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手稿 穿越百年时光的珍藏
自贡网讯(记者 陈 勤)刘光第,字裴邨,富顺赵化人,清末维新变法"戊戌六君子"之一。1984年7月30日,胡锦涛同志曾在《人民日报》撰文盛赞"林则徐、邓世昌、洪秀全、孙中山、谭嗣同、刘光第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刘光第先生是奋力图强革新的慷慨志士。"
2006年12月,光第先生的7册珍贵手稿被富顺档案馆收藏;今年6月,《刘光第手稿及研究》隆重出版;9月28日,刘光第研究会正式成立;目前,《刘光第剧本集》正在筹划出版,音乐剧《君子魂》也正在打造之中……
以手稿的入馆、出版为契机,一系列对刘光第的研究和传播弘扬其品格事迹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那么,这7册手稿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百余年间,经历了怎样的辗转?又具有怎样珍贵的价值?近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藏 稿
历经波折跨越百年
1953年秋季的一个下午,阳光灿烂,对朴实忠厚的富顺人刘铭述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下午,虽然当时的他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那时正心生烦恼——分家所得的"晚晴书屋"六间房垮了一间。
"晚晴书屋"是大伯刘光第曾居住多年的房屋,在清理垮掉的房间中的杂物时,他发现了大伯存放在房中的部分书籍及诗文手稿。这些手稿分别是《裴邨诗钞》(两册)《南旋记》《都门偶学记》《古愚室诗钞》《赋·试帖诗》《方志·方言记》和两册无名氏日记、一册《地球韵言》手抄本。
即使是从刘光第去世的1898年算起,这些手稿也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多的时光,纸面泛黄,有些地方已经卷边破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完全读懂手稿内容,但因为尊崇大伯的为人与才学,刘铭述认为这些手稿极具价值,当即决定好好收藏。
"为了防止手稿发霉、虫蛀,父亲一直是把手稿和烟叶卷在一起,放在家中干燥的地方。"刘铭述的二儿子,今年64岁的刘倜远,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所看到的父亲对手稿的珍视情景。
之后的几年时光里,陆续有人前来借阅手稿,为防止手稿遭到破坏,刘铭述大多拒绝。1962年,上海的中华书局准备出一本《刘光第集》,找到了时任省文教厅长和省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的张秀熟。随后,张秀熟组织成立了《刘光第集》编辑组,并委派了委员会成员、刘光第嫡外孙陈琴阶回富顺搜寻与刘光第相关的资料。刘铭述感觉光大刘光第英名的时机到了,于是将珍藏的手稿无偿借出。
"手稿借出三年后,陈琴阶曾写信给父亲,说《刘光第集》编辑工作已基本结束,即将付印。手稿留存待付印前最后一次校勘后奉还。"
岂料不久后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既未见《刘光第集》出版,也没有人将手稿送还,刘铭述忧心忡忡,多次写信索还手稿。而在此期间,手稿已辗转到了省社科院。终于,1975年,省社科院将手稿寄还。
"好不容易手稿回归,结果第二年又被文化大革命反‘封资修’抄家抄走了。"刘倜远说。拿着当年省志编委会写给刘铭述的关于借用手稿的信件和收据,刘倜远找到有关人员,成功证明了手稿不是‘封资修’,从而把全家人最为珍视的手稿要了回来。
1978年,省社科院重新编辑《刘光第集》,再次借用了该手稿。1986年,历经波折的《刘光第集》终于出版。手稿也再次回到刘铭述手中。
值得庆幸的是,在手稿被借用的20多年时光里,虽历经文革风雨,省志编委会、省社科院相关研究人员均历经沉浮,但他们都珍视手稿,终于使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近年来,文物收藏热潮兴起,首都博物馆、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打听到刘铭述保存有刘光第手稿,均致函或派专人找到他,欲高价收购,更有个别炒家欲采取手段谋取手稿,均被刘铭述拒绝。"父亲希望手稿不只是被保存,还应被利用起来,彰显光第先生人格精神及才学。为了保全手稿,全家真是想尽了办法,曾寄放到朋友家,还曾放到银行保险柜。别人问起,父亲就说搞丢了。"
2006年,已届86岁高龄的刘铭述自觉大去之期不远矣,而手稿还没找到好的归宿,令他备觉煎熬。最后,经全家人共同商议,决定通过媒体为手稿找寻一个妥善的去处。
刘光第手稿存世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了各地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重视,纷纷派人与刘铭述联系,欲一睹先生手迹并高价求购。
进 馆
千年古县文化传承
"您知道刘光第吗?""怎么不知道,戊戌六君子之一嘛,我们富顺的骄傲。"漫步富顺县城,随意询问路人,几乎都知晓光第先生之名,并以其为荣。
手稿已跨越百年历史,想接过刘家人接力棒的单位和个人众多,而其中最为急切的莫过于先生的老乡们。"富顺作为刘光第的家乡,理应争取持有先生遗稿,并将之好好保存和开发利用。"富顺县档案馆馆长唐汉英一句肺腑之言代表了富顺人的心声。
在听取了档案馆关于收购刘光第遗稿的报告后,富顺县政府专门召开了两次常务会,决定下大力气保护、抢救、开发利用好富顺的文物古迹、名人档案等体现千年古县文化传承的载体,并就如何搞好手稿的鉴定、征集、保护和开发利用作了研讨。
在与刘家多次沟通后,最终,富顺县领导和档案馆用务实和真诚打动了刘家所有人,他们决定将保存的光第先生7册遗稿和两册无名氏《日记》(后经考证为富顺人谢持从事国民革命时的日记)、一册《地球韵言》手抄本移交给富顺县档案馆保管和开发利用。
"遗稿征集意向达成后,接下来的棘手问题便是遗稿的真伪鉴定和创造抢救、保护的条件。"唐汉英说。遗稿征集进馆,毕竟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若不小心让赝品进馆,那可就贻笑大方了。
而对刘家人来说,遗稿需要鉴定却一度让他们想不通。"我们一家人辛辛苦苦保存了遗稿几十年,又经省志编委会、省社科院借用,绝不会有假,要求鉴定感觉是对我们诚信的怀疑。"刘倜远说。
经过多次沟通,刘倜远和家人终于打消了顾虑,愉快地接受了鉴定的要求。其后,县档案馆与省社科院、省档案局、省文史馆取得联系,由该三家单位派出专家曾绍敏、周文林、邓小波于2006年12月15日专程赴刘铭述三儿子刘倜真在四川洪雅县的居住地,召开了刘光第手稿鉴定会,确定了这7册遗稿确属光第先生手迹。
12月20日,档案馆又及时从县财政争取到资金,购置了用于抢救、保护手稿的相关设备。12月29日,富顺县委、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刘光第手稿征集入馆仪式。手稿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刘家人也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
此后,富顺县档案馆经数年努力,完成了对手稿的扫描拍照与初步研究。今年6月,由省、市、县三级档案馆共同主编的《刘光第手稿及研究》正式出版,读者终于得以一睹凝聚着光第先生爱国精神与满腹才学的诗文笔墨,以及我市文史界专家学者廖时香、伍松乔、刘海声等对刘光第的研究文章、诗文注释。
研 究
接续弘扬君子精神
"梦中失叫惊妻子,横海楼船战广州。五色花旗犹照眼,一灯红穗正垂头。宗臣有说持边衅,寒女何心泣国丑!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到海南陬。"
"1885年春,法国侵略军进犯安南,冯子材大败法军,清廷反向法国求和。这时的刘光第正在赵化家中,却心系战争,满怀愤慨写下这首诗歌。诗中既有对投降派的辛辣讽刺,又有痛感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恨,更有对侵略者迎头痛击的渴望,爱国之情炙热深沉。"刘光第手稿诗作的研究注释者刘海声指着遗稿中的诗歌《梦中》告诉记者。
今年已86岁高龄的刘海声被誉为本土文史专家,他穷尽毕生精力,研究了十余位富顺本土历史文化名人,而刘光第无疑是他花费时间、心血最多而又最钟情的一个。三十年间,他通过各种途径,并往返刘光第的故乡赵化镇不下百次,收集、整理光第先生的事迹、诗文,并一一详加记录、研究,先后编著了《刘光第其人其事》、《刘光第诗赏析》。
光第先生英年早逝,其存世的手稿墨迹不多,因而这7册手稿更加弥足珍贵。手稿中,《裴邨诗钞》《古愚室诗钞》感时状物,描写了祖国秀美山川,表达了国力不振致列强欺凌的愤世情怀和决意就衰起弱、扶危解难的爱国思想;《都门偶学记》是光第先生读书阅世笔记,抨击了其时官场、学界中的积弊,提出了读书、为人、处世之理。
《南旋记》是刘光第返乡旅途日记,内容涉及清末自京至川沿途省市及商埠码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风土人情、山川形胜等方方面面;而《方志·方言记》中的《方志》记述的是赵化一带山川形胜、地名变革、物产等,《方言记》对富顺话中的天地山水、鸟兽虫鱼、礼乐衣食等方言作了逐一训诂考证。
"总之,手稿既呈现出先生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精神与学识才气,又是反映晚清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等的综合文献。"刘海声说,"此外,手稿的出版是对《刘光第集》的有力补充:手稿中部分诗作《刘光第集》中未收录,手稿中有赋33首,而《刘光第集》中仅收录了一首。
手稿中的地方童谣14条、谚语30则,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很有欣赏和研究的价值。《刘光第手稿及其研究》和《刘光第集》两书加在一起,才算是先生的作品基本收录在册。另外,先生不仅工诗文,还擅书法,其书学颜鲁公,气骨森疏严整,颇似其为人。手稿的出版,让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到先生的书法神韵。"
在刘海声看来,不管是在今天或以后,弘扬光第先生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先生忧国忧民,为求国强民富而力促维新变法的精神,烛照了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历程。而其清正廉洁、痛恨腐败的品行,也与当下国家大力开展的反腐倡廉‘遥相呼应’。"
也正因为此,富顺县政府和刘海声、廖时香、王孝谦、伍松乔等一批专家学者,近年来致力于对刘光第的研究,挖掘、传播其人格精神与行为事迹,先后创作了川剧《刘光第》、音乐剧《君子魂》,编著了纪实《刘光第其人其事》等。
四川省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曾借阅光第先生手稿编辑出版了《刘光第集》的张秀熟生前曾说过:"我是读了刘光第的文章和诗才参加革命的。"
相信,《刘光第手稿及研究》的出版传世,能让更多的读者、更多的青年人备受激励和教化,获得同样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