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玉的子女 周克玉有几个子女
导读:有好几个遗属都泣不成声,人物评价周克玉将军为人和蔼,善交友。在经常造访他的友人中,有领导干部,也有科技人员;有在职的,也有离退休的;有从政的,也有经商的;有要人,也有百姓;更多的则是文化、艺术、理论界人士。有时一天要接待几种不同类型的人,交谈的话题跳跃性大,知识涵盖面宽。他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谈什么懂什么。研究党史国史的著名教授邵维正说:“周克玉政委博学多识,他的谈话,文化含量高
人物评价
周克玉将军为人和蔼,善交友。在经常造访他的友人中,有领导干部,也有科技人员;有在职的,也有离退休的;有从政的,也有经商的;有要人,也有百姓;更多的则是文化、艺术、理论界人士。有时一天要接待几种不同类型的人,交谈的话题跳跃性大,知识涵盖面宽。
他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谈什么懂什么。研究党史国史的著名教授邵维正说:“周克玉政委博学多识,他的谈话,文化含量高。” 在和平时期的工作中,表现出的则是一片“爱民”之心。
曾先后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些同志,对周克玉将军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事,对基层官兵的事,格外关心。1990年,周克玉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调任总后勤部政委。总后的单位多数都驻在大城市,而他到任后,首先到环境条件最恶劣的青藏高原部队调研和看望官兵。
当他得知在建设青藏公路和铺设输油管线以及运送物资中牺牲了不少官兵时,专程去为烈士墓献花;又冒着雨、打着手电筒一家一户地走访看望了20多名烈士的遗属和子女,并当场拍板解决困难。
事隔10年,当时陪同他看望的一位大校军官至今谈起此事还感慨颇深地说:“当时周政委要求,看望时一家都不能漏,少说客套话,主要是问有什么困难。见到政委,有好几个遗属都泣不成声。
”在谈到这件事时,周克玉将军说:“作为烈士的遗属和子女,困难和苦衷要比常人多得多,特别是精神之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离开青藏高原不久,他又到条件同样艰苦的嫩江基地和武汉基地驻偏远山区的几十个仓库,实地了解情况,解决困难。
他说,越是艰苦地区,越是基层,困难越多,越需要首长和机关去解决。有些战士在高山哨所值勤,周克玉坚持要上去看望。他对劝阻的随行人员说:“战士都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到山沟仓库当几年兵,有的连一趟县城都没进过就退伍了。
对这些战士,无论他们的哨位有多高,路有多远,我都应该去看一眼。”看望中,见到许多战士与他握手时直掉泪,他尽量放慢脚步,让战士握手时间长一些。从一个仓库到另一个仓库,有的要行车很长时间,如果时间宽裕,他就顺路到沿途村庄歇脚,以便与老百姓拉拉家常,了解民情。
有一次,周克玉政委在一个山区村庄与农民交谈中,看到他们生活艰难,很动情,让工作人员把带在路上野餐用的方便面、香肠、饮料等分给老人和孩子。
1995年,周克玉将军离开了部队领导岗位,当选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他把深入实际、服务于民的作风又带到了国家立法工作中。人大法律委员会分工他组织审议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十几部法律,在审议修改前,他都亲自下去作深入调研。
1999年,为了审议修改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他不顾因腰腿痛造成行走不便等困难,带人到人烟稀少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气象站等偏远基层单位调研。他说:“调查研究得越深细,出台的法律才越符合实际,越能反映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立法的目的,也是法律的本质。”
据跟随周克玉十几年的警卫人员介绍,周克玉将军对穷苦群众、基层官兵、科技人员、先进典型、年轻干部、离
周克玉(6张)
退休老同志、特别是革命烈士和老同志遗孀,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家乡群众来北京找他办事,能办的他都给予帮助,尤其是对来看病的,总是嘱咐工作人员尽快安排就医,对不符合原则不能办的事,作耐心解释,对有经济困难的,送给路费,甚至让工作人员买好车票;他出差所到之地,凡有烈士陵园或烈士墓的,都要去看一看;逢年过节,他看望和拜访的重点对象是知名专家、住医院的老同志和遗孀,看望的重点单位则是基层连队、干休所和幼儿园;出差每离开一个单位,都必须到炊事班与炊事员们握个手,告个别;在总后任政委期间,亲自过问解决机关中青年干部的住房问题,看到有的年轻干部结婚无房,他指示有关部门:“哪怕解决一间房,安个床,支个灶,也算是个家。
安居才能乐业。”并督促建了几栋包括营连职单元在内的宿舍楼。警卫人员还谈到,周克玉将军和老伴王昭,每年都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资助学。救助对象主要是家乡农村的穷孩子。在已救助的50多个学生中,有的从小学资助到高中,有的上了大学后还继续资助。
冬天,他和老伴从家中找出些衣服,让工作人员寄给救助对象。他说:“我小时候也是农家苦孩子,我知道穷人过冬的滋味。” 文怀沙不愧是著名学者,有眼力,把“求真务实”作为周克玉将军“善”和“美”之心灵的归结,一下子就寻到了源,触到了根,见到了本,揭示了周克玉将军大智大儒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