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冬龄的书法的评价 当代书法界的风云人物——王冬龄
7月6日,热情的盛夏演绎激情四溢的艺术风景。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体育馆一楼大厅里,王冬龄教授在现场创作巨幅狂草——《老子》五千言,作品篇幅长37.5米,高5米,五千字连绵不绝,气势磅礴。
这幅巨作是王冬龄教授为今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法个展而特地创作的,现代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和视觉要求,催生了这一次书法史上最大的狂草创作。这也是他继1987年、1994年后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这个展览也将作为一瓣心香,庆贺中国美术学院明年的80周年华诞。
这幅狂草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篇幅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创作,前面300多字,每一字2尺左右,与后面完整的《老子》五千言形成对比,气势逼人,又表现精到;二是笔法创新,大字创作历来难在笔法,王冬龄教授以自身的创作显示了他在笔法上的突破和创新。《老子》与他在2004年创作的《庄子·逍遥游》,将成为中国现代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件作品。
王冬龄,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艺术机构所收藏。(来源:自中国书法网)
相关评论二:
作者:祝洁炜
王冬龄,当今书法界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之一。他的狂草大字,雄健豪迈,飘逸洒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假如,艺术家本身没有火焰般的生命热情,又如何创作具有如此生命力的大字?
猜想完全正确。王冬龄极具个性,他的肢体语言极为丰富,随着舒缓、低沉的话语,手臂在半空中有节奏地挥动,相当有力。他在纸上写下“恬淡 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十六字养生座右铭,就如同他的个性,充满着矛盾的和谐。
书法是运动的艺术
年轻时,王冬龄曾在美国、日本讲学多年。欧风美雨的洗礼,影响了他的书法艺术道路。他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打破传统书法的陈规俗矩,在现代书法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海外经历,不可避免地在他的生活中烙下印痕。“西方人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方说喜欢吃快餐、油炸食品,但他们热爱运动,这个值得学习。”东方人讲究静养,西方人提倡生命在于运动,王冬龄将这两种养生方式完美结合。他会打太极拳,也热衷游泳。他走路很快,自称是“纽约速度”。
书法家大多长寿。在王冬龄看来,书法是一门运动的艺术,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养生方式。“每当我手中握住毛笔,就会立即进入一种纯粹的真空状态,头脑中没有丝毫的杂念,身心所感受到的只有线条的艺术和美感。
”书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随着笔端在宣纸上游走,书者似乎能够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之中:打开身心的一切束缚,融入自然造化的大循环之中,将生活中所有的得与失也一同顺着笔墨呼吐,重新吸纳的却是天地间最纯粹清正的浩然之气。这样的“运动”不同于常意,而是养生之至高境界。
创作巨作前“闭关”两月
中国书法界有了王冬龄,精彩不断,他的创作,频频在书画界引起阵阵波澜。今年7月,他耗费四天时间,在中国美术学院体育馆创作了巨幅草书《老子》。这幅4.95米高、37.5米宽的巨幅创制,再次创下书坛纪录。
书法创作耗费心力,更耗费体力,“是对自己心力、体力、功力、创造力全面多重的挑战”,所以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于是,写前两个月,他开始有意识地加强锻炼,经常游泳,谢绝应酬。写前的两三天,他把手机也关了,专心养精蓄锐。
王冬龄会打太极拳,但他更喜欢游泳这种需要爆发力的全身运动。他开始运动很早,尚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他就坚持运动。“那时在学校里,喜欢练单双杠,纯粹是年轻人好玩想练练体形,倒没有为写书法练臂力这样的长远考虑。”无心插柳,年轻时的锻炼基础派上了用场。
看王冬龄现场作书是另一种艺术的享受:手握碗口粗的毛笔,弯腰凝眉,时而足不挪步连书数字如老藤盘绕,时而一笔急退数步若飞流直下。他的身体似乎有了自觉的控制力,顺着笔画的起承转合自如扭动,让观者有了人笔合一的错觉。
一切听从身体的声音
“恬淡虚无”是王冬龄秉持的天性。他坚持运动,却从不为自己制定何时运动、运动多久之类的死规矩。一来,平日里工作太忙,二来,为运动而运动,纯粹将它当作一桩任务,“是精神上最大的不自由。”王冬龄率性而为,在他看来,生活中许多事,都需要机缘,如同写字,身体里的艺术激情积累到一定程度,藏不住了,将它们自然宣泄出来,一切水到渠成。
一落座,王冬龄就热情地招呼大家喝点什么,我们都要了新鲜果汁,他替自己点上一杯热拿铁。“看来,你们都比我养生,哈哈,不过中国有句老话,爱吃三分补。咖啡我喜欢喝,每天喝上一两杯,不要紧。”吃东西之前,还要想有没有营养,简直就是对食物的亵渎。
他崇尚老庄之道,提倡顺其自然,一切听从身体的声音,只要适度就好。讲完这些,再按部就班谈一日三餐吃什么,显然已是多余。
生活需要幽默的智慧
王冬龄的书法生涯中,三次创作巨幅作品。其中两次,他分别书写了《逍遥游》和《老子》。这样的选择并非偶然。每次重读这两部代表东方智慧的经典文献,他总能从中攫取生活的智慧。
艺术家的创作,从来不会只有一个声音。“作为传统书法界的奇葩——现代书法的出现,面对必然纷繁的质疑,是妥协还是前行,是附庸还是坚持。渡边淳一有本新书,叫《钝感力》,生活中就是需要这种钝感力,别太受外界的东西影响。”王冬龄面对诸多声音,一片坦然,只有对自己和艺术有着深信不疑的信念,才会用这样幽默的智慧来面对。
不管是褒扬或是批评,他都一笑置之,宠辱不惊。“批评也并不见得都是坏事,有时候还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他对艺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用心去投入,“这样一来,人的想法反而比较单纯,心理压力也会减少。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王冬龄是个很难被引导的采访对象,他很有自己的思路和主见,坚持得很坚定,也很纯粹。我想,假如没有这份坚持,他肯定不会是现在的王冬龄了。