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历史上的七所彭杨军校

2017-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革命失败后,为了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保卫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陆续成立了一批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其中,为纪念1929年8月在南京被国民党杀害的我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烈士,部分学校相继更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为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干部,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将各根据地成立的七所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情况作一介绍.■卢庆洪东江地区彭杨军政学校第四分校(1929年底-1932年春)1929年底,中共东江特委将设在丰顺县八乡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保卫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陆续成立了一批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其中,为纪念1929年8月在南京被国民党杀害的我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烈士,部分学校相继更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为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干部,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将各根据地成立的七所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情况作一介绍。

■卢庆洪

东江地区彭杨军政学校第四分校(1929年底-1932年春)

1929年底,中共东江特委将设在丰顺县八乡山的军事政治学校易名为彭杨军政学校第四分校(又称彭杨军事纪念学校),由红十一军第四十六团代管。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王涛(时任共青团东江特委书记)兼任教育长,并代理校长职务。

1930年,在敌人重兵进攻下,学校随中共东江特委转移到大南山,将潮(阳)普(宁)惠(来)县苏维埃政府创办的红六军第十六师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并入。曾到苏联学过军事的朱炎、陈荣先后任校长,邓宝珍、韩汉阳、董良史等任教官。

学校下设培养连、排、班干部的学生连,培养各区、乡村赤卫队领导的特别队,培养各区、乡、村儿童团领导的少年先锋队,培养各部队号兵的吹号班。学校培养了两期学员140多人(其中女生10多名),为东江地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学校先后驻在红场镇的水头村、叠石村、潘岱村以及雷岭镇麻竹埔村等地。1932年春,广东军阀大举“围剿”大南山根据地,中共东江特委军事委员会将彭杨军校第四分校改为特委随营学校。

湘鄂赣苏区彭杨红军学校(1930年冬-1932年3月)

1930年冬,中共鄂东南特委根据红五军军长彭德怀的提议,在阳新县龙港创办了培养红军军事政治干部的彭杨红军学校,直属鄂东南地区红三师领导,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的余贲民、张涛、罗冠国先后任校长,方步舟任政委,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毕业的陈金刚任主任教员。

学员主要来自于红军队伍和地方武装中的基层指挥员和优秀士兵,实行军事编制,分步兵大队、机炮大队、政治大队等。学习科目包括政治课和军事课。每期学制3个月到6个月,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排级干部和优秀战士,以及赤卫队、游击队的班长、小队长。1932年3月,湘鄂赣军区将彭杨红军学校改建为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

毕业生中的代表主要有:

程功全(1895-1932),湖北省阳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程法村农民协会委员长、赤卫队队长,福丰区赤卫纵队喉咙支队党代表,红三师第七团一营宣传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第九团八营教导员,鄂东南红军补充团政委,红三师副政委。1932年10月在黄石市石角山战斗中牺牲。

刘唯钦(1906-1935),湖北省阳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枫树村农民协会委员长,白沙铺乡“四抗”委员会执行委员,枫树赤卫队副队长,红三师第七团三营八连指导员、副营长、副团长。1935年在阳新县紫荆山战斗中牺牲。

叶发全(1910-1937),湖北省通山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钟家畈乡党支部书记、区委组织委员,红三师第七团班长、第九团排长,鄂南警卫团第九连连长,中共通山县委书记兼大幕山游击队队长。1937年5月在通山县曾家山战斗中牺牲。

闽粤赣边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1931年春-1931年11月)

1931年5月,闽粤赣军区将设在永定县虎岗的闽西红军学校第一分校(又称闽粤赣边红军学校第一分校、中央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改称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直属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莫斯科东方大学及列宁格勒军政大学毕业的萧劲光(时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任校长,张鼎丞(时任闽粤赣苏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兼任政委,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的李林任副校长兼教育长,温含珍及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方维夏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莫斯科中山大学及步兵学校毕业的伍修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及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危拱之、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李伯钊、肖向荣等任政治教员。

部分被俘的原国民党军官担任军事教员。学员来自于红军队伍中的基层指战员,编为两个大队和一个司号队。

学校的教学结合实战进行,要求学员要有政治头脑,纠正单纯军事观点;要有牺牲精神: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自觉学习和遵守纪律的精神;要克服一切不正确的思想,从斗争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学校共招收了两期学员,每期学习5个月,培养了1000多名连、排级红军干部。后学校根据形势的变化,相继迁往上杭县白沙、长汀县城和瑞金。同年11月25日,学校与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红三军团随营学校合并组成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