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文简介 介绍京胡名家——王鹤文先生
王鹤文是著名京胡演奏家杨宝忠的学生。他的胡琴演奏艺术,在继承老师技法的同时,刻意追求“严、足、帅、博”4个字。
“严”,除胡琴音准严丝合缝外,更重要的是情严。他把琴音当作人物语言的共鸣。该阴之处如虫潜行,该阳之时大有拆琴之势。如《清官册》的:“接过了夫人酒一樽”一句,他理解寇准当时得金牌不知是祸是福,这一句不单是夫妻离别,而是感谢夫人对他事业的鼓励,所以操琴时不用装饰音,要紧贴着唱音拉静了,让观众想叫好而叫不出来。
《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同是〔二黄慢三眼〕,又同样是“一轮明月”,但伍子胥是国恨,家仇,悲壮愤懑;陈宫是受骗上当,后悔莫及;而寇准是惊疑不安,辗转反侧,所以过门以伍子胥最慢,陈宫最快,寇准介乎二者之间。
“足”,是追求气氛足。他牢记老师嘱咐:该足的地方不要拉亏了,他操琴时运气使劲就像挥毫疾书用到笔尖一样发挥到双手。如伍子胥唱“恨平王无道乱楚宫”,过门力度甚大,造成紧张气氛;《斩马谡》唱到:“快将马谡正军法”结尾,三弓三字,不揉弦,造成严肃气氛。
“帅”,是指他在规矩中有巧有俏,在巧俏中见规矩。俗话说既新鲜又没歪味儿。如〔夜深沉〕曲牌在劲头、节奏上下功夫,简谱简直无法记。在〔西皮原板〕过门中,他独特地运用了几个迥然反复的“挂儿”,为重点唱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博”,即荟萃诸家之长,是他追求的最大目标。拉杨(宝森)派戏,深得乃师杨宝忠神韵,顿挫清晰,刚柔并济,宛如一座古式楼台;拉余派戏,富于王瑞芝的气派,稳如泰山;拉马派戏,深得李慕良之精髓,琴音似语,韵味隽永,有声有色,楚楚感人;拉梅派戏,又有徐兰沅大师的风范,华丽醇美。
目录京胡圣手和他的艺术珍品 ——看王鹤文老师教京胡节目的感受 郭树清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前不久播放了王鹤文老师教京胡的节目(以下简称“教京胡”),虽只教授了《文昭关》、《奇冤报》中几个主要唱段,却给了人们极大的艺术享受,引起了专业人员和广大京剧爱好者的强烈反响,一时成了戏友们谈戏论艺、学琴说唱的重要话题。
“教京胡”令人领略了艺术家、教育家的风采和琴艺,如遇良师益友,如逢故交知音。似这样反映京剧声腔音乐艺术本体、主干精湛神韵的节目甚为罕见,实是京剧艺术宝库中的难得珍品。
鹤文老师从艺近60年,富有传奇色彩。他自幼受古朴、诚厚、勤奋、进取的家风熏陶、天资聪敏、悟性极高、嗜琴如命、刻苦钻研。十岁即被称为“京胡神童”誉满津门,深得天津票界名宿夏山楼主万国权的赞许青睐。十二岁下海进京成为专业琴师,十八岁被聘为中国戏校京胡教师,得到徐兰沅等名家赏识和器重。
杨宝忠收其为弟子并爱护备至倾力授艺,他深得恩师真传,琴艺猛进,声名大振。从艺60年来,他从未离开舞台实践和教学第一线。他刻意汲取前辈名家的艺术精华,采百花之蕊,酿自家之蜜,兼容并蓄,精益求精,逐步形成自己琴声苍劲沉雄韵味浓郁的风格。
他熟悉各大流派的特色,集诸伴奏名家之长于一身。有文章评论他,拉杨派戏,深得乃师神韵,刚柔并济、舒展流畅;拉余派戏富有王瑞芝稳如泰山的气派;拉马派戏有李慕良绚丽斑澜韵味隽永的俏美;拉梅派戏又有徐兰沅大师华丽醇美的风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5月16日第九版)这60年内他先后为当代老生、青衣、花脸名家童祥苓、尚长荣、姜妙香、雪艳琴、马长礼、谭元寿、李鸣盛、张学津、梅葆玖、杨荣环等操琴伴奏,尽展才华,驰骋京剧舞台、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
“而被港人誉为杨宝忠之后的京胡圣手”(见中国京剧史第1290页)他效法前辈、勤勤恳恳、精心培育了大批京胡伴奏人才。现在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如杨柳青、赵建华等业已成才,得到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