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翻译三体 《三体》译者刘宇昆:翻译是场美丽跨界
《三体》第一部英文版的翻译自2012年9月始,历时9个月,刘宇昆前后共译了4遍。
《三体》获得雨果奖后,《三体》作者刘慈欣曾评价刘宇昆的翻译:"雨果奖是科幻界的一座灯塔,但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得到这个奖。翻译作品总是在跨越两个不同的文化和时空,就本书而言,这座桥梁就是刘宇昆。他的译文非常好,几近完美。"
《三体》三部曲外文版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教育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综合部总监李赟也对刘宇昆不吝赞美,称他"有天分、有能量"。
刘慈欣的《三体》自出版后,就收获无数中文粉丝。刘宇昆也坦言,他非常喜欢这部融合古典硬科幻传统和现代元素的小说。他告诉南都记者:"书中对于科学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对宇宙和生命深刻的哲学思考,都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向往那些遥远的星球"。
《三体》获奖后,更多中国人知道了身为科幻文学作品译者的刘宇昆。回忆起自己当初走入翻译领域的过程,刘宇昆说实在是一场"意外"。
1976年,刘宇昆生于兰州的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庭,11岁那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读本科时,刘宇昆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出于个人爱好,他还修读了计算机课程。毕业后,他做过软件工程师,还同朋友一起创过业,其后又重回哈佛修读法学博士。如今,他的正式职业是一名律师,翻译科幻小说不过是副业之一。
刘宇昆翻译的第一部中文科幻作品,是陈楸帆的短篇小说《丽江的鱼儿们》。据说他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翻译。
刘宇昆说投入翻译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是"跌"进来的,"只是受朋友邀请,帮个忙而已"。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译本出版后,颇受西方读者喜爱,他也自此开始了更广泛的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工作。
刘宇昆好友、同为科幻作家的夏笳这样评价,"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喜欢思考人之为人的边界是什么,思考事物的边界。越深入探索和思考,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区别和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获得北大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夏笳本科时修读的是物理专业,她觉得理工科的背景为科幻写作和科学想象打下了些许基础。类似地,技术宅、律师、翻译和业余作家这几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刘宇昆可以自如转换。
别人家孩子
对于《三体》的翻译,很多人关注的点都在于:一个美籍华裔怎样去诠释涉及敏感历史的故事?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多了解?
对此,《三体》作者刘慈欣则回应"完全不用质疑"。他说刘宇昆对中国非常了解,中文造诣也非常高。
与其他美籍华裔不太一样,刘宇昆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入的了解。"喜欢经典武侠,熟读金庸小说,又对当下中国动态了然于胸。与他聊天,感觉他就是一个中国通!"夏笳这样评价刘宇昆。
谈到翻译,刘宇昆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翻译别人的作品就像照顾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责任重大。
"翻译就是将用一种语言书写的作品打碎,穿越大海重洋,送到另一种语言里重组。但有时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比横亘在中美之间的太平洋还要大,这也是翻译最为困难的地方"。
刘宇昆说,中文和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对他而言并非难题。《三体》的翻译中,故事开头的情景设定在"文革",怎样能让对中国历史没有充分了解的英美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刘宇昆的解决办法有点土,但很有效:作注脚。"我以尽可能少的注脚给英美读者提供便于理解文本的历史知识"。他说。
更微妙的问题往往涉及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
"我首先想到的是调整叙述技巧,尝试以美国读者熟悉的方式讲故事",在翻译夏笳的小说《百鬼夜游行》时,刘宇昆将中国传统24节气意译成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短语(如惊蛰译为Awakening ofInsects),而非直接用拼音Jingzhe。
刘宇昆说,过分追求字对字的翻译无益于对原文的忠实,生硬的表达甚至可能对原文涵义造成曲解,适得其反。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比创作更艰难。
作为译者,他秉承的原则是"忠实原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尽可能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不做过多的雕琢但也不遗漏重要的东西。"
有时,刘宇昆也会特意保留原文的痕迹,制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例如将成语"投鼠忌器"直译成donot throw ashoeat am ousesittingbe-sideanexpensivevase(不向金贵花瓶旁边的老鼠扔鞋子),而未将成语的潜在含义翻译出来,他觉得这样能增强读者在阅读时的好奇感。
"一流的译者应该做到信、达、雅的平衡",他表示,最好的英文翻译并不非得是"这文章好像原本就是用英语写成的一样",而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排列组合,让读者窥见另一种文化的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感受另一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如同跟一个新朋友见面握手一般。
"二刘"
国内科幻小说迷称刘慈欣为"大刘",而刘宇昆则被称为"小刘"。
常年在美国的刘宇昆用电邮与许多科幻作者保持联系,同时,他仍坚持自己的科幻文学创作。迄今,他已完成各类小说(长、中、短篇)100多篇,其中短篇小说《折纸》更斩获2012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国王之恩》也已正式出版。
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同为科幻作家,"二刘"最大的不同在于,作为纯粹的理工男,他本人更专注于对于科幻技术的想象;而刘宇昆的作品则流露出更多基于科学技术之上的对人性的呈现。
刘宇昆在一篇名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日志中曾这样写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利用文学隐喻表达不同观点和批评的传统。"
文中,刘宇昆以陈楸帆所写《鼠年》为例,称小说以"科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甚至到了不得不与转基因老鼠作战的田地,剑指中国的快速发展造成的社会不公和混乱。不难看出,陈楸帆的小说对中国制造业廉价劳工问题的深层透视是刘宇昆所欣赏的。
刘宇昆说,最好的科幻小说应该有一种力量,能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世界。这似乎像极了刘慈欣在《三体》中那句著名的告诫:"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创作理念上的共性,让大刘和小刘这对写科幻的理工男成了好朋友。刘宇昆告诉南都记者,能与大刘成为朋友是翻译《三体》整个过程中的一大乐事。"他豁达、智慧,是一个很棒的作家和冷静的思想者"。小刘这样评价大刘。
推手
《三体》获雨果奖之前,小刘在西方科幻圈的声名高于大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小说走向英语世界,刘宇昆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
长久以来作为科幻文学中心的美国,对于非英语的科幻小说有着天然的傲慢。中国科幻想要走出国门,被更多的英语读者接受,在必须保证原作和翻译的质量的同时,也对推广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时特别担心《三体》会被美国人嘲笑:你们中国人也能写科幻小说?"刘慈欣对记者解释,最初考虑将《三体》译成英文纯粹只是想做次尝试,希望能尝点市场甜头,但完全没有想到今天的成功。
历时两年的翻译和推广,深谙美国科幻圈游戏规则的刘宇昆一直在为《三体》奔走。
李赟告诉记者,《三体》完成翻译后,刘宇昆凭借自己在业界的人脉,邀请到许多美国科幻界的"大牛"为《三体》撰写书评,刊登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上。其中就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大卫·布林。2014年3月,《三体》英文版终于得以在美国著名的托尔出版社出版。
就在此次雨果奖颁奖典礼之前,美国科幻协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咖啡圆桌会议,会上刘宇昆仍在热情地将《三体》介绍给美国读者。
"跨文化交流、语言、文化身份认同是K en(刘宇昆)一直都关注的问题。怎样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跨界的探索。从我和他的交往中,能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或许有家庭带给他的影响,也可能是某些埋在骨血里的东西",夏笳这样评价刘宇昆为中国科幻进入英语世界所做的努力。
刘宇昆却说,《三体》获得科幻文学的最高荣誉要归功于作者大刘精彩的写作,这点毋庸置疑。"作为一部翻译作品,能在美国科幻界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确实不多见。《三体》获此殊荣也是大刘写作功力的一个明证。但我更希望的是,《三体》的成功能让其他同类译作受到更多的关注。期待有一天,中国科幻小说译本加冕国际奖项不再是一件稀罕事。"
补课
《三体》和雨果奖
8月22日,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奖项。本次获奖的是英文版《三体》系列的第一部。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故事视角宏大,从中国视角讨论科幻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人类和宇宙的命运。
英文版《三体》去年在美国出版后,掀起一股中国科幻热,先后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普罗米修斯奖5个国际幻想文学奖项提名。《三体》第二部英文版于今年8月11日出版,第三部的翻译工作已完成,预计明年出版。
被刘慈欣称为"科幻界的一座灯塔"的雨果奖,是为纪念20世纪世界著名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科幻文学奖项。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新华社
翻译作品总是在跨越两个不同的文化和时空,就本书而言,这座桥梁就是刘宇昆。他的译文非常好,几近完美。
——— 刘慈欣评刘宇昆
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喜欢思考人之为人的边界是什么,思考事物的边界。越深入探索和思考,你就会发现,所谓区别和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东西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