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澜年龄 抗震30周年:王文澜回忆在唐山抗震经历
初次接触王文澜,他的脸上一直带着温和、慈善的笑容,说起话来不急不慢,带着一种自信与执著。提起当年在唐山抗震,王老师有很多话要说。“唐山大地震给予了我太大的震撼啊!”王文澜老师神情严肃地说。
得知有震情部队向北进发
地震当年,王文澜正在当兵。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王文澜所在的部队正在保定定县(现定州市),而王文澜刚做摄影员不长时间。
“地震发生时,保定有很强烈的震感。”王文澜介绍说,上午部队接到指示,紧急向北部进发参与抗震救灾。“部队开着车一直向北行进,7月28日晚间到达天津时,有房屋倒塌、人员受伤的迹象,震中已近了。”
“行军的那一夜逐渐看见桥梁倒塌,河流拦截,部队很快进入了临战状态。”王文澜说。7月29日凌晨,当部队赶到唐山丰南地区时,伤亡的场景让王文澜至今无法忘怀。
“很多人赶着马车往外拉尸体,人们的表情是麻木的。有的建筑物还夹着尸体,路上到处是尸体和伤员。”提起当时的惨烈场面,王文澜脸上显出严肃的神色。
抗震救灾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部队赶到唐山,马上抢扒废墟中的伤员。王文澜不仅要参与抢扒伤员,他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拍摄照片。“那是我的职责所在,我有责任记录下历史的真实。”
炎热的天气,过度的劳累,到达唐山的第八天,王文澜患上严重的赤痢,每天要拉30多次,高烧不退。据王文澜介绍,他住进的医院也只是从坍塌的废墟中清出的一块水泥板,搭上帐篷,就成了病室。“当时的苦真是难以想象!我当时就想,可能只有等死的份儿了。”王文澜非常直爽地说。
王文澜病倒了,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医院的帐篷顶上落满了苍蝇,四周的腐尸臭气一片,加上疾病的折磨,我的整个人已经虚脱了。”当时吃药对于王文澜的病情已无济于事。
在万般无奈之下,一个外地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给王文澜拿出一个“土方”救治,喝稀释的碘酒。“我当时死都不怕了,有什么不敢尝试的?”没想到没过几天,病情真的有很大的好转。
抢拍下《抢救卢桂兰的战斗》
震后八九天,为了探听废墟下是否还有幸存者,部队派出了潜听队,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听队员就趴在废墟上探听动静,一旦有幸存者,马上抢救。在震后的第13天,潜听队听到了卢桂兰从废墟下发出的微弱求救声。
“在我的一生中,给予我震撼最大的就是抢救卢桂兰的战斗。”王文澜感慨地说。
那是震后第13天,王文澜大病未愈,但他怀着“不死就得上”的勇气,拿起那部简陋的海鸥相机回到了救灾现场。“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杂念少,活着干,死了算。”王文澜干脆地说。
就在出院的当天,王文澜赶上了抢救卢桂兰的战斗。
子弟兵刚刚把卢桂兰挖出来的时候是晚上7点多钟,光线很暗,王文澜拿着简陋的海鸥相机拍下了那具有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了卢桂兰刚刚被挖出来时的样子。
“当时卢桂兰非常虚弱,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将她抬上了救护车。我抢拍下了那一刻。那张照片的色调有点像油画,因为我也刚刚死里逃生,深有同感,那个瞬间令我感觉到十分震撼,我本人也好像脱胎换骨了一般。”王文澜激动地说。
王文澜拍摄的《抢救卢桂兰的战斗》真实记录了卢桂兰被埋在废墟下13个昼夜后终于脱险的奇迹。
谈起唐山的变化感慨颇多
1976年年底,王文澜随部队离开了唐山。
抗震10周年的时候,王文澜曾来唐山,并特别去看望了给予他震撼的卢桂兰,并给她拍摄了一些照片,但当他此后再次来唐山的时候,卢桂兰已经不在了。
6月9日,王文澜等一行人特别赶到唐山,了解并拍摄了一些唐山人灾后重组家庭、唐山人的生活以及唐山30年来变化的照片。
“在唐山的经历让我有了重生的感觉,而唐山30年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谈起唐山的变化,王文澜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