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秦儿女红色讲师团:攀越天路——范明将军率军入藏行军纪实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同年,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兼联络部长范明,被任命为“中共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西北进藏部队司令员兼政委”。
8月1日,范明将军率部两千余人,由兰州出发,抵西宁,在香日德集结后,正式向西藏进军!进军路线将跨越甘肃、靑海、西藏三省,行程4500余里。这条路线,正是历史上清朝“西安将军”额伦特、民国马步芳,多次率军进藏,最终全军覆没的“天路”。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的山脉群,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那里,人迹罕至,寸草不生,“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
雪线以上终年积雪冰冻,山体坍塌、雪崩、地震随时发生。高原空气稀薄。而范明将军,却要率领部队挺进这条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天路”,因为党中央毛主席命令进军西藏,这是关系和平解放西藏、祖国统一的大事。
范明,陕西临潼栎阳镇人,时年38岁,身高一米八,大学文化,学生时期就投身革命,1932年加入青年团,1938年入党。他原名叫郝克勇,1942年在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毛泽东为他改名,以后一直被贺龙、彭德怀元帅戏称为“解放军翰林”。
范明回到家中,见到已怀有身孕的妻子梁枫,顿觉负疚感。结婚17年了,他们既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又是并肩征战的战友。如今,战争结束了,刚刚把托管在延安的两个儿女接来一家团聚,梁枫又被西北局任命为中共西藏工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并已决定随军进藏。
就这样,梁枫成为了新中国首批进藏女兵中的一员。这批女兵中既有老红军、老八路,又有刚出校门的女青年,还有正在养育不足一岁嗷嗷待哺孩子的年轻妈妈。她们放弃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丢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抛家离子,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无视女人的性别特征,毅然选择了同男同志一样,踏上了这条爬雪山,趟冰河,过草原,穿荒漠的“天路”,她们是进藏部队一股重要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群特殊的巾帼英雄群体。
1951年8月12日,部队及班禅行辕人员共计4000余人,离开西宁前往香日德集结。青海省政府主席赵寿山紧握着范明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克勇,担子重啊,要小心谨慎哪!”范明回答说:“您不必担心,我们是解放军,与马步芳的部队和其它旧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会鼓舞我们胜利进军的,请听我们的好消息吧!”
1951年8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独立支队,在香日德隆重举行了进军誓师大会后,400多人的队伍,带着一万多头骡马、牦牛、骆驼,行军装备、粮秣,还有大量的文化教育、医药器材等物资,在激昂的歌声中浩浩荡荡出征了。
部队行进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高寒缺氧让所有人头疼恶心,呼吸困难,四肢无力,腿沉如灌铅。白天气温零下20多度,寒风呼啸,狂风卷起沙石满地翻滚,冰雹、雨雪交加的天气一持续就是数日,所有人昼无干衣、夜宿雨雪湿地,有时一连两三天都吃不上饭,喝不上一口开水,许多人手脸腿脚开始浮肿。
9月3日,一个更高的海拔,5200米的“诺木岗”是昆仑山的一个支脉,又横亘在了眼前。在这5200米的生命禁区里,人畜都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人,呼吸困难、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牲畜,张开大嘴巴,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一阵粗气,严重者躺在地上打滚或卧倒不起。
部队行进速度极其缓慢,气氛显得异常沉闷、压抑,出发时的歌声消失了,干部、战士脸上看不见一丝笑容。范明命令通信员通知各个大队,要求各级领导全力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开展互助。
并要求文工队、卫生队在每一个山口、危险地段设立鼓动点,救护点。范明本人带头用沙哑的嗓子,喘着粗气,直着脖子吼起了秦腔剧诸葛亮的一段唱腔;“我站在城楼观山景 ,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由于高原缺氧,吼出的腔调惹得大家扑哧笑了。文工队的锣鼓敲了起来,快板声、歌声、笑声交织起伏,部队逐渐恢复了生气和活力,行军速度也加快了。
4天后,部队终于闯过了诺木岗,进入黄河源头。初是一段长达数百华里的沮洳地,后是水网沼泽的淤泥地,看不到一寸干地和硬地,下面深浅莫测。先遣队走过后形成了一条黄色浑浊的泥流,后续人畜再踩进时,人马常陷入齐腰的淤泥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骡马、驮畜在全力的牵引和使劲的吆喝下才敢迈步。整整五天,每个指战员都滚成了泥猴,个个筋疲力尽,总算走出了淤泥地,却又来到了更加艰险的沼泽地。
沼泽地,表面看似平坦,但是下边却是由腐烂的植物形成的淤泥,行军不但不能骑骡子,人还要小心翼翼地牵着骡子从一个草墩跨到另一个草墩挑路走,人和骡子一不小心踏空就会立即陷入泥潭,越挣扎陷的越深。
范明曾这样回忆;人若陷入,一会儿就只露出双手,再过一会儿,手也不见了,若不赶快往出拽必死无疑。而牲畜若陷下去,四腿下沉,只剩脑袋在潭面,进退不得,牵不动拉不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咽气。
后来,牲畜害怕,只要见到淤泥滩,不管地基是软是硬,便竖起耳朵,鼻子喷着粗气,死活不往前走。指战员只好前面拽,后面推,死拉硬拽着向前走。指战员们白天滚得浑身泥水,晚上就在沼泽地上搭棚宿营,忍受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侵袭,衣服被褥全都是湿的。
两天两夜,部队终于走出了沼泽地。
9月19日,当部队赶到通天河北岸时,所有人都傻了眼;河水暴涨,波涛汹涌,下河探测,探测人报告:水面宽300~400米,水深15米,流速每秒2.5~3米。
他们遇到了通天河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流。
河面这样宽,流速急水又深,徒涉显然是不可能的。望着滔滔河水,范明黑着脸,来回踱步子。只好下命令部队安营扎寨。
三天过去了,一点退潮的迹象都没有。望着同志们一双双焦急的眼睛,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上万头牲畜即将吃光通天河畔的草,后果不堪,范明满嘴燎起一串串水泡。
第四天,范明横下心;“不等了,组织强渡!”他决定用兰州带来了十几只牛皮筏子强渡,同时派人到通天河的上游和下游寻找水浅、流速缓的渡口。
强渡的任务交给了第一大队。大队政委刘旭初仰起脖子咚咚灌了几口烧酒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然后和五个战友跳上了牛皮筏子。
北风在呼呼地刮着,掀起水浪足有半人多高,哗哗的涛声震人心弦,一二百斤重的牛皮筏子一下水,就象一片轻飘飘的树叶,被浪涛冲出十几米远。他们手握桨板,拼命往前划,一会儿筏子上了浪尖,一会儿又跌入谷底,真是险象环生,站在岸边的范明和其他指战员,手心里攥着汗,大声喊着:“加油,加油!”
刘旭初强渡成功后,部队立即开始抢运,由于渡河工具缺乏,加上水势凶险,这种办法只能渡过部分人员和物资,而大批人畜和物资,仍然滞留在北岸。在刺骨的寒风里,原本具有泅水本能的马、牛也怕下水,它们站在岸边,任凭你怎么拉、拽,甚至鞭子抽,硬是死活不下水,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此时许多同志,尤其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决定带头下水,用人引渡牲畜。
共青团员、文化教员蒋继化被暗流漩涡卷入水底,壮烈牺牲;司令部翻译辛烈和兽医刘益民牵着牦牛,被湍急的水流卷走,再也没有上来。
大规模强渡没有成功。两天后,寻找渡口的战士回来报告;上游一百多里处,支流较多,河面较宽,河水稍浅,可以考虑涉渡。范明当即决定:改到上游渡河。上游水势果然缓一点,但仍很深,采用引流分洪的办法降低水位,然后泅渡。
大规模泅渡开始了。河水中冰渣翻滚,冷澈肌骨,指战员冻得浑身发抖,牛马冻得不敢下水,四蹄深深地扎在沙滩,蹬直了腿,不管战士们怎样推、拉,拳打脚踢就是不挪步,范明大声吼道;“同志们,加把劲,狗日的不走,就把它们抬下河去!”。
战士们铁青着脸,扑向驮畜和骡马,二三十人抬一头往河中扔去,然后,几个人前拉后推向对岸游去。冰冷的河水使肌肤疼痛难忍,慢慢地又失去了知觉,有的人在河中心就冻僵了,被无情的河水吞噬,有的战士爬上对岸就倒地不起。
就这样,全体指战员,奋战了十五个昼夜将全部人畜、物资抢渡到了南岸。蒋继化、辛烈、刘益民、吴帮英、刘治明、王巨宝、吴发英、马进才等8位同志壮烈牺牲了,150余头牲畜被激流卷走。范明站在通天河南岸,看到最后一批人员安全过河时,激动已不能自己,眼里噙着泪水,高声喊道;“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此时,恰好迎来了195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部队在北风凛冽、寒气逼人的通天河南岸,有史以来,第一次升起了伟大的五星红旗。
由于抢渡通天河耗时过长,部队的粮食储备发生了严重短缺。在这亘古荒原的世界屋脊,几天不见一个牧民、一顶帐篷、一棵树木。补给从何而来?向上级呼救,这里是飞行禁区,无法空投,上级建议停止进藏,部队返回。
范明愤然了,返回?历时一个多月,行程数千里,经历了千辛万苦,牺牲了8位战友,就这样半途而废?简直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脸,况且,原路退回同样有全军覆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