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莹现状 吴莹莹不神也不惨 “亲密朋友”现身说内幕(图)

2018-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是的,2006年最后一个月里,她无疑是网络里当红的主角,她被溢美的词语覆盖,也被辱骂的词语包围.开始,她高调出场,接着,质疑的舆论铺天盖地,她躲避,鸵鸟一般退守

是的,2006年最后一个月里,她无疑是网络里当红的主角,她被溢美的词语覆盖,也被辱骂的词语包围。开始,她高调出场,接着,质疑的舆论铺天盖地,她躲避,鸵鸟一般退守。

这是一个21岁女孩在2006年最后一个月的遭际:从天才少女到“骗子”、“造假高手”,从美女到“小丑”。

这位被捧得高高又被重重摔在地上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四年级的女生吴莹莹。

经过一阵喧嚣,现在,她关掉了手机,关掉了博客,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络,好像她在这个星球只是短暂的旅游,她的假期结束了,离开了。

然而,关于这个女孩的议论并未尘埃落定。在她亲近的人眼中,她一直都是个话题。只是,这时候的她,既非天才也非骗子,既非美女也非小丑,而只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孩子。

目前的吴莹莹,手机一直关着,博客也不再开通,她消隐在北京的某个角落,悄悄打理着公司的业务。“她没有网上传的那么神,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惨。"

“出色的不止她一个”

近中午12点了,王绍华站在教学楼高高的台阶上。他在等待一个远道而来的人。他实在想不出,来人为何跋涉千里只为他多年前的一个学生,他也难以想象,这个在他眼里永远停留在孩子阶段的学生,在遥远的京城掀起了多大的波澜。

“有一天晚上,她父母给我看了报纸,我才知道这个消息”,已从成都市石室中学校长位子上退休的王绍华说。他担任校长期间,执教过的学生和结识的学生家长成百上千,隔了多年保持联系的并不是很多,而吴莹莹是其中一个。

2006年12月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为该校心理学院大四女生吴莹莹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吴莹莹给在座的媒体记者发了一个纸袋,里面有她的个人资料和获奖证书,还有美国一家软件公司Topcoder的介绍、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计划,一份署名该公司公关部的关于任命吴莹莹为该公司亚洲副总裁的材料。

吴莹莹的父母与王绍华始终保持着联络,并迅速把她出任这一职位的消息,当做一条喜讯告诉了他。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她是从南小街小学毕业,这个学校已经不存在了,她是1997年进入石室中学初中部的。”王绍华对9年前的那个小丫头印象比较深的是:“学校每年都要搞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活动,她每年都要参加。”吴莹莹是比赛的常客,获奖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过,学校搞小发明的学生很多,出色的也不止她一个。”

石室中学的小发明比赛是出了名的,这引起多方的关注。“我记不清哪一年了,香港的亿利达公司刘老板和杨振宁教授来过我们学校。”亿利达杯赛是一项在中国青少年中很有影响力的发明制作比赛,石室中学的学生几乎每年都有获奖的,杨振宁和刘老板的到来正是为一位获得了一等奖的学生颁奖。

这位学生姓夏。吴莹莹在这年的比赛中也得了奖,但没有获得一等奖,所以未能亲手从杨振宁教授手中接过奖杯。

“初三时,她搞了个open字典,得了亿利达一等奖。”王绍华说,他从吴莹莹初中一年级时就开始注意她了,他发现这个学生专注于摆弄一些工具,甚至把课堂当成了试验室,“她好像每天都在动手做着小东西。”

2000年的学期期末,王绍华对学校师生宣布,提前录取吴莹莹为石室中学高中部新生。“不管她在升学考试中成绩如何,我们都确定录取她。”他考虑吴莹莹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小发明上了,学习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对这样的学生,王校长决定网开一面。

但吴莹莹还是参加了那年的中招考试。“她的成绩高出了成都市重点高中的录取线,距石室中学的录取线还有点差距。”王绍华说,不能让这样的学生在他的手上埋没了。

“你还小,不要自我膨胀”

“11月10几日吧,她妈妈很着急地给我打来电话说,莹莹参加工作了,有一个美国公司聘用她当副总裁。”华西都市报记者曹丰与吴莹莹相识多年,可以说是“看着她长大的”。

“她妈妈担心工作会影响了她的学习,我就给她打了电话,约她面谈一次。”出于多年朋友的关心,曹丰想当面听一下吴莹莹对公司和工作的解释,“过了几天,她就赶回了成都,在妈妈的陪同下,我们在一个咖啡店见了一面。”吴莹莹讲了公司的基本情况,“是做编程和软件开发的,她从小就酷爱计算机,她说对学习没有影响的。”

就在1999年,吴莹莹获得亿利达奖后,曹丰对她做了第一次采访,在华西都市报上刊发了对吴的报道。“那是对她报道的开始,之后的多年中,我对她的采访一直都有。”由此结下了友情。

媒体和网络对吴莹莹的质疑几乎是从她出场的那个下午就开始了。公众对吴的质疑围绕着她的“100多项发明”、“三项专利”、“斯坦福大学硕士”、“ACM亚洲助理主席”展开。“美女副总裁”的称谓更为网络带来了高的点击量,在吴莹莹相关的新闻条目下面,评论的帖子骂声此起彼伏,“造假高手”、“学术骗子”、“集体炒作”等等“罪名”都被罗列了出来。吴莹莹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对于吴莹莹掀起的波澜,曹丰仍在关注着。就在网络上嘈杂一片之际,他在网络社区发表了一篇具名的帖子,对网友攻击吴莹莹的言论做了回应,很快,这个帖子的跟帖迅速连续翻页,送鲜花和砸砖头的都有。“没想到,她还真把事情搞大了。”对那个7年前曾报道过的小女孩,如今发生的一切,超乎了曹的预料。

“发生这个事情后,她有些沮丧,我劝她放下包袱,摆平心态”,曹丰劝慰吴莹莹“往前看。”

曹丰的印象中,吴莹莹第一次面对记者长枪短炮的采访是在15岁那年。“她个子很高,清瘦,她那次介绍了发明的经过,我是第一个采访她的记者”,那是一次局限在四川省内媒体的轰炸,面对高频率的曝光,曹丰善意地提醒了小姑娘:“你还小,才15岁,千万不要自我膨胀。”

那是一个在川内影响很大的发明,吴莹莹在川内中学生中有了名声。

得了奖的这年夏天,吴莹莹找到曹丰说,她想到华西都市报做记者。“我们有一个版面是学生自采自编的,她想尝试一下,我就让她做了,连续做了几期,还不错。”曹丰在她结束短暂的“记者”工作后,付给了她100元的报酬。

2002年冬天,吴莹莹参加了一个冬令营,这时,她学会了舞蹈,她在这个冬令营的舞蹈比赛上得了一等奖。“好像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复旦等学校组织的,在这个冬令营后,北师大跟她签了录取协议,只要她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就录取她。”签完协议,吴莹莹告诉了曹丰,“她说自己的梦想是清华大学,她为此还哭了几场。”

吴莹莹哭过之后,试着联系了清华大学,希望能给她一个提前录取的协议,但清华大学的回信拒绝了她的请求。

“因为总是搞小发明,她的成绩受到了影响,她父母也担心高考是不是有把握。”最终,吴莹莹以514分的高考成绩被录取为北师大新生。

“从来不管同学怎么看她”

王绍华曾经在四川省教育厅机关报《教育导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吴莹莹发明成功原因的探究”。“她在学生中是突出的,是特别的,我的文章对她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大的背景做了分析。”王绍华认为,学校对吴莹莹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帮助,“我也多次担心应试教育把她扼杀了。”王绍华就给吴莹莹的年级长做了交待,要对她特别关照。

吴莹莹也在一次遇到挫折后困惑过,她写了一篇周记,讲了所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困惑,老师阅后给了她一个批语:“做最好的自己。”

王绍华是被这个小女孩敢于实践的性格打动的,作为学校的校长,他认为学生应该有个性,对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吴莹莹恰好符合了他的要求。“她敢作敢为,有一次,她尝一草本植物,把嘴都搞肿了”,可是,这个小女孩的性格是坚韧的,“她学跳舞,脚都磨出了血,可还是坚持到跳好,她什么都要去尝试,并且做得很好。”

特立独行的性格让这个小女孩在中学时代与周围的同学就已经显得格格不入。“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争议很大,比如,为了一道数学题,她可以讲出三种解法。她不怕说错了,只管在课堂上讲,下边同学起哄,她不管,一定要讲完。”曹丰曾听过她的班主任老师的介绍,她从来不管别的同学怎么看她,当她把第三种解法讲完后,可能第四种解法又在她的大脑中形成了,那么,她会要求老师和同学允许她把第四种解法讲出来。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听这个固执的小女孩喋喋不休,因为她的解法是错误的,可是,这个小女孩好像不明事理,她全然不顾别人的想法,自顾自地,一次次在课堂上重现着这样的场景。

老师们给了吴莹莹最大的宽容,化学老师给她拿来了药品,让她回家做试验用;数学老师允许她把对习题的多种解答写下来,哪怕是错的。

王绍华在写那篇文章时,拜访了吴的家庭。“她的父母对她的管理很宽松,她屋子里乱七八糟的,都是她搞小发明时弄的,父母鼓励她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做到底。”

对于这样一个学生,王绍华采取了对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他想放手,再放手,让她自由地去想、去做,因为王认为,这个学生将来“肯定会有一番成就”。

吴莹莹的家庭很普通,父亲是一个监狱的狱警,母亲在一家消防器材公司。“不像网络上传说的那样,父亲并不是副省长,但也算知识分子家庭吧,父母对她没有过多干预,她想做的就让她做。她的爷爷奶奶都是学校老师,对莹莹的教育方法采取得还是很得当的。”曹丰多年采访吴莹莹,对她的家庭接触颇多,了解很深。

在接受川内媒体采访时,吴莹莹的妈妈王义蓉曾感慨地说:“在石室中学的6年是吴莹莹发展最关键的6年,感谢学校给了莹莹创新的空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