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在位时间多长?雍正是篡位吗?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对身边的王公大臣说:“朕自去冬即稍觉违和,疏忽未曾留心调治,今年三月以来,间时发寒热,往来饮食不似平常,夜间不能熟寝,如此者两月有余矣。”按理说,雍正44岁即位,此时52岁显然并不算老,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刚过半百的雍正变成了这样一副病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病当然治病,雍正却招来大批的道士诵经念咒,作法驱邪辟鬼。
这绝不仅仅因为雍正迷信这么简单。
有史料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九,康熙偶染风寒,在畅春园静养。十三日凌晨招胤禛、胤祉、胤禩与隆科多等人到御榻前。雍正到得稍晚,在其未到之前康熙便对其他八人谕曰:“皇四子胤禛(雍正)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后雍正赶到又曾三次进见请安。当晚康熙驾崩,隆科多宣布康熙遗诏,雍正承继大统。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然而雍正亲手编撰的《大义觉迷录》却一不留神,让他内心的秘密露出了马脚。其中记载,七位皇子与隆科多共八人同受遗诏。而雍正在元年的一篇上谕中曾经提到,自己受康熙遗诏之时正在康熙病危仓促之间,是“一言而定大计”,从没有一字一句提到过有八人一同受遗诏。而在雍正五年的时候,雍正在另一篇上谕中才提及是诸位皇子共受遗诏。雍正前后言辞不一,不得不使人产生怀疑。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还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蓄谋已久,早就觊觎帝位,并且党羽遍布天下,如果不是康熙亲授传位诏书,他们如何肯“俯首臣服于朕之前”?又说在康熙升天之时,我正在哀痛之中,胤禟“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而胤禩非但不感到哀痛欲绝,反而独自立于院中,“派办事物,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
雍正帝原本是想表现这两位阿哥的不孝不忠、不仁不义,可是在侧面也表现出,这两位阿哥对于雍正即位毫无思想准备。如果之前已经同受遗诏,胤禩与胤禟又如何会有这样的表现?
《大义觉迷录》还记载,在雍正三次进见请安的时候,康熙除了病情什么也没谈,更无一字一句谈及传位之事,而在之前受遗诏的八人之中也无一人事先向雍正提起过,使得康熙归天之后,当雍正得知传位于自己时“惊恸昏仆于地”。
而且康熙生前并不欣赏隆科多,隆科多只是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而已,并不是上书房大臣,也不是皇亲国戚,为什么却由他来传授遗诏?在雍正即位之始,雍正还迫不及待地诛杀康熙晚年经常传达谕旨的近侍,并且全面收回了康熙所有的朱批谕旨,并下旨:“若抄写、留存、隐匿、焚弃,日后发现断不宽恕,定从重治罪。”
如果雍正是顺理成章的承继大统,皆大欢喜,又为何表现得这般混乱与紧张?甚至出现诛杀先帝近臣的举动?或许朝鲜使臣的报告能够说明问题:“内间事秘,莫测端倪。而至于矫诏,则似是实状。”他们判定矫诏“似是实状”,也就是说,雍正之即位是非法的。
除此之外,康熙生前曾赞雍正“诚孝”,并且多次命雍正代表自己参加各种祭祀。看似康熙很看重雍正,但是如果就此上升到会将国家托付于他的层面,似乎还言之过早。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军权的授予似乎才是传位意图的真正体现。
而在这一点上,雍正从未得到过重用。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西征,并由贝子破格授予其王爵,并亲谕青海蒙古各部“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回京述职后,再赴军前。
出乎意料的是,大将军王胤禵返回前线七个月后,康熙偶感风寒在畅春园静养,而负责警卫畅春园的步军统领、雍正的舅舅隆科多却早已投靠了自己的外甥。紧接着雍正在一片诧异的目光中成为了真龙天子,并将同母弟胤禵剥夺军权,由王爵降为贝子。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已不言而喻。雄才大略的一代圣主康熙怎么可能让胤禵执掌天下兵马,却让雍正即皇帝位?难道要祸起萧墙?难道要手足相残?难道要尾大不掉?
还有几点可疑的是,康熙在位时经常在皇家园林“畅春园”生活与办公,而雍正即位之后却弃而不用,另行拨付巨款营建圆明园,作为自己生活与办公的场所。勤劳节俭、一日三餐都颇为素淡的雍正帝,为何如此舍得耗资修建自己的园林而不住畅春园?就连康熙生前定期光顾的避暑山庄,在雍正即位之后的13年间他也再没去过一次。
更让人费解的是,雍正驾崩后坚决不入祖坟,决意不和顺治、康熙皇帝葬在一起。而在封建社会中认祖归宗是尤为重要的,更何况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帝王之家更不该离经叛道。然而雍正不入父宅,不入祖坟,足以见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这样看来,雍正生病时招大批道士诵经念咒,作法驱鬼,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无风不起浪,200多年来史学家围绕雍正即位的话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其中的猫腻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