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周志高 书画一家亲——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的艺术人生

2017-06-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香港10月24日电(记者张晶 苏晓 牛琪)在香港中环一间古色古香的画廊里,一场主题为"书画一家"的家庭书画展正在进行.展览期间,69岁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

新华网香港10月24日电(记者张晶 苏晓 牛琪)在香港中环一间古色古香的画廊里,一场主题为“书画一家”的家庭书画展正在进行。展览期间,69岁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畅谈其艺术人生。

筚路蓝缕 创造五个“第一”

在书法界,周志高有知名的五个“第一”:创办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发起“全国首届群众书法比赛”、“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首届书学研讨会”、“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启功曾评价他在书艺重兴之初对书法普及和推广“有筚路蓝缕之功”。

多年前,当中国当代书坛还是一片沉寂时,作为“东方红书画社”(今上海书画出版社前身)编辑的周志高已经有了推动书法艺术在中国重新振兴的理想。

1972年,有日本人到上海参观旅游,在交谈中周志高发现,日本人对中国书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他们认为中国是书法的母国,对古代书法家非常崇拜,对书法名胜也很向往;他们认为当代中国落后、穷,书法在走下坡路。

“他们甚至说,如果中国想把书法搞上去,就得去日本学习,他们那里有研究生和博士生,说话时态度还很傲慢。那时我血气方刚,不相信我们这代人就落后于日本,当时就想一定要为民族争光。”回忆起这段往事,周志高很愤慨。

1974年,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在香港创办了《书谱》杂志,并在第二年传到了上海。周志高和朋友看过后就一起讨论,为什么上海不能也出一份这样的杂志呢?于是,《书法》杂志在1977年应运而生。创刊印数从5万册起步,每期递增5万册。1979年转成定期双月刊,销售一下猛增到40万册。

《书法》杂志的创办,推出了一大批当时蛰伏于各地的书法名家,带动了书法篆刻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普及和发展。以此为阵地,他又推动、主办了一系列的全国大型书法活动。

传播海派书法 增强书法教育

周志高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把中国书法推向全世界。“之前我们说‘西学东渐’,现在我们要换成‘中学西进’了,要把中华文明的瑰宝传到海外去,就像梅兰芳当年把京剧带到美国那样。”周志高说。

一个被称为“海派书法全球行”的计划开始启动。2012年6月,其首站来到了美国。截至目前,“海派书法全球行”已经走过德国、奥地利、日本、美国,今年还将到法国展出。

“海派书法的精髓,在我看来,就是‘海纳百川’。”成长在上海的周志高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文化艺术中心并不在北京,几乎所有的书法大师都在上海。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又有各国的租界,汇集了中国各地和西方各国的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流派。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很多东西都在变,但书法领域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市场经济冲击不了它。这种中华文明瑰宝是时候揭开神秘面纱,面向全世界了。”他说。

周志高提到,之前去俄罗斯考察,到了圣彼得堡的一间博物馆,看到展出的中国书法和山水画竟全是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去欧洲时,也有业内人士跟他交流时说,中国的书画家一定要走出来,这么好的东西,仅仅“自娱自乐”实在太可惜。

“我也快到古稀之年,这项事业是我的使命,我要马不停蹄地做,带着海派书法去英国、南美、非洲……甚至全世界。”周志高说。

而如何在中国传承汉字书法教育也是周志高一直思索的问题。他观察到,英文和日文都有手写体,为什么中文没有呢?手写体比较灵动随意也便捷好学,如果有了统一的手写体,向国内中小学生普及也就容易多了。

他说,考虑到要兼顾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应从中国行书的精华筛选出标准字作为汉字手写体,比如以《圣教序》为基调的行书就十分有魅力。然而好事多磨,跟他一起致力于这项工作的书法家已先后去世。周志高说,要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心促成“汉字手写体”的实现。

在书法高等教育方面,周志高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正规的书法学院韩国有、日本有,为什么中国没有?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配备了书法专职教师,也有不少高校开办了书法研究所,但就是没有正规的书法学院。为此,他也在积极奔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第一个书法学院能够在北京诞生。

“他先娶的书法,再娶的我”

“我觉得他是先娶的书法,再娶的我。关键时候,书法为大。”带着温软的上海口音,周志高的夫人刘毅递上茶水说。

名为“书画一家”的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周志高、刘毅、周雯雯和周倩四人的近百幅作品,在这个书画家庭中,书和画成了家人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

夫人刘毅自幼酷爱美术,大学毕业后边教书边习字画,精于花鸟和山水,能继古创新,别开生面,画风清秀俊逸,格高意雅,洋溢着诗情之美。

周志高说,自己的孩子很小时就让她们拿毛笔在旧报纸上画圆圈,锻炼她们控制毛笔的能力。但他坦言:“手艺很难传承下去,文学艺术更是如此。我尊重她们的兴趣,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好的平台,让她们开阔视野,选择自己的生活。”

令他欣喜的是,两个女儿都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分别在出国求学之后,将中国水墨画精神和西洋画色彩融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小女儿周倩的“江南风景”系列2012年还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

长女周雯雯1993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美术科。二女周倩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西洋绘画系,并求学于北京中国国家画院。

周倩说,有家庭成员过生日时,其他人便会创作书画作品表达祝福。父亲平时话不多,但是很会鼓励我们。有次她从美国辞职回国,心情十分低落,父亲就偷偷写了一幅“喜气盈门”放在房间门口。

“我们家是百花齐放,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感受不同,大家经常交流,但也都坚持各自的风格,十分好玩。”周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