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千船沉银之谜

2017-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5年年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对江口镇出水文物进行了鉴定,最后达成了一致

    2015年年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对江口镇出水文物进行了鉴定,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基本确认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对于张献忠,成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他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施工现场发现疑似张献忠沉银

    2005年4月20日上午,眉山市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引水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像往常一样挖起一铲砂石准备倾倒,据工地负责人谭永贵回忆:“一个大木头落下来的时候,宝物滚出来,搬石头的人最先发现,他捡着就开跑。

周围的群众一看到以后也蜂拥而上,大家就纷纷开抢了。”发现宝物被哄抢,有群众马上报警,接到报案,派出所民警立刻赶往施工现场,并迅速封锁工地,现场凌乱不堪,宝物早已不翼而飞,只有一根烂木头孤零零地扔在乱石堆里。

    从事文物工作已经30年的彭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明看见这些烂木头时,显得异常兴奋。“我们民间传说张献忠沉银就是这样藏的。”现场的农民不要青冈棒,就把它丢到旁边,在方明看来青冈棒比起农民捡到的那个所谓的银锭,价值还要高。

当他去捡碎片时,现场的民工都有些不解:“你要这个烂东西干什么?”方明笑而不答,碎片最长的一根大约120厘米。而这些破木片,刚好拼接出半只木筒的形状,它由两个半筒扣合而成。中心位置恰好形成一个长约100厘米,直径15厘米的圆柱形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用来装银锭的。

    江口镇挖出了不明宝物,难道传说中的张献忠宝藏就藏在江口?但木筒怎么会埋在3米多深的江口镇河底呢?江口镇位于成都西南方,自古以来,江口镇就把守着成都出川的水路要塞。

根据当地的传说:当年大西政权刚刚稳定,张献忠却突然决定离开成都,经锦江南下。在开拔之前,他下令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搬到船上。然而当船队来到江口时,张献忠却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并命令将船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沉到水下。而几天之后,所有参与沉宝的士兵,都神秘地集体死亡。这个故事在彭山民间流传了数百年,而传说中的沉银地点,就在挖出银锭的岷江大桥附近。民间传说难道是真的吗?

    照藏宝图开挖曾挖出奇物

    明朝崇祯时期,灾荒连年,颗粒无收。张献忠率领一只由灾民组成的军队,四处抢掠明朝政府,并迅速积累起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1644年,张献忠占领四川成都,建立大西国。

然而两年后,张献忠意外身亡,而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宝,也在一夜之间不知去向。张献忠死后留下来的财产有多少呢?几千万两白银,按照明末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的话,就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我们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购买力。他的这笔财宝到底去哪儿了?

    按照《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重庆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于此。

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

    江口发现疑似张献忠宝藏,事情震惊四川考古界。但是,成都历史学家一席话,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说:“我认为基本上就是一种炒作。”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1965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他是《张献忠传论》的作者,也是国内最早研究张献忠的历史学家之一。

    袁庭栋说:“江口这个地方,现在没有多少船,但过去岷江的水流很大,那么,江口这个地方就是岷江内江、外江交汇地。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是川西地区很重要的一个水码头,一个渡口。

过去很多船只,很多商人在这里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那么在一两千年当中,从船上,从跳板上,从河边掉一些东西下去,我认为很正常,沉一些船也很正常。那么,现在水位低了,比较好打捞了,在江底打捞出来一些古代的东西,我认为很好理解。那么,这种情况不可能证明那是张献忠的东西。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那是张献忠的东西。”

    对于银锭的产地确实跟张献忠作战路线吻合,袁庭栋认为这种地理位置的重复,不能说明问题。而袁庭栋认为,当年张献忠是有意要埋宝,所以宝藏不可能在遥远的彭山,而应该在他的都城成都。

而他的证据是《成都商报》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披露了一段隐秘的成都旧事。1938年,川军将领幸蜀峰意外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他照图开挖,果真挖出了奇物。但除了幸蜀峰,这些东西再也没有人见过。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细节,就是幸蜀峰在临终之前,曾经把一篇手稿交给了他的儿子幸邦权。

    幸蜀峰挖宝位置在望江楼下游

    70多年前,张献忠藏宝图曾经出现在成都,并且有人按照这个图真的进行了挖掘,也挖出来了一些东西,可是这个工程在当年却被迫停止了,主持这个工作的人叫幸蜀峰。幸蜀峰,川军高级将领,主持1939年川军挖宝工程。在他临终之前,交给了自己儿子一份手稿,手稿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幸蜀峰之子幸邦权说:“父亲要求我把它保存好,绝对不能遗失。在将来用得着的地方,我要拿出来,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和见证作用。另外就是不准转交给别人,更不能拿去卖了。所以我一直把它保存在我身边。”

    从手稿的第三页起,幸蜀峰开始叙述藏宝图的来历。“一天,在四川共事的前辈江希曾突然请杨伯鹿吃饭。杨伯鹿感到十分疑惑。酒过三巡之后,江希曾就开始赞赏杨伯鹿品行忠厚,为人可信。

随后江希曾取来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箱,郑重地交给杨伯鹿道:‘这里面保存着我多年收藏的张献忠宝藏的秘密,先生为人忠厚,故特在我离川前交给你,以后遇有机缘,把宝藏开发出来献给国家。’杨伯鹿谨记这份嘱托,从不把资料示人。

1938年12月,杨伯鹿认为,捐出宝藏的秘密,正逢其时。”这份藏宝图,打动了川军将领。他们立即出资组建挖宝工程队,而作为师长的幸蜀峰,就负责整个工程。“当时确定的工程技术负责人跟总工程师是杨永思,我父亲告诉过我,后来杨永思又根据这个藏宝图上的位置,自己再描绘了一张,就是挖掘开采的施工图。

”幸邦权介绍:“父亲告诉我,他们的位置是在从今天的安顺桥向南面,顺江而下的四川大学和兵工厂之间。”

    幸蜀峰所说的挖宝位置,就是今天望江楼下游这段长50米的锦江河道。成都民间有一句顺口溜,“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这句话讲的就是张献忠在成都藏宝的故事,据说只要能找到石牛和石鼓,就能发现巨额宝藏。 (据《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