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华复旦附中 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荣华呼吁:让传统文化教学离开"应试化"

2018-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来自上海市语文教学界的300多名教师,前不久云集复旦附中,参加一场大规模的"古典文学研究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不少教师直陈,当今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学术含量极

来自上海市语文教学界的300多名教师,前不久云集复旦附中,参加一场大规模的“古典文学研究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不少教师直陈,当今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学术含量极低,难以实现国家教育目标。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呼吁,让古诗文的教学离开“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释放出真正的魅力。

据悉,作为上海首批确定开设公开课的名师,黄荣华将在“‘讲台上的名师’系列教学展示及学术论坛”活动中开讲语文学科教学专场,主题为“语文:生命体验与精神成长”。

古诗文教学陷入“自给自足式小圈子”

如何避免语文教育落入“工具化”陷阱,从而凸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一直是语文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多位名师不约而同地感慨,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控制,已经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考试知识,用于授课、考试、编写各种教学指导书,甚至影响到教材编写。

这一沉疴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罔顾文本个性,用“现成”的“考试知识”来解读文本,这在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当今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学术含量极低,无法实现国家教育目标。

黄荣华以“铁板一块”来形容当下的古诗文教学,“既不让自己进步,也不让学生进步,大家永远处在低水平的层次,这种现状亟须改变。”如何改变?他认为,不仅要改变教的办法,也要改革考的办法,还有赖于有担当、志同道合的教育群体组成“教育共同体”,以锐意改革的决心慢慢影响当下的语文教学界。

黄荣华指出,在高中阶段,现在某些教师对于应试教育的执迷已经到了“刀枪不入”的程度,在他们看来,如果用超出应试教育以外的新方法、新知识答题,则对于考试很不利。他们通常坚持“考什么教什么”,这就导致了教学文本长期的单一性。对此问题,有些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提倡者,他们自然不愿说;有些教师虽然不屑于搞应试教育,但又懒得说。

庄子的话为何屡被曲解

“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当中,优秀的古代散文、小说、诗歌很少进入课堂,进入课堂也被进行浅层次的应试化解读,小说基本不考,诗歌很少考察,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蠢!”现在的语文教学僵化到了何种程度?黄荣华感慨,简单来说就是怎样有利于考试,教师就怎样教;但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篇课文,或者一篇普通文章的认知,都存在多个阶段,应试教育往往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

黄荣华拿庄子的《秋水节选》举例,“这篇课文节选的是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长期以来,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是,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通过大小对比来表达‘人不能自满’。

相关的测试也总是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点来答题。但是,《秋水》全篇的意思远不止于此,主旨在于‘万物没有大小、贵贱和高低之分’,也就是‘齐物论’。课堂内外的差别就是第一阶段认知和第二阶段认知的差别。”

为何教师不会把课文的第二层意思告诉学生呢?黄荣华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这层意思超出了应试教育范畴,另一方面是怕“齐物论”会导致学生产生奇怪的念头:既然“大”和“小”、“高”和“低”、“贵”和“贱”都是相对的,那么“优”和“差”、“高分”和“低分”又有何不同?“正出于这样的担心,这些老师宁愿让学生的认知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

与此相应的还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少教师只会将此解释为“学无止境”,而不会告诉学生,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再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为例,秉持应试教育之道的教师总是这样解读: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山的喜爱之情,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但是,对一首诗的主题怎么可能只有一种解读方法呢?”黄荣华质疑道,学生完全可以这样解读:李白为了能独对敬亭山,让鸟和云离开视线,从而只剩下“我”和“山”,这是用烘托或陪衬的方法来写山,“如果学生这样答题的话,按照应试教育的办法,就不会得分。

这样,学生对古诗文的解读永远是公共话语体系的解读,而永远学不会以自己的想法来作个性化解读。”

中小学古诗文教学过于支离破碎

黄荣华主持的一项课题:《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今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前还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特等奖。

从1999年至今,黄荣华一直在进行一项教学实验——带着学生读《论语》,“我对学生有两个要求,一是至少要熟背《论语》当中的120句名句;二是在高一高二两年时间内要读完《论语》。”通常两年下来,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写作水平都会有明显进步。

之所以选择《论语》,黄老师解释,现在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支离破碎,学生接触的多为“节选”,在知识点上量太少,在文化含量上也不够系统,“与其让他们什么都学点皮毛,还不如把一本《论语》学通透些”。

这几年来,黄荣华还编撰了《中国人》、《中华根文化读本》和《中华古诗文阅读》等17种校本教材,希望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从而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学生的情感与德性。目前,这几本书的影响力已超出复旦附中,成为本市多所中学的校本教材,其中多篇课文还成了这些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