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宋文华 宋文华探索国防教育新路 践行党员责任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央台记者李艳(中)到天津国防教育基地采访报道.(图片由天津国教办提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她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强烈的忧患意识系于心头.在工作中,她充分

中央台记者李艳(中)到天津国防教育基地采访报道。(图片由天津国教办提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她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强烈的忧患意识系于心头。在工作中,她充分利用好东丽区国防教育基地这一阵地,不断探索国防教育的新路子。

天津市东丽区国防教育基地是“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区委、区政府十分支持国防教育基地的发展,先后投资五千余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基地建有国防教育展馆、人防教育展馆、禁毒教育展馆。三个展馆共有图片8000余张,实物模型600多件(套),有120万字的电子书籍,影像资料数千种。

为增强爱国主义文化熏陶,基地建成了国防文化长廊、历史长墙和国防主题公园,其中国防主题公园分“民族魂”、“将帅林”和“鱼水情”三个部分,分别反映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军民共建、鱼水情深等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担任教育局副局长时,宋文华同志主管德育工作,便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基地对学校、全民开展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始终关注着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任局长后,她更是经常带领局领导班子、相关科室工作人员深入基地,了解发展情况,指导基地开展工作,筹划未来发展,并深入到学生的宿舍、食堂关心军训学生的生活。

在她的指导下,基地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不断拓展新的功能,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于青少年国防教育、服务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服务于构建和谐军政军民关系的国防教育基地,年均接待量可达30万人次。目前,教育局与旅游局积极协调,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争取使国防教育基地发挥更大的教育辐射作用。

在这里,学生们学习国防理论、国防环境等知识,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浓浓的国防情激发了强烈的参军情。通过对30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军训后愿意参军的人数达到80%,为我区向部队输送优质的兵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东丽区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

同时,基地积极参与和支持全区民兵队伍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工作,向全区民兵免费开放国防教育、人民防空等教育展馆,为民兵“四课”政治教育的有效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驻津武警、部队和东丽民兵提供620多场次的实弹射击保障,促进了全区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大环境的形成,为东丽区连续六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本职岗位工作优秀,情系国防以身示范,夫妻二人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基地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实践基地”及“有突出贡献的军训基地”。2001年,全国中学生军训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来到基地感慨地说:“这个基地在全国是一流的”。2010年11月,全国县处级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座谈会在天津召开,国防教育基地作为观摩示范点接受了参观。

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深厚的国家意识植根于她的心中,将自己深深的国防情转化为浓浓的拥军情。在担任实验小学校长期间,学校长期与高炮四团结成军民共建单位,开展签字仪式携手共建,曾经一个学期接收26名部队子女入学,安置2名干部家属,提供优质资源服务。

十多年来,在宋文华同志的协调沟通下,我区多个学校与驻区93675部队、北京军区司令部农场及66005等部队建立了共建关系。开展慰问活动,她也经常深入部队,慰问官兵战士。

她督导出台了《东丽区优待军人子女实施办法》,先后把100余名驻区部队官兵子女就近、免费安排到区教育质量最好的学校,并接收了20余名随军家属到教育系统最好的单位工作,让这些为国家军队建设作出过贡献的军人以及家属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

宋文华同志积极拓宽思路,开展科技文化拥军活动,与区民政局、劳动局、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军粮城第二中学等学校为驻区部队的官兵和部分复员军人220人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卫生救护技能培训,并取得了国家初级技能等级证书。为多名新入伍的战士办理了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入学手续,连续多年为我区征兵应征青年心理测试无偿提供计算机操作。

在家庭中,宋文华的国防情也感染着自己的家人。她的爱人白宝忠,曾任天津市东丽区金桥街主任、党委书记,现任东丽区城市建设委员会主任。无论他在哪个岗位工作,都把支持部队建设当义务、当责任。在街道工作期间,每年都亲自走访驻军单位,广泛征求部队和官兵意见。担任区城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后,他发挥职能作用,带头支持部队基本建设,赢得了驻军官兵的好评,为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个普通而温馨的家庭中,爱国志、国防情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心中。虽然这个家庭很普通,很平凡,但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千万万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才有了国家的这份安宁、祥和、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