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研狂人: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李奎教授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每一个成功的领域,都有一种狂人现象,这里的狂人指的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且保持工作狂状态乐此不疲.本期嘉宾---李奎,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狂人.李奎,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就读于武汉大学,曾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康奈尔大学全职访问教授(首批唐-康奈尔-中国学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副理

在每一个成功的领域,都有一种狂人现象,这里的狂人指的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且保持工作狂状态乐此不疲。本期嘉宾---李奎,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狂人。

李奎,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就读于武汉大学,曾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康奈尔大学全职访问教授(首批唐-康奈尔-中国学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副理事长,《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方面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围绕猪基因资源和种质创新、基因工程猪、实验用小型猪医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

申请专利70多项,其中授权国际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近50项。在《GenomeBiology》、《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149篇。

之所以称之为科学狂人,必然有与其相称的科学狂人事件,下面我们将聚焦这位科学狂人的点滴。

"工作狂":力学笃行为粮安

李奎语录"在科学研究方面,聪明不一定有用,但是勤奋、执着是必要关键的"。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虽然语境不同,但用在科学研究上强调的是舍得花费时间的重要性。

他的助理介绍说:"李老师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看文献"。李老师则解释道,"科学研究就是要围绕一件事情执着地去做,看文献、理思路、建方法,脚踏实地去干,然后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李奎教授唯一爱好就是从事专业研究,仿佛置身世外。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从未改变,习惯性地用着老款手机,提着伴随多年的饭盒,在不宽敞的办公室角落,放着一张中午用来休息的简易躺椅。年复一年地,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正如哲理学家程颐所说: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俞久俞深。他就是那个"读书之味,俞久俞深"的人,随着时间地流逝,对科研愈加痴迷。

工作狂状态不仅是科学家们具备的特质,对团队的要求亦是如此,他们会把这种气场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创新狂":革故鼎新结硕果

"科学研究就是创新,但创新就是探索,所以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应该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选题方面,需做到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在上世纪90年代,李奎就率先探索猪二价染色体基因定位和猪单精子分型技术,试图提高猪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精度,虽然后来成功建立了这两种技术,但并未成为猪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主流技术。

李奎坦言,创新性的眼光来源于接触广阔的领域。细胞生物学出身的他因机缘巧合进入动物遗传育种领域,但他并不局限于此。除了猪育种,转基因猪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用小型猪及医学模型创制方面的研究,他亦从未停止探索。

李奎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比较发育遗传学和比较转录组学发掘猪产肉性状基因资源的研究策略。针对产肉性状基因发掘困难和可用标记缺乏等制约因素,创建了基因资源高效发掘及分子标记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并开展育种应用,于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成果已在我国10省市25个种猪场得以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猪品种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技术支撑,对充分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和发展我国种猪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团队率先建立了稳定的猪体细胞克隆和原核注射技术平台,创新了复合性状、可控表达、基因组编辑等猪基因工程技术, 均已申请国际专利,复合性状制备技术专利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了MSTN基因编辑猪等育种材料10余种,其中仿比利时兰牛MSTN基因修饰猪等8种为国际首次获得, 7个群体已进入农业生物安全评价环境释放及中间试验阶段。

较大规模的屠宰实验表明基因工程猪育种新材料生产性能有显著提高,研究成果显示了良好应用前景。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转基因安全性控制,致力于转基因动物与饲料的安全评价工作,起草了数10项行业标准,建立了一系列转基因动物检测标准和规范,为转基因动物研发和应用保驾护航。

团队在五指山小型猪培育、小型猪SPF净化研究、小型猪动物疾病模型制备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先后获得国内首例用于转双基因和三基因糖尿病模型猪等。获得了较大群体的小型猪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诱导模型。现代社会多发的脂肪肝疾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李奎教授团队拿起生物科学的利剑,利用自身的科研条件加以研究。

脂肪肝是一种慢性疾病,隐藏性深,不易被察觉。人在十几岁时就已有发病迹象,可能到中青年时期才被医学影像检查出来,只要被发现就已经是中期或晚期。团队研究猪的早期脂肪肝机理,探索脂肪肝发生、发展的踪迹,已经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建立了猪的病灶发展模型,从而为人类及早预防脂肪肝提供科学依据。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面对我国尚无完全国产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猪种、猪育种理论和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李奎领衔的"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团队创新性运用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手段,开展对引中外猪种的遗传改良和选育,实现了猪的种质创新。

"团队狂":以人为本育桃李

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李奎认为,再聪明的人也需要团队,没有团队一事无成。李奎1996年起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动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在1996至2003年间,组建了一支在猪基因组及育种方面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李奎自豪地说"在离开武汉后,那支团队现在仍是国际上优秀的团队,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

而转战北京后,组织的年轻团队在十年内就获得了农科院先进集体、农业部的创新团队和中华神农的优秀团队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

2004年1月,李奎教授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引进,即着手组织筹建团队。目前团队正式编制人员12人,博士后、聘用工作人员、学生近80人,建成了以引领学科前沿的首席科学家为核心,以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科研骨干为主体,具有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

十年来,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由60后领域内知名专家领衔,70后中青年骨干脱颖拔尖,80后新鲜力量源源补充的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作为团队的"掌舵者",李奎教授认为一个团队需要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团队的合作科研可以实现智慧、力量、经验等资源的合理调动。

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丰富,涉及动物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细胞生物学、动物营养学等,经过多年的磨合,成员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在猪基因工程技术、基因资源挖掘技术、农用和医用基因工程猪制备与表型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默契配合,紧密攻关协作并顺利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

对于年轻人的队伍,李奎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对年轻人要支持,互相学习的过程很重要,在不断地磨练中完善"。团队一直着力完善科教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在培养青年人才上倾注更多的心力和心血:逐步完善鼓励创新、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青年人才勇于尝试,充分信任青年人才,放手让他们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爱国敬业的科技尖子人才。

团队青年技术骨干得到较大空间发挥自身特长,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院所、学界肯定:团队1人于2011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全所共2人);2人于201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青杰青后备人才资助(全所共4人);1人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英才计划A类人才引进。

栉风沐雨十余载,桃李芬芳为三农。团队培养毕业博士生近50名、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10余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人次获博士后基金特等资助,3人次获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1人次获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称号。这些年轻人也成了畜牧人,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已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在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一线挥洒青春,绽放青春的璀璨光彩。

酷爱研究,勤奋好学,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专注性,造福人类的学问,这似乎是优秀科学家的特点,但真的实现起来,脱不开常人眼中的一个"狂"字。那么,科学家该有什么精神?纵古论今,豪放派的鼻祖苏轼先生早已给了我们答案。苏轼在《东坡文集事略》中曾有曰: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是的,优秀的科学家唯学问和真理而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