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梅生日 【越剧名家】涟水妹子•张咏梅的艺术人生

2018-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咏梅,女,1969年1月生,江苏省涟水县涟城镇人,著名越剧吕派花旦,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剧学校越剧班,1989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任演员.宗吕(瑞英)派,嗓音甜美,唱功优异,身材窈窕.曾在<打金枝>.<红楼梦>.<西厢记>.<风月秦淮>.<桃李

张咏梅,女,1969年1月生,江苏省涟水县涟城镇人,著名越剧吕派花旦,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剧学校越剧班,1989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任演员。宗吕(瑞英)派,嗓音甜美,唱功优异,身材窈窕。

曾在《打金枝》、《红楼梦》、《西厢记》、《风月秦淮》、《桃李梅》、《梨香院》、《风雨大观园》、《七叶一枝花》、《梦里云间》、《杨乃武》、新版《红楼梦》、《梅龙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戏中,担任主角或重要配角。

在现代剧《早春二月》中饰陶岚。曾获1988年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奖赛“荧屏奖”,1990年江、浙、沪戏曲卡拉OK大奖赛优秀演唱奖,1994年“凯华杯”全国歌戏双栖明星广播演唱大赛三等奖。多次赴泰国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演出。

考场奇观 慧眼识珠

1984年4月,位于文化广场的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要招生40名,规定只收上海户口的学员,一下子涌来500多名考生参加初试。主考老师们连日加班加点接受一批批报考者过场检验,可是合格者廖若晨星,于是被搞得疲惫又失望。

此时,听说经人极力推荐一位从苏北来沪赶考的姑娘,也想唱越剧。主考官未免觉得不可思议,心想上海的女孩子尚且挑不中,外地乡镇来人报考,岂非异想天开。但毕竟对其母女俩长途奔波的辛劳和诚意,有点同情,就姑且给个安慰过堂一下吧。

主考官们无精打采地靠在椅背上、趴在桌面上养神,漫不经心地看着一个带有乡土味的纯朴的小姑娘在考场上应试。这就是16岁的张咏梅初次踏上申城土地后的第一次亮相。她看来一点不紧张,开口先唱了一曲越剧新戏《五女拜寿》中茅威涛的尹派唱段:“请姑娘放心喝下这暖肚汤。

”甜亮的音色、柔美的旋律、清晰的吐字,越剧风味浓郁,听不出丝毫苏北口音,呖呖莺声入耳,考官们立刻精神振作起来,犹如发现了一颗珍珠,眼睛一亮,腰背挺直,交头接耳地评论赞扬,神态惊喜,可谓人才难得。

听罢一曲,要她再唱两句,于是张咏梅又将《五女拜寿》范派小生方雪雯、傅派花旦陈辉玲的对唱“翠云仗义受了气,含泪劝我把家离”和“不怪小婢心势利,多留只泊惹是非”一气呵成。

虽然还稚嫩些,但潜质甚佳十分灵秀。观其形体纤细苗条,明眸皓齿瓜子脸,神态轻松自如,确实是可造之才,考官们喜出望外,当即告诉她初试已过关,立即去补办准考证,暂时切莫离开上海,等待一周,且听佳音,要参加复试。实际上她已被考官们看中了。

正是由于张咏梅的出现,才突破了上海戏校越剧班不招收外地考生的禁区。原来上海500多名考生能入围者仅5人,戏校老师们从张咏梅身上看到了外地越剧人才的新天地,立即奔赴江浙两省广招贤才。

然而在复试通过后,张咏梅并未得到明确的答复,她仍旧返回苏北涟水县家中,等待这不知结果如何的“另行通知”,考虑到进上海深造的高难度,在等待戏校通知下达的两个月内,张咏梅又到“会计训练班”进修合格后考出证书,为前途作好第二手准备。

等到当年8月底,张咏梅的爸爸从单位办公室拿到上海戏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时,离报到日期只剩三天了。赶紧为女儿迁户口、置行李、购车票,父母亲护送张咏梅直奔上海戏校报到。张咏梅至今仍记得慈母的一席话:“就是这张准考证改变了你的命运,千万要珍借到上海学戏的机遇啊!”这张准考证一直珍藏在母亲身边。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北姑娘怎么会一下子就考中了上海戏校越剧班的呢?张咏梅早期的成才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她自幼生长在富有艺术气息的戏剧之家。父亲张生荣(淮安人)是生性淡泊、与世无争的戏迷,原为南京某厂工人,婚后甘愿随妻生活,户口从南京迁往苏北涟水县城当百货公司会计,后曾转入妻子所在剧团当琴师与编剧。

母亲陈旭毕业于盐城戏校,是涟水县淮剧团响当当的当家花旦,却又是个越剧迷,一部越剧电影《红楼梦》看过几十场,自然少不了带着女儿张咏梅看了几场。

她将越剧优美的化妆造型与服饰和唱腔技巧,吸收融化于其演艺之中。张咏梅与生俱来的演艺天赋,既来自双亲的遗传基因,而且早在其母亲十月怀孕期间就在接受“胎教”不停地学戏了。开始那时,正处在1968年号召地方剧种学演样板戏的岁月,23岁的陈旭虽己怀胎5个月,仍坚持演出,在《智取威虎山》中饰小常宝,还要翻跟斗。

直到怀孕7个月后,已影响舞台形象,这才停止演出。1969年1月31日(按阴历推算是猴年12月15日)张咏梅诞生时,大雪纷飞,积雪深至成人大腿部位。

临产前,她母亲仰卧在平板车上推往医院,一路艰辛,上坡时车难行,其母只得下车从雪地里爬过去,真危险哪。当时,喜见梅树开花,便起天赐嘉名张咏梅。

牙牙学语时的儿歌,就是母亲吟唱的戏曲。长到10个月断奶后,由奶奶抚养,身边又有15岁的小姑张生淮照应,能歌善舞会吹笛子,张咏梅周岁时便由笛声伴奏会跳舞了。5岁进涟水实验幼儿园,就显现出她的艺术天赋,是幼儿园歌舞尖子,口齿清楚,登台演歌舞小品《小蜡笔》大受欢迎,成为慰问部队和县委演出活动的保留节目,她也玩得很开心。

读小学后,又是校内“小红花艺术团”的骨干,演出频繁,每天放学后要苦练基本功2小时,因此她的腰腿功底良好,小学二年级时,在后台看母亲化妆,然后她全神贯注地看母亲主演《江姐》,津津有味,一点不磕睡,还会唱《红梅赞》等名曲,俨然是个小戏迷。

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不断提高。新编神话爱情剧《张四姐下凡》是她第一次欣赏到古装戏曲,那仙女的水袖服饰和仿佛“水上漂”似的跑圆场台步,她深感身入仙境般的美轮美奂,如痴如醉,心中无比向往戏曲舞台,从此萌发了当演员的志向。

她第一个崇拜的艺术偶像便是亲爱的母亲,视为美的化身。张咏梅的眼睛就像其母。11岁时第一次看到越剧,就是电影《红楼梦》。虽然听不懂,却感到非常新奇,觉得比淮剧更优美,好看好听。接着看影片《碧玉簪》,她连看8场,己看得懂戏情,开口模仿金采凤的唱腔:“耳听得憔楼打二更,官人他独坐一旁不理我”,渐渐入迷,做梦也会想到戏中情景。

等到电影《五女拜寿》放映时,她每看一场都用心学唱,直到全剧都能像模像样地唱下来,她是无师自通悟性高。从小学读到初中,张咏梅读书与迷戏两不误。上课时专心听懂记牢,不用复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是“三好学生”,语文总是最优秀的,显然,这正是她能唱好越剧的文化基础。

某日,她买到一本刊登着1984年越剧大奖赛揭晓新闻的《上海电视》杂志,封面上是赵志刚获大奖的照片,还有上海戏校越剧班招生的消息,心中跃跃欲试,看到规定只有上海户口可以报名,心就冷了。当时,上海淮剧团著名演员马秀英与她母女相识相知,热清地鼓励张咏梅赴沪赶考,终于促成此行。

为免除张咏梅的心理负担,母亲劝慰她说:“闺女啊,你正好初中毕业,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大上海,就当我带你去见个市面,开开眼界,玩玩也可以么!”

关于艺术人才的选拔培养,戏剧家陈白尘的观点是:“天才例外”。张咏梅唱越剧成名,就是这个例外:可遇不可求的奇才。

吕派优秀传人

张咏梅16岁进上海戏校开始接受正规的越剧艺术教育。先练一年基本功,第二年开排大戏《梨香院》,她饰演“红楼十二官”中的芳官。戏校谢秀娟老师为她开蒙,传授吕派名剧《打金枝》、《百花赠剑》、《穆桂英挂帅》、《九斤姑娘》、《凄凉辽宫月》等。

吕瑞英老师手把手地辅导过她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于细微处点拨一番。她在“寺警”、“赖婚”两场戏中,红娘虽然每场只有一句台词,却都是很关键的铺垫,千万不可忽视看到张生挺身而出智退孙飞雪的能耐,红娘脱口说道:“哦哨,小姐,倒看他不出!

”当老夫人让张生和莺莺兄妹相称时,红娘内心焦急地说:“唉呀,这可怎么得了啊!”其见识与爱憎一语道破,心理活动的轨迹就清晰可信了。排演大型喜剧《桃李梅》时,正值酷暑盛夏,排练场上却无空调,吕老师日以继夜地辅导张咏梅,吕老师累得中暑,躲到卫生间中用自来水冲洗脸面,稍歇片刻又继续指导排戏,对袁玉梅扮演巡按大人时的身段动作重点辅导,倾囊相授。

吕瑞英认为张咏梅的乐感良好,音色美,润腔技法和真假音变化自然顺畅。表演风格上不矫揉造作,纯净朴素有灵气。她主张表演分寸必须掌握好:“宁可不足,不要做作。”张咏梅谨记并恪守着这个要求“恰如其分”的吕派艺术表演准则。

像张咏梅这样擅长塑造活泼开朗、聪明机智少女的喜剧人物的花旦青年演员,在当今越剧舞台上犹如凤毛麟角。她在《桃李梅》中的演唱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自身角色袁玉梅是正宗吕派花旦风格,顶替二姐袁不李时唱袁派声腔。

女扮男装进京告状时,与意中人鸿学勤舟中巧遇,正面对唱是委婉低回的尹派小生腔,转身自忖仍唱吕派花旦腔。最后扮巡按时又唱起高亢激越的徐派小生腔。多侧面地展现女主人公智勇双全、仗义多情的性格与素养,浑身是戏,令全剧洋溢着喜剧风情,高潮迭起,变幻莫测,多姿多彩。

每逢观众欣赏张咏梅主演的《桃李梅》时,无不心花怒放,笑声欢腾,大过戏瘾。因此,这出戏的上座率甚高,足见其观赏性强百看不厌。这是张咏梅最具号召力的代表作,迄今演出场次已超过100场。

伯乐识马

进戏校一年后,越剧前辈名家袁雪芬把方亚芬和张咏梅召唤到其家中作客,听她俩清唱后给予亲切的指导,认为都是好苗子,前程远大。坐科学戏两年后,张咏梅还主演新编神话剧《七叶花》,饰修炼成精灵斗蛇妖的七叶,剧中打斗的场景里,展示出张咏梅扎实的武功技艺。

她不仅翻跟斗,有“前桥”、“吊毛”、“鹉子翻身”等高难度的跌扑翻滚,令人赞叹。近年来,张咏梅的表演艺术日臻成熟,演新戏用心塑造人物,无论喜剧、悲剧,都有创新的成功之作,不愧为优秀的吕派传人。

从《杨乃武》到《梅龙镇》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咏梅沉寂过两年之久,无声无息,舞台上不见其踪影。她的处世哲学是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知足长乐,沉潜自在。然而一旦接受演戏任务后,她总是全力以赴,知难而进决不退缩,可见其个性包蕴着柔中见刚的韧劲和自主意识。

1997年赵志刚主演新戏《杨乃武》,剧中毕秀姑(小白菜)这个角色分配到她手上,如何演好小白菜,她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张咏梅十分珍惜与赵志刚演对手戏的机遇,每次排戏和演出都认真对待,终于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备的小白菜的悲剧形象。观众喜爱,专家肯定,越剧前辈名家周宝奎对她大为赞赏,每次见面都欣喜地直呼她为“小白菜”,对张咏梅鼓励一番,认为她演戏有深度,耐看耐听有韵味。

本世纪初,古装轻喜剧《梅龙镇》开排公演,张咏梅应邀与范派小生章瑞虹搭档主演,饰女主角村姑李凤姐。炎夏排戏极度劳累,从早晨9点钟干到夜里10点,她寝食不安身体亏损到88斤,打吊针坚持排练,连讲话都无力气时才停止。

她坚决主张为自己配备一名青年演员为B角,20来岁的陈堤顶替她参加首轮演出8场获好评,她感到欣慰,扶植新人是她一贯的主张,此举肯定有益于越剧事业的发达,何乐而不为呢?《梅龙镇》的剧本修改过两稿,逐渐理顺了头绪,她演李凤姐得心应手,将十六、七岁的纯情少女演得活灵活现,颇有青春活力,为全剧增添了光彩。

有一批越迷少女从武汉追踪至北京、天津,为她塑造的李凤姐喝彩。在天津巡回演出时,有一对年过半百的老戏迷对她的表演十分青睐,为断定她本人不超过17岁打赌,不料她的真实年龄正是17岁的一倍以上,让这两位戏迷惊呆了。年内,此剧将拍摄成电视连续剧,观众们拭目以待。

前年创排的新戏《早春二月》,张咏梅饰陶岚,由小一辈的青年演员唐晓玲饰B角。因张咏梅演《红楼梦》的任务繁忙,初排时先由小唐排演了两个月,到正式公演时,张咏梅坚持A、B角交替上演,也是对下一代新人的爱护与尊重。此剧改编成8集电视连续剧已拍摄竣工,即将放映。

终身难忘《红搂梦》

1998年在上海大剧院推出的新版越剧《红楼梦》,让张咏梅有幸与三组“宝黛”名角同台合作,感受到他们独特的艺术风采,获益匪浅。因为她在剧中饰演紫鹃,每场演出都不停,能从中吸收到许多营养。钱惠丽的灵气与洒脱、赵志刚的细腻与优雅,方亚芬的整体感与美感,单仰萍对内心挖掘的深度感和真挚贴肉,还有陈颖表演上的细巧与爆发力等让她深信每个成为名角的演员都确实有非凡的造诣,才会受到观众欢迎。

她认为自已必须时时刻刻看到别人的长处与优势,才能见贤思齐、博采众长,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有所长进。

张咏梅追求个性化的演唱风格,她先前在《红楼梦》中饰袭人,近年来改演紫鹃,当然要先学习前辈孟莉英的技艺,演出时必须保持相应的风采,另外又尝试用吕派唱法来体现出音乐形象。赴香港演出时,张咏梅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都得到观众的赞赏。到新加坡演出时,她塑造的紫鹃同样受到剧评家的青睐,给予好评,使她坚信“红花与绿叶相扶持,才能给观众完美的艺术享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张咏梅,深受观众喜爱。她身高165米,体重102斤,戏路宽、技艺精,无论喜剧、悲剧,还是主角、配角,演来无不光彩照人。她是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中的一颗引人瞩目的艺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