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韩春雨 韩春雨不经意间喜欢拿张锋作比较

2017-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韩春雨的实验室,立在一片灰黑色调中,一块黄底红字的牌匾很显眼--7月,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将韩春雨课题组命名为"高层次创新团队".论文发表后,韩春雨的

在韩春雨的实验室,立在一片灰黑色调中,一块黄底红字的牌匾很显眼——7月,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将韩春雨课题组命名为“高层次创新团队”。

论文发表后,韩春雨的应酬多了不少。

韩春雨凭借NgAgo这张门票直通了中国的核心学术圈。生物学家饶毅来加微信,还有长江学者直接上门。“以前,敲了他们的门,我都得在大门口转好半天的。”韩春雨笑笑说。

他没有主动安排过采访,但也不太拒绝媒体的采访。采访邀请如流,索性就一次群访,10来平方米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地塞下六七个记者。报道像雪花一样发表。很多人通过报道知道,他是一个喜欢古琴、紫砂壶、《论语》的科学家。韩春雨孩子所在的学校也传遍了,说有个学生的爸爸是个“网红科学家”。

韩春雨身上还贴着很多标签——三无(无名校、无名气、无职位)科学家、小作坊式科研、未来诺奖潜在冲击者。一位学术出身并不瞩目、供职于二本高校、科研经费吃紧的副教授,却取得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有媒体称之为“韩春雨现象”。

韩春雨的学术训练都在国内完成,1996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拿到生物系学士后,他分别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得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师从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自2006年起,任职于河北科技大学。在此背景下,韩春雨的突破,被媒体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接受完全本土的科学训练,同样可以作出顶尖的科研突破。

但韩春雨并不喜欢这些标签,觉得“三无”不是赞扬,至少“在其他科学家眼里不是这样”。有教授打电话给他,直接说做不出来,不愿意耐心地交流自己的实验细节,韩春雨觉得很没礼貌。

“这里面也是傲慢与偏见,和身份有很大的因素。如果我是张锋、詹妮弗这样的"大牛",(他们)不会轻易地来找我。就因为我是"三无",是平民。”韩春雨保持着一贯的慢语速说。

在此之前,半游离于学术圈,一心在校科研的韩春雨并没有见过很多同一个圈子的科学家。“现在支持或反对的,和我以前都是毫无瓜葛的。我的导师比较有名,但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在吴军看来,这和学术圈子的认同感有关,他在投书给早报记者的文章中写道: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外很多学者的质疑,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韩春雨)长期游离于圈子之外,大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这样一个人,给了大家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张锋给出同样的结论,大家的反应或许没有那么剧烈。这倒不是说张锋更有名,实际上张锋是80后的科学家,在这个领域里也算是新人,但是他在圈子里早已被同行认可。”

张锋和詹妮弗都是在另一种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领军性人物。其中,张锋是在人体细胞中使用CRISPR-Cas9的第一人,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韩春雨不经意间爱把自己和张锋进行比较。

有人提出想参观韩春雨的实验室,韩春雨不同意:“这也不合理。张锋从来没有让任何人进实验室,作为学习参观。在改进技术的时候,你进去拍下来,那就是商业间谍。”

被问及怎么看待国内媒体称他的研究为“诺奖级”,韩春雨拿着茶壶去接水,并没有直接回答,边走边说:“作为科研工作者,不应该以身份定。搞科研,大家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