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中国女性发型变迁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哈日”的“山口百惠头”、追随西方时尚的“爆炸头”和既运动又女孩气的“歪马尾”,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1993年,李春波的一曲《小芳》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城市民谣”热浪。歌曲描述的知青生活记忆中的村姑小芳的“麻花辫”形象也深入人心。
上世纪 80年代的“村姑”发型——双“麻花辫”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却是中国女性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女孩们爱把头发分成两束于头两侧,黑得发亮的麻花辫垂直在身前,辫尾常常系上红绳或者漂亮的丝带,身上再穿一条飘逸的“布拉吉”,看上去异常妩媚。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经历了“***”、“大炼钢铁”和“大饥荒”时期。虽然漂亮的麻花辫仍然是女孩子钟爱的发型,包括“***时代”的女红卫兵,但是麻花辫已经短了许多,长及双肩或者更短。
但是,伴随“绿军装”的盛行,“刘胡兰头”也成为当时女性选择的主要发式之一,尤其是在结婚的时候特别普遍。整齐、垂直的头发刚好盖住双耳,看上去坚强有力,干劲十足。不管是在工厂里刻苦干活,还是头戴绿军帽、拿着《毛***语录》高呼,还是照一张朴素的结婚照,还是在表演“样板戏”的时候,“刘胡兰头”都成为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