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万新案例 《大败局》中唐万新德隆的案例分析?

2017-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谢邀. 作为经常在知乎观看别人留言的人,这次也有机会发言了. 说实话,之前对于唐万新了解并不太多,但是德隆系的大名却如雷贯耳.还记得在研究生时候,写文章引用案例

谢邀。 作为经常在知乎观看别人留言的人,这次也有机会发言了。 说实话,之前对于唐万新了解并不太多,但是德隆系的大名却如雷贯耳。还记得在研究生时候,写文章引用案例的时候,多会把德隆系、明天系等多元化经营资本集团作为反面案例来强调多元化对于企业价值的损害,从而做出事后诸葛亮以及片面的判定。

此方面研究颇多,lz可以在知网下载相关论文。(ps:李嘉诚的多元化发展是被郎咸平认可的,当然这也与李嘉诚自身的见解和才识有关) 而后,我便打开之前买来一直没看的大败局II,开始认真的阅读唐万新的故事。

辅一开始,吴晓波老师就介绍了唐万新的悲剧创业史,旨在强调唐万新这种类似曾文正公屡败屡战的坚持和毅然决然的魄力。同时,通过介绍唐万新在深交所利用几千人帮忙认购股票从此与资本市场结缘,来拉开其日后征程的序幕。

中国的资本市场历来都是一个集各级政府、证监会证监局、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暴发户以及众多庄家和散户组成的大熔炉,各方势力盘根交错。

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各方利益也纠缠不清。唐万新德隆系的初战告捷也为日后众多民营上市公司老板在公司上市后大肆圈钱、热衷资本市场高收益埋下了伏笔,但是作为一个经过50年断层的资本市场,初期的混乱也是理所应当,毕竟市场的完善与规范,非一日可成。

研究一个人,不仅仅要研究他所在的公司、他所经历的故事,更要与其所在的时代和人物个性结合起来。从国债市场捞到第一桶金之后,此时的唐万新意气风发,连续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并对这些公司进行一定的整改,从某种程度上,我看到了一些巴菲特的影子,也看到了唐万新本人在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独特的理念和手法。

毕竟,在当时的中国,他的那些做法都显得那么超前。

现金为王,这句股神巴菲特曾说过的话,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都已扎根,如今的苹果股神坐拥千亿美元现金,也正是因为世纪之交之时互联网危机导致众多互联网企业陷入困境或倒闭而做出的避险举措。

而唐万新的德隆系,通过产业整合和投资并购等炒作手段、向银行等进金融机构借款以及与有关联关系的金融机构合作来拉抬股价,虽然在市值上不断攀升,但是由于资金成本巨大,不得不创新融资方式、接受高利率借款等方式来保障公司现金流的正常流转。

如果通过借款融到的资金成本低于现有控股企业的盈利水平,那么继续维持公司的运转仍旧可能,但是由于老三股和新三股大多是传统产业,其收益率相比之下便显得渺小。此时,德隆系的失败已成定局。

郎咸平展示的德隆系的企业架构图,我没见过。但是其获利路径,吴老师书中大概提到了这么几种:第一,通过营销炒作产业整合概念,拉升公司股价,从而进行倒卖,赚取差价。毕竟在当时,许多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工人工资都发不下去,地方国资委也乐于以低价甚至补贴的方式来卖出国有企业股份(只要确保不解雇工人,不造成大规模失业)。

第二,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利润都被投入到新一轮的资本并购、产业扩张中了。

此外,由于不断进行的产业整合和投资,德隆系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融资,所以采用了利用壳资源贷款,委托理财等手段,将旗下上市公司作为融资机器,来为其不断扩大的产业板块提供资金支持。此时的德隆系,更像是一场庞氏骗局,不断夸大公司的价值和潜力来维持高股价,为自己新的贷款或股票融资提供噱头,可是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错,造成资金链断裂,唐万新自己铸就的资本大厦、产业帝国便像那腐朽的王朝一般分崩离析,而后来的发展也大致如此。

可不管怎样,在那一年代的人中,唐万新和德隆系是一段不可抹去的记忆。所以,我此刻在想,如果当时唐万新选择了一条不那么激进的路,或者将其前进的步伐放缓一些,或者像李嘉诚一样做以地产为主行业,会不会有一些刚好的结果。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总结回顾,并以史为鉴。 谢谢。文中如有疏漏或错误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