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历史之7――明朝庆王朱栴与韦州
引子7:写同心县脚下的历史,明朝庆王朱栴历史地位极其重要,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因这段资料有多名专家己研究多年。其中同心网同心历史栏目就有我的老师李有银(庆王与韦州城)的一篇文章,我这有鲁班门前卖大斧不知轻重的感觉。
因我不是学文学和历史出身,只凭一点爱好和多年的积累,身为民间人土,我也查找了好多资料,并感谢网友借给了我一本《同心县志》,我是如获至宝。我的文章有一点胡谝滥说,东拉西撤的味道,这也是山寨版历史的卖点,通俗易懂,让各们网友在轻松平淡中考虑沉重的历史。
公元136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1378年朱栴出生,朱栴是朱元璋第十六个皇子,号凝真,庶出,母亲为皇妃贵人余氏。在他13岁1391年时,被册封为庆王。朱元璋先后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各地,目的是以同姓制异性,巩固朱家王朝长远统治。朱栴15岁时按朝廷的就藩制度来到了封地,庆王的封地为现在的甘肃庆阳、延安和宁夏北部至中部的大块土地。庆王先在甘肃庆阳居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后来到了韦州。
栴,音读做(占zhan音平声),有词语栴檀,古书上指檀香的意思,也有词旃檀意思与栴檀是一样的。朱元璋的儿子辈排字时都用木字旁,用同一偏旁的字取名,就象我们现在取名三字名重视中间的排字的道理一样,因朱元璋的后代取名用中国传统五行金木水火土,如以后有皇帝第4位叫朱高炽,取火字旁;第8位叫朱见深,取水字旁;第12位叫朱载(上后下土),取土字;第13叫朱(左立右羽)钧,取金字。
古字这个栴字是旃字再加个木字旁,现在电脑无法打出此字,所以原来有些书中写的方字旁朱旃是不符合历史的,现在出版的书籍已全部改成了木字旁的朱栴。
1394年16岁的庆王在韦州成婚,娶的是册指挥孙继达之女。庆王负责镇守塞上疆域。庆王在韦州居住8年,他在韦州曾建有现在的韦州老城东城和地下避暑王宫,并在韦州巴庄子附近的暖泉盖有王宫。可以想象600年前的韦州风景宜人,风吹草低现牛羊,是何等的好风景呀!
1401年,建文三年,23岁的庆王按朝廷的命令迁往银川定居,庆王充分利用银川水系,建有规模宏大的南方园林风格的王宫,王府的大致位置在银川老城南熏门内(今银川市中山南街)附近。(银川的兴庆区兴庆二字是不是得于此,我似乎忘了,好象有西夏一说?)
1398年,做了30年皇位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朱元璋在世时没能很好的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他将嫡出的马皇后生的大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可惜太子朱标福气太浅,在6年前还没等到接班就早早故去,所以现在也有说朱栴是第十五皇子的说法,原因就在此。
按照封建的皇位传承,朱标的大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孙子继承了皇位,年号建文。因永乐帝忌讳这段历史,也就没封谥号,史称建文帝。当时为了让太子顺利接班,曾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的,说是朱元璋大杀功臣,就连太子也产生了质疑,有一次仁慈的太子当面给父皇建议让给老臣手下留情。父皇命人取来一根带刺的荆棘,让太子徒手拿上,太子回曰,有刺扎手,父皇随即手提宝剑,将荆棘之刺喀嚓削去,说现在不扎手了吧,太子恍然大悟。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开国皇帝经过几次涉及上万人性命的大型案件如胡惟庸案、蓝玉案,臣相不再设了,也就象现在有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一样。外面的刺儿确实没了,朱氏皇族的权力得到了充分保护。可家族内部的刺儿又出现了,建文皇帝的四叔也就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当时封地在北京,时称燕王朱棣,因有防备蒙古部落的重任,兵力最强。
建文帝正在那儿对削藩产生犹豫之时,燕王朱棣拥兵自重,先下手为强,靠一次靖难之役的机会,携大兵包围了国都来靖难,将侄儿从南京宝座上追了出去,称帝。
1403年改元永乐,以后将京都从南京搬到了北京,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年轻的建文皇帝从1399年-1402年仅坐了三年皇位,一说自焚;一说他从地道逃出宫,后到南方偏僻小地做了和尚,甚至有姓让的家族说是建文帝的后人;一说逃到了海外南洋某国,甚至说回族太监郑和(马三保)下西洋是为了查找建文帝的下落,这几种说法至今史学界未有定论。
为防止其它的藩王也模仿自己有类似的举动,永乐大帝将各藩王实权旁落,将给他称帝时立功的部分太监和亲信派到各藩地,用此法控制同姓的藩王,没刺的更要防着。
正因此,庆王朱栴多次申请回南方探视亲人而朝廷不允,无权而又文才出众的王爷只好留下记载着痛苦的诗词风阵阵,雨潺潺,五月犹如十月寒。塞上从来偏节令,倦游南客忆乡关。1438年农历八月初三庆王朱栴在银川庆王府去世,享年61岁。当时是朱元璋的第5代后人是明第6位皇帝英宗朱祁镇时期。也就是说庆王一生经历了明朝的6位皇帝,年号分别是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
庆王朱栴去世后,朝廷谥号为靖,史称靖庆王。我查谥法,靖的意思如下。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盖棺定论,庆王的谥号靖字,还是充分肯定了这位王爷的一生。以后庆王的6个儿子先后受封,嫡长子朱秩奎继承了庆王王位,死后谥号为康,史称庆康王。其余5个都封为郡王。
出生在南京皇宫的庆王朱栴15岁到达封地就藩,再也没有回到过南京,他最终选择了葬在现在同心县罗山东麓,韦州镇西北周新庄子西面的山坡上。
明朝政府专门在这里建立了陵园,这也是同心这片土地历史上级别最高的王。其北起韦州周新庄村,南至张旧庄村陶庄社,东临张家后庄村,西达罗山东坡,面积30多平方公里。这片陵区被称作宁夏明代博物馆。1988年宁夏区政府将这里列为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王和他的后代的这片风水宝地度过了三百年的安静,曾经也遭过蒙古的一个部的洗劫,明亡以后陵园遭到了破坏,地面文物也就荡然无存。在1967年,韦州公社周新庄大队组织社员从古墓挖砖,破坏了这座陵墓,幸好墓志铭被自治区文物部门追回而得以保存,才搞清了这段历史。
时至今日,这片陵园的保护仍是个大问题,现在还残存有多个坟冢。在1983年,陵区内最大的一座坟冢,位于现在韦州任庄子村旁庆王朱栴的后代一位王的墓被村民挖开,那时我在下马关上初一,就听人们传说韦州挖出了皇帝墓(其实是王的墓),从里面挖出了些古城砖和几汽车木头板子。
我在1995年时去过那儿,从韦州上罗山必经此处,路旁就是一个大大的土堆,土堆的下边有一个黑黑的洞儿,野兔子时常出没在那儿。这个墓的墓志铭至今没在找到,也没有查清墓主人到底是哪位王。
叹惜呀,文物!在周新庄以西方圆三十几公里的地方,能看到一片荒滩,有一些高的低的疙瘩,偶尔发现残存的瓦片、残砖。这几年也不知情况如何,顺之先生只能凭记忆写到此处。
有志之士曾提到了韦州的旅游问题,从韦州出发,路过任庄子的大土堆,车可以直接开上罗山,四月八的佛教胜地云清寺正在响起悠扬的钟声。巴庄子暖泉的热水还在冬日里冒着腾腾热气。这一两年又在现属红寺堡买河附近罗山正北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古堡子,据说是给明庆王王陵守陵部队500军队曾经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