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马少华 谢浮名:和马少华聊庙堂时评的出路
用这样的标题,似乎有自高身价的嫌疑。有人或许会嘲讽:你谢浮名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居然敢以“聊聊”的语气和时评界的掌门人攀谈,该掌嘴!
其实,我丝毫没有“大不敬”的意思。对马先生,我虽然不是很了解,但因为您声名如日中天的缘故,网络上很容易查到您的资料,这就更增添了我对您的敬重--世上有谁敢于不敬仰权威呢?
我之所以敢于和您“聊聊”,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叫做“以平等的姿态,争取平等的话语权。”假使未语之先,即已卑躬屈膝,那和早先年的“早请示,晚汇报”的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无有二致了,所有的表达,非在本意的基础上大打折扣不可。请恕我。
近几年,号称“公民时代的普遍表达”的时评兴盛起来了,至少是表面上繁荣得很,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报纸纷纷开设起时评版。然而,时评,尤其是大刺刺地以正宗自命的“庙堂时评”的与生俱来的尴尬也暴露无遗。这种“庙堂时评”,就思想深度和思虑的严密而言,远远不如专家学者的研究,可是,“庙堂时评家”们偏偏自鸣得意地连缀着似通非通的高头讲章式的八股文字,又是一二三四,又是甲乙丙丁,以堆砌所谓的新概念、新词汇为时尚,装神弄鬼,看起来高深得很,比专家还专家,实则烂泥潭一个。
就表现技巧而言,除了内容上充实一点,逻辑上严密一点,简直是中学生作文的翻版。这种东西,已经远远地脱离了文学的范畴,所有的文学技巧,都成了它的死敌。
时评一“庙堂”,后果很严重。决策者不看它,因为缺少参考价值。老百姓不看它,因为它根本不是代表老百姓说话,光是那些似通非通的名词堆砌,就是存心为难老百姓。某主流大报曾进行过一项“最喜欢什么版面”的读者调查,我有幸看到了第一手资料,透心凉了,喜欢时评版的读者,居然不到1%!
至于各新闻网站的时评频道,其“门庭冷落鞍马稀”的悲惨程度,只要稍微留意,是不难发现的。近几年,因非政府力量而改变了发展进程的事件,诸如“最牛钉子户事件”、“陕西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都来源于草根阶层--网民的力量,基本上没时评界什么事。号称民众喉舌的“庙堂时评家”,不惶恐惭愧得汗不敢出么?
这让人格外地怀念鲁迅。有人说,鲁迅的时代已经很遥远,那么,我们不妨回忆回忆龙应台女士,这个呼喊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女人,当年是如何地震撼了两岸三地,催生出何等巨大的改革力量的。我们不妨研究研究鄢烈山先生,是用怎样的激情和热血,磨砺出一篇又一篇触动人们灵魂的时评来。
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的庙堂时评,还有救吗?作为时评界的掌门的马先生,或许你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已经想了很久很久,但无论如何,您比起其他时评人来,更有责任和义务拯救时评。
以上是一个“非职业的议论者”的困惑。请马先生有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