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钱列阳 三思而行:钱律师与青年刑辩律师的交谈(京东)
序 为他人作序,尚属首次。唯籍列阳大作《三思而行》即将付梓,确有感而发。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悬挂着一铜匾,这是第一届刑辩班学员送给母校的纪念,上书“170000∶32”,其寓意是2010年我院第一届刑辩班开班时,全国拥有17万律师,却只有32人报名。
那时,恰逢李庄事件发生,被人称为刑辩的冬天,律师学院办的上市班、房地产班如火如荼,许多律师都放弃了刑辩加入非诉的大军之中。这时,钱列阳提出要办刑辩班,我认为不合时宜。
在他的坚持下,我答应试办一期。没想到,15天后他从美国回来,一下飞机就问我招了几个人。我说只报了两人,算了吧。他说,刑辩是律师业务皇冠上的明珠,也应该是律师学院这顶军帽上的五星。我一定发动全国刑委,办起这个班。
最后,来了32名学员。在钱列阳的精心策划下,刑辩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2015年9月,刑辩班要开第六期,预报人数已达200人。同学们说,钱列阳为刑辩班付出太多的精力,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怀!
我说,刑辩班是所有班中最有活力、最有凝聚力、最具有含金量的班,已经成为律师学院这顶军帽上的红五星。如果能多几个钱列阳教授这样的教研室主任,我这个院长多惬意啊! 钱列阳律师曾被称为北京刑辩界“京城四少”之一,与其说他是一名睿智的律师,不如说他是一位儒雅的学者;与其说他是一名儒雅的学者,不如说他是一名严谨的哲人。
他思维敏捷,风趣幽默,满腹经纶,优雅高贵,是一位复杂而又简单的性情中人。
讲台上,他阐述法条,明析法理,论述技巧;法庭上他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辩口利辞;交谈中,他慧心妙舌,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我知道,钱列阳是个大忙人,尤其是在当前反腐的形势下,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难能可贵的是,他居然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把自己20多年的诉讼业务的学习、训练、实操与磨难进行了自外而内的梳理和体悟,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毫不藏私地写出此书与大家分享。
通读此书,我感到从头到尾都是实务的提炼和智慧的结晶,不仅有辩护的技巧,还有刑辩律师的职责定位,以及操作技能等秘籍真传,弥补了我国刑辩律师界一方空白,不但对年轻律师有启蒙引领作用,对资深律师也有启发参考价值。
加上以例喻理的著述风格,使人读起来毫不生涩,是一本内容生动、引人入胜、可以引发思想风暴的好书。
钱列阳律师对刑辩事业的酷爱,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曾经发誓,一辈子不做刑案。其心结源自1980年,我发表《反革命罪名科学吗?》一文,差点被打成反革命;1982年,我发表毕业论文《论法人犯罪》,又因与刑法泰斗的观点相左,差点没拿到学位。
毕业后分配到最高检,我拒绝报到,以致我执业30多年,从没办过刑案,直到与钱列阳亲密接触,刑辩班的3位同学一定要加入我的团队,我才开始办了第一宗刑案。
我虽然是个刑辩新兵,但办开了刑案却一发而不可收拾。对人权的保护、对公权力的制约,使我感到大牌律师绝不应该退出刑辩。在法庭上,应更多地看到他们的身影。
大律师们像钱列阳律师一样做出表率,国家的法治才有希望。 中国刑辩律师的培训任重而道远,中国刑辩律师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你想做一名好的刑辩律师吗?此书不可不读。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 徐建 2015年8月1日 自序 这本小册子,在我心里已经酝酿很久了。
思职业伦理,思职业定位,思职业基本技能。这“三思”,对我的工作可谓“如影随形”。 在专业从事刑事辩护早期,我针对个案的思考较多。思考“成果”选择性地集纳在出版于2008年的《道与术》一书中。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以来,我的思考经常会超越“个案”,着眼于刑事辩护业务和整个律师行业。具体而言,思考的落点集中在“律师行业的职业伦理”、“刑辩律师的职业定位”和“刑辩律师的职业技能”三大方面。
思考积累的过程,和一次次讲座和授课有关。这个过程,是我将一些想法从不同方面进行表达阐述的过程,也是个思想成果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思考范围的扩大,朋友们便敦促我把思考结果集中成一本书表达出来。
一切似乎是必然结果。 由于思考范围主要集中在职业伦理、职业定位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书名早就有了,就叫《三思而行》。提倡“三思而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刑事辩护律师“驾驭案件的能力”和“控制风险的意识”只有从经验教训和不断思考中获取。
基于上述原因和对案例集的“偏见”,虽然许多青年律师想通过看我的案例了解“具体操作实例”,但是我不想再写一本《道与术》那样的案例集了。
我总觉得,自己再出版一本“案例集”的意义和价值不大。再说,同行已出版了很多案例集,我不想再凑热闹。 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案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律师,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司法环境。
最主要的是,办案如做算术题,与其背例题不如记公式,“乘法口诀”其实更重要。但刑辩界还没有出现大家公认的“乘法口诀表”、“勾股定理”。所以,作为一名执业21年的老律师,随着这些年自己办案和看到同行办案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逐渐形成了上述这些方面仍然不成熟的想法。
三思而行对刑辩律师来说是战略性问题。对战略问题提供答案,哪怕是不成熟的答案,也比个案中的具体办案技巧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更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在这些年办案之余,接受了一些授课邀请。在全国各地讲课时,我一次次对自己思考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补充、完整,其实每次都有小变化,每年都有大变化。在这个不断地否定和扬弃一些不成熟的、偏颇的观点和结论的过程中修正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自己又从正确走到谬误中去了。
因此,总不敢说自己的看法就是自己内心确信的最终的结论,看来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有鉴于此,本书的内容有一半是我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简称人大律师学院)刑辩班历年授课的讲稿。
以刑辩班的讲稿为例,这些观点递进的过程也是自己的一个思考脉络的发展过程。走过的脚印不完美,但至少是脚踏实地的,所以就把它们全部纳入此书。
我也希望刑辩界更多的优秀律师能从自己的执业感悟中提炼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大家达成某些共识,作为“乘法口诀”归纳出来留给年轻律师,让他们少走弯路,减少职业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作为一个曾经从事了10年公安工作又干了20年律师的法律人,我有幸参与进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法治国”的践行之中。从历史的发展看,法治前行的每一小步都是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接受并融入先进的世界法治文明潮流的一大步。
我们这一代人也可以说是参与了法治开拓的一代,因此天然地被赋予了传承法治文明成果的责任。回眸当今律师行业,一大批年轻勇敢的律师不畏执业风险涌入刑事辩护行业,使我在感动之余,总觉得该给他们这个在这一历史节点出现的群体做点什么? 正值重庆打黑案风起云涌、李庄案的发生令刑辩领域风声鹤唳之时,2010年4月26日,由徐建大律师牵头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正式成立。
作为第一批受聘担任客座教授的成员之一,我在荣幸之余感到这是一个在著名高等学府之下培养青年律师的平台。
因此,在徐建院长的统一安排领导下,第一次以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的名义向全国招收刑事辩护高级培训班,时间定在了9月11日这个世界反恐最敏感的日子。
虽然第一期只招到32名学员,得以勉强开班,但因师资力量云集了全国高校最顶尖的学者、大律师,办得还算成功。由于学员、学院各方还算满意,于是就开创了每年9月11日举办一期刑辩班的惯例,学员人数从第一期的32人到第二期的69人、第三期的74人、第四期的120人、第五期的14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刑辩律师以井喷的方式抱团涌入这个业务培训班。
在此要特别感谢刑辩班的高明班长。他不仅辛勤地组织每一期刑辩班的相关活动,而且大度地包容刑辩律师的各种性格和棱角。
这种情景令人惊讶,令人感动,更令人深思。我们的律师行业,我们广大年轻律师最需要什么?我们这些老律师更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承蒙学院信任,我担任了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刑事辩护教研室主任。
为此,我在组织历次授课师资的同时,还抛砖引玉地做每期开篇第一讲的教师。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内容绝对不能重复,绝对要结合最新刑辩行业的新变化、新发展。这一高要求也成为了每年几十次授课中最大的难点和挑战,故把它们完整收入本书,也是有点不忍摒弃的意思。
这本书中的内容,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和一家之言,作为对年轻律师的一点提示和参考,定有许多偏颇不足之处,欢迎年轻人直接拍砖(网络语言)。如能多少有点启发作用,已然欣慰之至。 是为序。 钱列阳 2015年7月28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