的名利。

但他是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所以,他就成了大家敬仰的教育家。 这值得我们思考,当今天的教师本着养家糊口的目的走上讲台,当有些教师把自己的名利(奖金啊职称啊)看的比学生的发展更重要之际,我们的教师能成长到“多高”?我们还能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吗?社会尊重和认可的是我们所赋予的“教师”这个角色的意义。

而不仅仅因为“教师”这个角色本身。

当我们在抱怨社会不尊师重教之际,应该反思,我们教师到底做了些什么?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课改的原因。做老师一定要“真心”对学生,对着学生,不可作假,不可撒谎,不可耍手段。四颗糖的故事,在很多老师看来是故事,但是我觉得,陶行知心理真是那么想的。

学生通过四颗糖这个载体,感受到了陶行知的真诚,于是,看似是四颗糖,其实是真诚和对学生的尊重感化了学生。而如果把“四颗糖”当做手段,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把最真的你给学生,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了。

感慨称:当中国的教育家能够不图名不逐利,真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何愁没有教育思想,何需咬牙切齿地喊着课改,也不会把“四颗糖的故事”奉为圭臬——那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

赵兰:真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事”,做真人做真事,才是真的教育。现在讲课,尤其是公开课,简直是预演了不知多少遍的表演课了,前几天读初一的女儿回来说有很多陌生的老师给他们上公开课。有的讲课前给学生发笔,有的发巧克力,培养感情,以便上课时积极配合,当然培养感情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太急功近利的好;有的单独嘱咐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在老师提出问题没人回答时,抓紧举手回答,以免冷场,女儿很听话,在老师提出了1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全班都不屑回答而出现冷场时,她挺身而出救场了,因为老师单独交代她了,等等,不一而足。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我不知道,我们离真的教育到底有多远。 回答:据不完全统计,80%的校训中都有“求真”这2个字。再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求”什么往往意味着“缺”什么。二千多年的封建愚民思想,根深蒂固的专制强权统治,不可避免地要掩盖一些真相,从而也就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地随波逐流。

比如,明知学生厌学还要在假期补课;明知应因材施教还要盲目对牛弹琴;明知基础差的同学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还要按照进度去抄写一黑板单词;谁都知道“茴”字的4种写法没有用,可语文教学上仍乐此不疲;谁都看出了教育现状的不合理,却没几人较真投诉状。真希望:看到虚假齐伐共诛,遇见糊弄人人喊打。

胥加洲:叫人求真,如何在语文上,在作文上叫人求真,而无套话? 回复:我以为,作文不是无情物,作文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技术的问题、方法的问题、遣词造句、谋篇构局的问题,作文的本质应该是心灵的问题、情感的问题、体验的问题、感受的问题,“爱与怕”的问题。

马朝宏:作文教学,我手写我心啊。如果学生的脑子是空的,没有生活体验。写啥?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会写作文,不要教作文,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读量。还要培养思考的习惯,保护好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回复:谈起作文,所谓的行家会脱口而出:“要调动学生的生活”,“要引进源头的活水”,“生活是作文之本”,等等,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学生的“生活”?如何真实本能地反映这种生活?搞笑的是,刻板的作文教学喜欢抱着政治的大腿套解那种向上的“生活”,也就是把“生活”集体化、概念化、脸谱化,甚至时代化,唯独看不到个性化,真情化,揭露化,批判化。

可以歌功颂德,可以陈词滥调,可以套什么模式按什么法则,就是不喜欢日记式的随感,就是不倡导“我手写我心”,就是不强调人的本能天性。

个人的真实生活,表达的本能欲望,就这样非常吊诡地成了作文教学的“不可承受之轻”。

汪文华:当谈今晚的话题时,有1个起码的把握: ——“欺骗”过学生,讲假话多者免谈 ——“欺骗”过朋友,言不由衷者免谈 ——“欺骗”过家人,闪烁其词者免谈 ——“欺骗”过自己,趋炎附势者免谈 …… 评论:这四项“免谈”,算是把陶行知的“求真”思想,落实到论坛中。可惜,在1个谎言弥漫、忽悠盛行的国度里,谁人背后不作假,谁又不曾被人欺?五10步笑百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