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苏轼 苏轼后代还在世吗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苏轼的点绛唇主要内容是什么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点绛唇·红杏飘香>,出自<苏东

苏轼的点绛唇主要内容是什么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点绛唇·红杏飘香》,出自《苏东坡全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在《东坡词拾遗》 中介绍过这个词的写作背景,在宋神宗煕宁年间(公元1074年)苏轼还在京上读书,这首词也是抒发了作者忧郁、求而不得却又十分不舍的心情。

苏轼图片

这是一首追忆过去的回忆过往而思念自己心爱之人的词。上片主在追忆过去,红杏虽然是眼前的景色,但是作者却通过眼前的红杏看到了过去的情景,朱户和小楼也暗暗指出那个伊人的身份和居住的地方,隐隐流露出些许温馨的感觉。而下片主要就是思念伊人和抒发自己心中的感觉了,不管是对着残烛还是自己伤感春日的离别,都是因为思念心爱的人,虽然知道已经回不到过去那样的日子,可是却依旧迷恋这种感觉而无法自拔。

这首词在结构上虽然让人感觉婉约回转,但是细细看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环环相扣,紧密结合。

从开始的时候描写两个人之前相处的意境到现在只剩下相思之心,这种前后不同情景的对照写法给人营造出一种忧伤心酸的感觉和空留悲叹的氛围。通过描写红杏、黄昏雨等景物,使整首词都处在凄美空灵的意境中,让词人自己也觉得无法自拔,将那中忧伤唯美却又婉约的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至。苏东坡善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他在其中通过事物的本体而联想到更深的意蕴,甚至以物思人,托物寄情,抒发了词人深切的感情。

苏轼后代还在世吗

苏轼有后代吗?苏轼作为文学大家,他的诗词文学造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他自己有后代吗?当时的苏轼是有四个儿子的。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早夭。无女。

苏轼画像

苏轼最大的儿子苏迈,是苏轼的前妻生的,当时正值苏轼因为朝廷的派别原因被捕,而苏迈则是跟着苏轼照顾在他的身边的。出狱之后的苏轼再次遭到贬官,而苏轼这一次在上任的途中去世,苏迈这一次把苏轼的灵柩送回了老家之后就和他的叔叔苏辙住在了一起,一直到死。

二儿子苏迨,苏轼的这个孩子呢?从小天资聪明,但是看到自己父亲一生坎坷,所以对于名利是比较的排斥,一直没有入朝,后来就一直在民间作诗词,由于身体多病的原因,去世的时候五十六岁。

三儿子苏过,是苏轼和第二位夫人王氏的儿子,这个孩子也是很聪明,做了一个不足为道的官职,普普通通的走完了一生,而苏轼的四儿子是苏轼的一个小妾所生,不过生下来不久便去世了。

而现如今,关于苏轼的延续后代是很难考证的,苏轼的家谱也并没有完整的遗传下来,因为当时北宋的情况,苏轼本身就遭到了压迫,所以目前只能考证苏轼后代在如今的地域分布。据考证一些直系后代应该在今天的广州广东和江苏宜兴一代,但是考证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留下来的只有那不完整的家谱,经历后世的变故很难考证。

苏轼的画有什么特色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成就都非常的高,而且擅长书画,苏东坡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虽然苏轼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但是也足以奠定苏轼在绘画上的地位,可以说苏轼的画作堪称豪放派的经典作品。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苏轼的画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在抗日战争期间流失到了日本,现在被日本的私人收藏,《潇湘竹石图》一开始并不知道是苏轼所做,后来经过鉴定一般都认为这幅画也是苏轼的作品,经过几番波折现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苏轼的画作大胆创新,强调神韵相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可以说能够很好的抒发心中的感情与想法,苏轼倡导“文人画”,批评院体之匠气,所以受到了现代美术界的推崇。可以说苏轼的画作成为了一个新画派形成的标志。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一棵枯木从一个怪石之下挣扎伸展而出,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说是苏轼内心的写照,虽然整幅画作之中构图简单,但是却呈现出一种孤傲险怪的气息,让人觉得生活中纵使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但是终究抵挡不住生命的伸展坚毅。

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构图也非常的简洁,但是意蕴却非常的雄厚,让人觉得意味无穷,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丛竹子和几块怪石,但是让人有一种如阅千里江山的感觉,展现了苏轼广阔的胸襟。

苏轼政治主张什么

苏轼不仅仅是北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其实还能算得上是一位政治家。

苏轼画像

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为为官之人,苏轼在当时北宋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苏轼经历了三代,并且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但是在政治发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哪怕被贬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从苏轼的诗词中来看,苏轼生性豪放,思想冲破世俗,但是在政治上,他却属于保守一派,反对变法。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苏轼感觉王安石等人的变法过于迅速,有些冒进。在他看来,改革应该要是循序渐进的。而且在那场改革中,保守派的主要人物,司马光,欧阳修等人,是苏轼的前辈,对苏轼有过很大的帮助和提携。所以很多因素导致了生性豪放的苏轼在改革中选择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

其实,苏轼的仕途坎坷,跌宕不平。但是从他的诗作中还有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的政治观点主要在于“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倡改革能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又不希望冒进,引起大的变动,主张稳健。主要是考虑到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另外他主张“仁政治国”,希望国家能够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总的来说,苏轼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贯穿在他坎坷的人生之路中。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什么家

众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但却很少人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项技能,那便是书法,苏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苏轼剧照

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 ,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著名文集有很多,如《念奴娇》等。

其次,他作为一个书法家,被后世之人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可与王羲之比肩,可见他的书法确实是开创了当时之先河,并且在行书中的成就可谓是卓越不凡,著名的作品有《寒食帖》等。

苏轼策论是怎样的

开宗明义,策论,在古代主要指议论目前政治问题,发展局势,向朝廷建言献策的文章作品。清朝末代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策论的主要特点是以论点为写文的中心。那么苏轼策论又是什么水平的呢?

苏轼画像

历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策论上也有著作。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当时他参加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其实在当时的局势下,这并非仅仅是一个考题,一场考试,而是一个引发深刻讨论的话题。刚开始看起来,的确很枯燥,但是考生却做得有声有色。苏轼策论,独特之处在于它自由自在的想象魅力。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文中,苏轼写到:“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当时,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他曾经问过苏轼此事出处在哪里?苏轼回答说:何须出处。这种感觉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并且当时欧阳修的观点是“言必有出处”。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捏造证据一直都为我国文人为人所不齿。但是,苏轼却胡乱杜撰了一个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是后世那些战战兢兢的文人所不能及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策论,只是规定了内容,并没有强求一定赞成或否决,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讨论国家制度的问题。而苏轼策论全凭本意,并没有因为权威或者主考官的个人思想专制而改变自己的言论,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