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妻子 华东师大哲学教授杨国荣:哲学院士将学术基因传给弟子
原标题:哲学院士将学术基因传给弟子——记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国荣
在2016国际哲学学院院士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杨国荣当选院士。
今年,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国荣《成己与成物》一书的英译本,收入“世界哲学家”系列。著名汉学家梅勒在序中评价:杨国荣是这个时代“具创造力、卓越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以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为名的“思勉原创奖”设奖至今共3届,以宁缺毋滥为原则仅评出13部文史哲佳作,其中就有杨国荣所著的《道论》。
从学习哲学到执教哲学,杨国荣几十年如一日,书写着他在教研方面的“道论”,将学术基因传给弟子们。
写完书得意之后又觉不满
上世纪70年代,才上初二的杨国荣便迷上哲学。当年,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是高校本科专业教科书,杨国荣却已读得津津有味。1978年,他进入华东师大哲学系学习,从本科读到硕士再到博士毕业,1988年留校任教,1991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杨国荣现任华东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还是国际形而上学学会首位华人主席。
至今,杨国荣在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哲学、道德哲学、形而上学等领域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每次写完一本书,除了如释重负,还会有几分得意。”杨国荣说,“但过了一段时间,便开始觉得不满意,努力想在下一本书中得以完善。”
同行认为,杨国荣哲学研究与哲学史研究相统一的学术传统,继承金岳霖—冯契学派绵密悠长的逻辑分析方法,中西互参,从最初王阳明研究,到近期“具体形上学”开放体系,他犹如一名不知疲倦的骑士,不断开疆辟土。
20多年“老课”仍要细准备
治学不怠的同时,他也诲人不倦。若无例外,杨国荣每一学期都会开设一两门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课程,坚持在教研一线,承担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原著、中西比较哲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重任。师生或研读经典,或讨论业已成形但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历年的课程内容鲜有重复。学生们每隔两三年总能读到先生的新著新理。
即便是讲授了20多年的课程,杨国荣在每次课前都仍仔细备课,将自己研究方面的心得和体会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一位哲学系硕士生说:“杨老师有些著作已经写好但还未正式出版,他就会将书中最新的观点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我们特别幸运,能够成为第一批了解他最新思想动态的听众和读者。”
师道传承,他日前当选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
把关学生论文不放过一个标点
杨国荣给学生做论文指导,从不为学生命题,在思路和观点上也不加以限定,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但他对学生的观点及论证、材料运用及考订,乃至语言文字的通顺、标点符号的规范等,都严格把关。
杨国荣审阅学生论文,熬夜习以为常。“假如我今晚8时左右给杨老师发电邮,明早10时打开邮箱,肯定能收到回复。”一名博士生说,“每次看完杨老师的邮件,都觉得是上了一课。”因为文章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处理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等等,都被逐一列出、详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