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论语 【复活论语】学而篇(10)孔子留给我们的国际形象
这一章是子禽和子贡的对话,那我们应该先了解这两个人。先说这个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禽的身份,按郑玄对《论语》的注释,认为他是孔子的学生。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并没有记载子禽,认为子禽不是孔子的学生。
在整部《论语》中,子禽出现了三次。第二次是《季氏篇》第13章,子禽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吗?”孔里回答了他的问话后,子禽回去后很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
一是改学《诗》,二是该学《礼》,其三是知道君子不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私。”从这一章的问话,与称谓和口气,足以证明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第三次是《子张篇》第25章,子禽对子贡说:“你故意作为恭敬的吧?仲尼哪能比你更贤良呀?”显然这不是一个弟子说老师的话。
说明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而在本章,我们接下来说明子禽和孔子的关系。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是弟子中最出色的之一。子贡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子禽和子贡的对话。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问,询问。子禽向子贡询问说。夫子,指孔子。子禽在这里的问话还是对夫子很恭敬的。至,到达,到了。于,到。至于,就是指到达了某个地方。是,这。
邦,国家。从这个“是”我们会明白,子禽是站在他所在的国家说的话。说明孔子来到了他所在的国家,所以称作“是邦”。我们现在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是不正确的。是邦,这个国家。并非指每一个国家,“是”是“这个”的意思,说明是孔子到过的这个国家,孔子在这个国家听闻到了政事,并且子禽在这个国家。
按常理说,在孔子的经历中也说明,孔子不可能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闻到这个国家的政事。《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记载:“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馀君。
”孔子周游天下,曾经两次向当世君主谋求官职,他们到过齐国卫国,谒见过八十多个君主。这个“是邦”究竟指的是哪一个国家呢?从孔子的经历来看,应该是指卫国。
据《太康县志》和太康《陈氏家谱》记载,公元前430年,陈亢在卫国病死,家人将他的灵柩南迁,准备安葬在他老家南顿。可是南行至太康“来风岗”时,不知何因,家人把他安葬在岗子上了。其家人亦在此定居守墓,繁衍生息,“来风岗”因此更名为“子禽墓村”。
说明子禽问子贡的话,是在卫国。必闻其政。必,必定。闻,听闻、听说。其,代指这个国家。政,政事。必定能听闻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求之与。求,谋求。之,代指“必闻其政”。
与,和“抑与之与”的第二个“与”一样,同“欤”,表示反诘语气。意思是,是谋求到的呢?抑与之与?抑,还是。与,给与。意思是,还是自愿给予的呢?子禽的问话,说明孔子来到这个国家,能听闻这个国家的政事。子禽的疑问是,孔子使用了什么手段或者方法,还是别人自愿给与了孔子这个机会,所以问子贡。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我们往往认为这一章是孔子形象的写照,也就是孔子性格特点的描述。其实,对孔老夫子性格特点描述的原因,是孔子能够听闻到这个国家政事的理由,也就是说孔老夫子凭借什么样的魅力赢得了别人的信任,而不是用其他方式谋划来的。
我们看看夫子的这五个特点。一是“温”,温和,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对“温”的使用。《书·舜典》:“浚咨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诗·大雅·抑》:“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荀子·修身》:“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这三处的“温”和本章的“温”意思相同,温和、温厚、和气的意思。我们不仅要问,这种“温”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呢?当然,有先天的成份,从后天的教育来说,也是可以培养的。
《礼记·经解》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了一个地方,看看当地的社会风气,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文教思想。
《经解》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的教育,能养成人的温柔敦厚。也就是说,要培养一个温和的性格,必须通过《诗》的教育。二是“良”,即善良,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我们常说一个人心地很善良。
一个性情温和的人,自然就会善良,“良”的品质也应来自《诗》的教育。“恭俭庄敬,礼教也。”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恭,即恭敬、谦逊有礼。俭,自我约束,不放纵,就是俭德。“恭”和“俭”都是来自《礼》的教育。
我们要注意,这里的“俭”并非指节俭,而是俭德。《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避难。”意思是,君子凭借自我约束的德行躲避灾祸。让,谦让。《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曰:让,礼之主也。”意思是,君子说:“谦让是礼的主体。
”由此可见,这里的“温、良、恭、俭、让”,不仅说出了孔子性格所具有的五种美德,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应该具有的一种文化精神。温、良,是五德之体,是内在的气质,是《诗》的教育;恭、俭、让,是五德之用,是外在的表现,是《礼》的教育。
以得之。以,用,凭。得,获得、得到。之,代指“必闻其政”。子贡直接告诉子禽,夫子是凭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德、谦让这五种美德而得到听闻别人国家的政事的机会。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第一个“之”是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第三个“之”都代指“必闻其政”。其诸,或许、大概。异,不同。人,他人。求,求取、获得。意思是,夫子求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求得的方法不一样吧!
对夫子五种美德的描述,并非是全面而真实的夫子的写照。在本章展示给我们的已经不再是国家意义上和政治意义上的形象,他是一个完美的国际形象。就像当今,虽然国家之间有军事上的敌对和政治上的冲突,但是个别政治人物留给外国人的形象也是被称赞的。
夫子作为圣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留给我们的是很多个侧面。这就像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有“三十二相”,是说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由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庄严特征,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义上的转轮圣王才能具足三十二种胜相。
而孔子,在不同的典籍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形象。翻阅不同经典书籍对孔子的记载,他的形象是有差异的。《论语》中的孔子,克己重仁,言辞简洁,谦虚礼让,温良恭俭,春风扑面,诲人不倦。
《易传》中的孔子,仰观俯察,哲理深邃,语言概括,道究天人,充满哲人智慧。《礼记》中的孔子,知识广博,思想宏大,理想高远,吸纳道法,言辞汪洋恣肆,个性极度张扬。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人物生动形象,有血有肉。但是,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就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做人的五种美德。这种美德是国际,是世界的,也是当今世界政治领导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