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斯咏为什么终生不嫁 长江以南第一才女陶斯咏 为何终身不嫁?
陶毅(1896一1931),字斯咏,湖南湘潭人,出生于商人之家。由于家里生意越做越大,父亲举家迁往长沙,而陶家后来成了长沙数一数二的富豪。作为家中的独女,父亲也算开明,一直让她上新式学校,并于1916年考入爱国人士朱剑凡先生创办的长沙市周南女子中学,入师范科二班就读,与中共早期女革命家向警予是同窗和好友,当初著名的"周南三杰"(陶斯咏,向警予,蔡畅)之一。
她才华横溢,擅长文笔,性格开朗,是激进的爱国女青年,被誉为“长江以南第一才女”。
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先生一生有三个最得意的弟子: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号称"湘江三友"。名符其实,他们都是热血青年,心系苍生的国之栋梁。三人之谊或早或晚,但都成熟于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志同道合,在长沙期间,共同创办了革命团体一一新民学会,志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
在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陶斯咏成了新民学会最早的女会员之一。也在此时,结识了毛泽东,两人也产生了一段让人羡慕和惋惜的恋情。
陶家是长沙富翁,而毛泽东则是地地道道的湘潭农民之家,虽家境也可,但不可与陶家同日而语,乃天壤之别。再加上毛泽东在当时虽名声在外,但工作生活都不稳定,又有暴力革命的倾向,1916年领导反袁(袁世凯)驱张(张敬尧,时任湖南督军,袁的支持者),后又领导学生运动,工人提薪。而陶斯咏又是家中独女,因而陶父坚决反对女儿与毛泽东来往,使得两人纯真的爱情戛然而止,令人遗憾和惋惜。
对于陶斯咏这个性格开朗要强,敢于抛头露面,追求所爱的女子来说,她与青年毛泽东的这段恋情是美好的,他们志同道合。在新民学会里共同探讨如何挽救国家于水火,虽然她提倡教育救国,但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
毛泽东,萧子升,易礼容等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她鼎力相助,是出资最多的人之一(十块大洋),一直追随毛泽东左右,出双入对的出现在各种场合,毛泽在是她的初恋,是她的全部。
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对她来说,也是致命的。由于家庭的坚决反对,被迫与毛分手,在内心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期间态度鲜明的拒绝了湖南学生领袖彭璜的追求,且终生未嫁。可想而知,她对自己短暂一生(35岁去逝)的初恋,有多刻骨铭心。
俩人的爱情中止了,但友谊却在延续,也可以说伟人毛泽东也是异常珍惜他与陶斯咏之间的这段感情。在1918年和1919年,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北京期间,还曾不断地给她写信,鼓励她去外地深造。还于1921年参加完中共一大后返回长沙的途中转道南京,看望了在金陵女大进修的陶斯咏。
造化弄人,世间之事,总难完美。毛泽东于1920年在长沙与杨开慧结婚,后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此,她和陶斯咏之间再无相聚,天各一方,彻底失去了联系。
本就在毕业之后任教于周南女中的陶斯咏,则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教育救国。奔走于长沙,上海,南京等地,创办女校,致力于提高女性地位,培养出了丁玲等著名的女弟子,探索着教育之路,成了当时小有名气的女教育家。
她本可以大有成就,奈何上天不公,在她正值壮年之季,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时钟定格于1931年,年仅35岁。而早已杳无音信的毛泽东,正指挥红军转战于瑞金一带,反击蒋介石的围剿,并不知道故人的离去。也从未见他于后来的生活中提过。他们都把青春献给了历史,却把自己的感情深深的埋藏于心底。
这并非传闻野史,也不是花边轶闻,这段感情见证毛主席青年时好友萧子升(后因坚持无政府主义与毛分道扬镳,1924年进入国民党政府,1949年随蒋去台湾,后去美国,转往南美乌拉圭并终身生活于此,一直从事教育),易礼容(中共湖南的第三个党员,领导人之一,1997年去世享年99岁)的回忆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