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屠呦呦 评论:对方舟子质疑屠呦呦成果言语的一些浅析
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10月5日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名获奖者之一,她在从植物药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的研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宣告获得诺奖后,中国媒体对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却取得诺贝尔奖成就的现象进行了议论:《人民日报》对中国大陆学术界的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质疑,另一些媒体则就青蒿素提取是否属于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产生了争议。
同胞得到了科学大奖,自豪应该是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当然,反思和争论并不是不必要,但若在此时想方设法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贬低他人的成就,就令人不齿了。
参考消息网8日报道,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发表研究成果时忽略了他人的贡献。“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方舟子在接受采访时称,屠呦呦在发表专著时可能未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署名。
“她因此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也是她三次选院士都没能选上的因素之一,”方舟子说,“成果的署名起码应该做到尊重事实,不夸大自己的成就,不忽略同事的贡献。
”另外,一直致力于证实中医是伪科学的方舟子此时仍然不忘抹黑中医药。他表示,“青蒿素是在对数千种中草药进行复查的基础上发现的,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和中医药有一点点关系,而实际上它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
方舟子的科研方向似乎很广,甚至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围。虽然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把学术争议变成低级的打嘴仗和个人攻击,与方所声称的“主持公道”、“捍卫真理”相去甚远。
屠老的研究有巨大价值,毋庸置疑。这与她本人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完全是两个话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单打独斗取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背后,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支撑。这和莫言埋头写小说然后凭一部作品摘取诺奖文学奖截然不同。
相信钱学森、李政道等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都不会否认这一点。另外,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是否公正,如今也没有一个定论,抛出“三次院士落选”一说,能证明些什么,估计也值得好好探讨。
再者,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药青蒿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李时珍《本草纲目》有“青蒿”条,在“主治”的十种病症中也有“疟疾寒热”与“温疟”。
当下造福于世的青蒿素与中药青蒿并非完全一个概念,但是,连方舟子自己也无法回避青蒿素是在对数千种中草药进行复查的基础上发现的。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陈道峰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中药材的科学化研究,或者说植物药的科学化研究,这是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提取后的中药,就不是中药”的论调,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毛主席有词曰: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想来非常应景。那些自身根基便不稳的人,却跳出来频频给他人做鉴定,真乃自取其辱,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