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专著 情境教育专题 | 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的课程论意义
李吉林情境教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情境教育。与情境教学关注的重点是知识技能的授受相比,情境教育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发展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轨。因为在考试文化弥漫上千年的中国,对学业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前者可以通过纸笔测验、通过分数加以衡量,后者却无法用分数衡量,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并不否认它的重要,但教育实践的天平常常是偏向知识一端的。
李吉林是个例外,她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儿童的发展比知识重要,人比分重要!
她说:“发展在我的教育思想中是十分鲜明的目标,教学便是为此而安排设计的。”众所周知,人的发展问题远比知识的授受问题复杂。一方面,人的发展包括多个维度,有智力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道德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
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先天因素,有后天因素;在后天因素中,又有自然因素和使然因素;在使然因素中,又有诸多不同的学派,如俄罗斯的发展性教学,美国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等,都是影响深远的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的泰斗级学派。李吉林对儿童发展问题的探究视角仍然是她创设的独特的教学情境,即情境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联。她有几个重要的发现。
首先,情境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她说:“我觉得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儿童整体发展,因为情境的创设必然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产生全面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一发现称为情境教学的发展性,但这里的发展指的是情境教学的自然结果,是情境教学的“副产品”。
其次,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发展功能需要特殊的教学设计。李吉林说:“儿童的发展并不是在教学中听其自然地‘顺手拈来’,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着的。”这就是说,发展不应该是捎带的,而应该是使然的,是教师刻意安排的。刻意安排的旨在促进儿童发展的情境教学可称为发展性的情境教学,李老师称为“情境教育”。
再次,发展性情境教学的重点是充分调动儿童学**的主动性及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使然的着力点有多个,李老师将其概括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其中她特别强调儿童本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内因是他们的主动性。
因此,运用情境教学促使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充分调动儿童学**的主动性。五要素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在教育性方面,李老师特别看重情感的作用。在如何着力于儿童主动性的激发、如何让儿童的思维活跃、如何让儿童动情等方面,李老师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
最后,情境教育的各种教学主张具有“普适性”,可以迁移至小学各个学科。情境德育、情境数学、情境科学……便是情境教育在不同学科的各种变式。在促进儿童发展上它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情境教育关注的儿童发展性问题从20世纪提出至今方兴未艾。21世纪的今天,它有了新的称呼——核心素养(或称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称呼变了,内核没变,都是强调对人的关注。而情境认知理论又揭示了情境在素养、能力形成中的重要性,它对学校的挑战是: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如何培养,学科素养形成必不可少的学**机会应该如何提供?知识中心课程是否“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境课程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
学科情境课程保留了知识中心课程的系统性优点,又融入了社会中心课程、学**者中心课程的长处。用李吉林的话说,学科情境课程从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建构。与情境教学不同的是,它改变了学术性知识的组织方式——将学术性知识镶嵌在与社会、生活高度关联的情境中,还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增强了作为学**主体的儿童的活动性。
李老师的一段话概括了学科情境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学科情境课程中,儿童的活动既保持着学科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科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学科情境课程所设计的活动,往往以知识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的运用为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
将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镶嵌在情境中,让知识与情境相互依存,让儿童与情境互动,并在其中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这就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存在的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因缺乏操作性而削弱应用性的弊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往往容易陷入知识无系统的缺陷,并由于儿童的活动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加深了儿童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情境课程与情境教学只字之差,课程性质却悄然发生了变化:知识与情境发生了关联,学**主体的实践性活动替代了儿童参与性有限的体验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