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讲史类评书!

2017-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沧海桑田,斗转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切都在变化,惟有我们对评书艺术的挚爱亘古不变。今天就说说这部《三国》吧。提起袁阔成的《三国》,我想可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人们更多地是记起袁先生的表演,对于其文本就知之甚少了。

也难怪,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的袁阔成口述本《评书三国演义(上)》只印了5000册,且此后(中)、(下)再未面世。于是,这本书就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今天重提此书,一方面是回顾这部经典之作,另一方面则是向诸多喜爱评书艺术的朋友介绍此书。

首先谈谈《三国》。《三国演义》堪称讲史袍带类评书的扛鼎之作。唐宋诗文中即已出现有关说三国故事的记述。元末明初,罗贯中集三国故事大成的《三国演义》问世,而后世的评书艺人皆以其为蓝本,并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评书《三国演义》。

近代说《三国》的,南方盛于北方。原因何在?就是上世纪初、中期武侠书的冲击。一些评书艺人迫于生计,改说《剑侠图》、《三侠剑》、《大五义》等书,因此说《三国》的艺人并不多。屈指算来,前有“《三国》四奇”,后有连阔如等。

反观南方,则是一片繁荣景象。先辈有吴天绪之《三国志》开启于前,后有李国辉、兰玉春名扬江淮,近代康氏“三把火”火烧江南。苏州评话更有张氏一脉,自张玉书相传,张国良异军突起,尤以前、中《三国》,傲视群英。

他人尚有唐耿良、汪雄飞等辈,不甘人后,亦有一席之地。(关于评话《三国》,后文另述,此处按下不提。)直到1983年,袁氏三杰之后人袁阔成重整北派评书河山,重编全本《三国演义》,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反响强烈,重振北方《三国》的声誉。

袁阔成依据的是罗贯中著、毛宗岗评的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同时查阅参照了《三国志》、《三国史话》、《三分事略》、《三国故事》、《三国纵横谈》、古本唱词《三国演义》等书。因此,他得以将一部传统书古书今说,另辟蹊径,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形成了《三国》热。

评书《三国演义》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改编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这表现在:

一、从历史实际出发,以唯物主义观点去繁从简,去伪存真,有因有果,使内容脉络清晰、丰满完整。

二、使用新的阐述方法,摒弃原书“拥刘反曹”的正统观点,对封建迷信、怪诞不经的情节,在不改变原书轮廓的前提下,评书、评事、评情、评理。

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四、评书中对原著中的典故、诗词、地名、官职、器物等都作了必要的解释,从而剔除了陌生感,使听众更容易接受。

五、创造出适合历史演义的独特艺术风格,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使之既通俗易懂又不伤文雅。

这是汪景寿、王决等著《中国评书艺术论》中的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袁阔成《三国演义》获得成功的最大因素即是其创新和突破。当代说三国的名演员还有两位,即李鑫荃和姜存瑞。前者是沿袭传统书的道子,系连阔如先生亲传,功力深厚;后者是天津名家,长于背诵原文,纵横捭阖,给人以“高台教化”之感。

而袁阔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寻求突破和创新,开创了新时期说评书之先河。其实这也不偶然。1962年他即与李鑫荃同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当时袁阔成演《许云峰赴宴》),说表并重、神形结合,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袁阔成以一部《三国》确立了自己在评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他为此书,曾拜访过东北老艺人,有“滑稽三国”之称的施星夔。1981年10月,在扬州参加全国中长篇书座谈会时,与“活关公”康重华、“活张飞”唐耿良同台献艺,并虚心求教。他说此书,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亲自接见,***为《评书三国演义》题写书名,***为《赵子龙》题写书名。

评书《三国》的其他相关书目还有:《赵子龙》(袁阔成,百花文艺1988/02/一版一印,四十回)、《长坂坡》(陈俊芳,北京版)以及张国良、费骏良、唐耿良、汪雄飞等评话作品等(后文另述)。

(2)陈荫荣和《隋唐》:(评分90分)

前文已说过马连登家传《大隋唐》,现在再表一表陈荫荣的《隋唐》。说到此还得从上一代说起。评书大王双厚坪说的《隋唐》由柳敬亭一脉流传下来,其优点是细致、风趣、引人入胜,缺点则是枝蔓过多,主题不集中。但双厚坪对剖析书中人物间的感情很下功夫,如说到二堂认姑亲时,能将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表得淋漓尽致,令听者动容。

1938年品正三偶得双厚坪说《隋唐》的“册子”以后,不断研究发展,即是今天陈荫荣《兴唐传》的雏形。

大家可能认为陈荫荣先生的《隋唐》十分精彩。确实,如果把陈先生的《隋唐》当作演义小说来看,确是如此。但有一点请大家不要忽视,那就是陈本《隋唐》是在金受申、脱士明、戴宏森等人的帮助下润色整理成书的。尤其是金受申先生,作为老一代的民俗学家,功力深厚。

50年代就曾将《闹花灯》、《贾家楼》和《瓦岗寨》三部分整理成书,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没有金先生等名家的“拾掇”,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兴唐传》。据说,陈荫荣的《隋唐》当年并不上座,但本子确实精彩。经过双厚坪、品正三等几代名家的锤炼,质量当然可想而知。因此我觉得《兴唐传》作为评书文本来说,可称首屈一指,当然其影响力也相当惊人。

中国曲艺出版社1981-1982年陆续出版了十卷本,即《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1984年8月整合成四卷本出版,并重印过一次。

(3)刘兰芳《岳飞传》:(评分89分)

在评书艺术中,《精忠岳传》声名显赫,是讲史袍带书中的一朵奇葩。而刘兰芳的《岳飞传》则被认为是十年浩劫后开书坛先河的扛鼎之作。

具体说来,《岳飞传》原名《精忠说岳》,简称《岳传》、《说岳》等。在评书门里则称作“丘山”(即将“岳”字拆开,取其“丘、山”之意)。清末民初时北京的“评书大王”双厚坪、北平评书研究会会长潘诚立、张豫立等均擅说此书。像张豫立以此书享名,摹拟人物逼真,武功架子功力颇深,观之是一种享受。上世纪20年代,潘诚立曾与沈阳评书名家李庆魁、梁殿元在张作霖的帅府赛书夺魁,当时比试的就是《精忠说岳》。

1979年9月,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开天下之先,推出刘兰芳录制的评书《岳飞传》。由于事先定位准确,即做到通俗不失文采、易懂不失高雅,将文言和白话、韵文和口语巧妙地相结合,书中既有诗词歌赋的说表,又有现代化语汇的评点——一时间,掀起了全国范围的评书热。

可以说,这种场面是刘兰芳自己都无法预料的。尽管这部书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它是应运而生的产物,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其在评书史上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艺术成就。

刘兰芳的《岳飞传》是老艺人杨呈田传授的,旧本由金兀术二进中原,兵困岳家庄始,到岳雷扫北终。刘兰芳则在此基础上,参照相关史料和小说,对其多有丰富和发展。刘本《岳飞传》的广播稿共117回,后经过反复研究,增补了“岳飞出世”、“打伪齐”和“牧羊城”等章回,删除了与主题有游离之嫌的“云南探母”、“李纲骂殿”、“何凤盗马”等次要情节,最后定稿为100回。

春风文艺出版社于1981年9月出版了评书《岳飞传》文本,上下两册。

本书从岳飞出世起,包括岳飞学艺、枪挑小梁王、金兵犯境、岳母刺字、河北三战、八百破十万、岳云出世、牛头山、取襄阳、朱仙镇、风波亭以及岳雷扫北等关目,最后说到岳云之子岳甫出世,奇冤昭雪为止。其中有许多回目是刘兰芳自己创作,像《牧羊城盗图》一段书已被改编成京剧《牧羊城》。

刘兰芳《岳飞传》的主要特色在于:(1)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充实评书的故事情节,尽力做到史实为骨干、演义为血肉,创造艺术真实。(2)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3)语言生动化、趣味化、多样化,赞赋新颖且能做到“古事今说”,注重评点。

至于演员的表演,也有值得一提之处。刘兰芳最早是东北大鼓演员,曾得到赵玉峰、霍树棠等前辈名家的指教,后改说评书。她能很好地发挥自身长处,凭借洪亮的嗓音和丰富的表情动作吸引观众,旨在传神;言谈话语、举手投足均显大家风范,干净利落;同时,吸收戏剧、电影乃至木偶的动作,表演生动别致。

当然,刘兰芳的《岳飞传》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用行话说,最大的一点问题就是“口不正”。刘兰芳毕竟是学大鼓出身,说书时明显带有鼓曲韵白的痕迹,板眼味道浓重。她对评书的一些基本技巧掌握也尚显生疏。比如什么是倒笔书,什么是转笔书,什么是回笔书,什么是插笔书……等等,在评书中很少体现,这就直接导致了叙事上的单一性,缺乏变化。

再有,像对评书演员要求很高的“书外书”也用之甚少,而这一点恰恰是评话的突出特点,即在介绍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兵刃甚至某处地点时,应当适时用掌故加以佐证,这才能说明演员是“给书听的”——也就要求演员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刘兰芳在这一点上不敢恭维,当然这也是当代评书演员的通病之一。至于她的表演,节奏的控制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说书的节奏应有急有缓,信口拈来方臻化境。而刘兰芳说书,在急缓的比例上存在着失调的现象,过于追求快节奏的电影蒙太奇效果而失去了评书艺术所应有的本色。总之,刘兰芳的这部《岳飞传》“通则有,化则无”。

关于《岳飞传》的其他相关书目还有:《岳飞》(苏州评话,曹汉昌演出本,全两册,江苏文艺版,后文另述)、《说岳后传》(黄秉刚口述本,春风文艺版)、《小将岳云》(刘兰芳等,辽宁少儿版)、《岳家小将》(穆天一,江西少儿版)、《铁伞怪》(单田芳,海天版)等。

(补记:我之所以将《岳飞传》列为十大书目之三,主要考虑的不是其艺术上的特色,而是其意义重大。《岳飞传》能在拨乱反正后敢为天下先,且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确有独到之处。

在此前的几个帖子中,看到大家的回复有一些是猜测我后面撰写内容的,我十分感谢大家的支持。有必要说明的是,此次所选的十大袍带类书目均是评书话本,没有评话文本。关于十大评话,后文另有记述。欢迎大家继续支持。谢谢。)

(4)马连登《忠义响马传》:(评分88分)

《隋唐演义》是讲史类评书的重要书目之一,历来被说书艺人称为“袍带书”之冠。它又名《说唐》、《兴唐传》、《大隋唐》、《瓦岗演义》、《响马传》等,南北评书、评话艺人会讲述者甚多。评书艺人说《隋唐》一般从秦琼出世(或程咬金出世)开书,经七杰反长安、伍云召反南阳、贾家楼聚义、英雄会夺金堤关、程咬金三斧定瓦岗、杨林三打瓦岗山、十八路反王会盟等关目,说完李元霸锤震四平山即剪书,鲜有说完《说唐前传》全本的。

北方评鼓书名家马连登家传传统评书《大隋唐》可称评书《隋唐》的范本。从《忠义响马传》(一卷,马岐、李鑫荃整理,工人版,1987/12/一版一印,32回,948页)中我们依稀可见马连登先生说书的风范。陈荫荣《隋唐》固然影响甚广,但究其根本,仍不如马家。(关于《兴唐传》,后文另述)

缘何作如此说呢?马连登《隋唐》特色就在于一个“评”字。评论古今得失,纵览世间风云——这是评书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其评书语言的运用,既鲜明生动,又不失文采。此外,在刻画人物上亦有独到之处。像对秦琼和杨林的关系,每多肯定秦琼的“仁义”观念,是非无所褒贬,而本书着重从秦琼的思想、心理状态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增益了一些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设置更为合理。

剪书处“断龙山义放杨林”即是独家书,徐茂功智激秦琼去阻截溃不成军的杨林,借秦琼的“仁义”观念放走敌手,既表现了徐茂功的深谋远虑,又暴露了秦琼的弱点,有助于听众对书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5)丁氏父子家传《西汉》:(评分85分)

评书《西汉》是一部现在少有人说的传统评书,不过在当年却有几位擅说此书的名家。如李存源、丁正洪等。其中尤以丁正洪的《西汉》别具一格。

丁正洪师承北京评书老艺人张虚白,以袍带和神怪书享誉书坛。据说丁正洪家学渊源深厚,古文功底扎实,演出时能将《列国》和《西汉》连续说,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可说“一节”(四个月)。他说书的特点是:不仅背诵原文,而且能用现代语言加以准确地解释,做到“古事今说”;通俗细腻,深入浅出,娓娓动听;情节设计,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手法多变,既有史实依据,又不受历史束缚。

善于说“书外书”。说书时常常引经据典,不时地插进一些稗史野闻和民间传说,张中有弛,相映生辉,情趣盎然。

丁正洪是沈阳四大说书家之一,不仅《西汉》是其代表作,更有《后套封神榜》遗世。可惜现在只留下片段而无缘得见原著了。

其子丁建中继承乃父衣钵,同样以《西汉》驰骋书坛。目前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汉》前两部(《张良扶汉》和《韩信挂帅》)均是丁建中的口述整理本。第三部《刘邦兴汉》一直因各种原因未能出版,据说手稿现存曲艺评论家杨天微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