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望郑珍阅读答案 《晚望》阅读答案附鉴赏

2017-08-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2分)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3分)

9.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3分)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3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赏析:

《晚望》,写出春色,写出碧水青山,更写出一代大儒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

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鸟儿将飞翔的影子隐没于万里碧空之中,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水因为山而显得澄碧静美,而雨后的青山更是显出一副清润动人的模样。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还有什么理由不被打动呢?可是你看那些破旧的房舍,你看那些憔悴的人们。

他们终日辛劳,却仍生活在这样的困苦之中。在这样的山水春色之中,诗人饱含深情,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诗人用美好的词句写尽田园春色,结尾却显得异常沉重。在这里,山水田园之美的赞赏与对民生疾苦的感叹交织在一起,真切而动人,没境界高妙。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我以为它写得精妙,有以下几点:

首先,意境的营造和色彩的运用。

单看首、颔两联,诗人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来到一片开阔的原野上,极目远望。“悠然”二字传达出的是一种闲适,清雅的感觉。再看对句,更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

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和谐景象。古人作诗,讲究的正是这种画面感。诗人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这不正是我们心中为之向往的家园吗?这样的描写,也暗含了一个文人儒生心中的价值取向,他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亦能从这样的景致中看到自己关注的东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两者完美的结合,这正是郑珍的高妙之处。

其次,动静结合的写法,让画面充满灵动之感。

这首《晚望》,在第二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而在接下来的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

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让全诗一下子灵动起来。其实,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画面的美。很多时候,更能够打动人的是那些富有生气的句子。

将生活中最美却又最常见的物或人以最精准的表达写下来,写出人人心中所想却又不曾付诸笔端的东西,这样才能触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样才是动人。如果郑珍只写那些青山绿水,只写那些暮野流光,我们必定不会认为他有多好。可是他并不是这样的。他写青山也写飞鸟,写出大自然对这片山水的眷顾与厚爱。他写翠稻也写行人,写出山水美景中人的生活。也将这样一首小诗写活了。

第三,以乐景衬悲情。 《晚望》阅读答案附鉴赏

如果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歌。可是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将其中深意体会深刻。“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

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原来他是想说,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们为生活耗尽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没用人来欣赏。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人民生活的艰辛,乍看之下,反而显得语气平淡,有如一句简单的陈述。

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只有在那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以乐景衬悲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跃然纸上。

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是郑珍诗歌的一大主题。郑珍不是那种只懂游山玩水的高傲文人,在如此美丽的山水之间,他仍把目光投向那些破旧的房舍,清贫的农家。一代巨儒的家国情怀,在这个春日的古原上,肆意浸染。他不是只看到美好的东西,他知道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从那样的生活中走来,让他对现实的艰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更能感同身受。郑珍这样低声的倾诉给人带来的震撼并不亚于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时候,这样的轻叹和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更能写出作者心里的感情,也更让人有回味的余地。

郑珍生活在道光、咸丰年间。足迹所履,主要在大西南以及鄂、湘等地。那时中国处于鸦片战争时期,继而太平军战事起,而黔地乱事叠生,民不聊生,更兼以生产力落后,经济萧条,阶级矛盾尖锐,潜伏着深重的社会危机。郑珍关心民生,写下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社会不公的诗篇。

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深抱同情,故能大胆揭露官府残害、压迫民众的罪行,代民呼天抢地。他心系家乡,为人民的贫苦生活叹息。他有着一个文人应有的思想高度,将目光投与社会生活,并从中汲取养分。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将眼中所见之景描绘出来,让后人读来回味无穷,感慨万分。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4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晚望》阅读答案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